别看在社交媒体上上海人总是爱排队,但其实人家心里一直拎得清,哪里是“上只角”哪里是“下只角”,总是有约定俗成的边界。虽然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有些地方成功的改变认知,跃升为都市新贵们心中的“上只角”,但也有随着交通等因素的变化跌落成被历史尘封的“下只角”。而决定这一切的,真的不仅仅在于城市界面是否够新够干净,或者被风貌更新过,而在于对人心的征服。老上海人是可以一眼看出,哪里聚集的都是什么人,心里自然就给出了定价。
这次来上海集中看了一批经典和口碑案例,按理说已经是精选。但经不起横向比较,因为来的也都是一线操盘手,甭管你的话术如何华丽,行家走一圈,心中已经分出了高下。以我这次观察的视角,上海的城市更新是可以分为两种方向的,一种我称之为“逼格逼大招”,就是面向金字塔尖人群做极致冷静,这是一条窄路,若没有高端的朋友圈,仅靠建筑上的更新是很难获得认可的,所以必须要玩大招,一下子顶到头,别人就是想抄作业都会心生畏惧(去一趟现所三期,你会明白我在说什么);另外一种可以叫做“脏街有生气”,就是在保留不完美的历史痕迹中抚慰人心,“在发展中更新,在更新中发展”,做这事非洞悉人心的老上海人不可为,这样的人才敢说做商业就是做社会学,就是把生活过成了艺术,就是给人们提供未满足的精神享受(愚园路完美的诠释了这个逻辑,所以它成了今天上海生命力最强的一条街)。
拉长时间的尺度看,考验操盘者的难题依次是“选址+定位+出品”、“选品+选人+验证”、“维系+汰换+品控”。最初的决定可能就是借势造势,要么就是借成熟商圈的势,给同类人群提供差异化的选择(比如用“年轻力”的区隔),要么就是借助潮流文化的势,顺势造场。而过了开始的新鲜劲,开始进入审美疲劳期,就要考验自造流量的能力,就靠看品牌背后主理人的吸附力,纯靠医美和滤镜打扮的假网红很快就会现原形,是工匠还是匠人,决定着场子里的温度,就像有的地方看起来无懈可击,却没有让人想坐下来的“人味儿”,人们就会用脚投票。最后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一定要有一支懂人心热爱生活的团队,一定不会是给人打工心态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所为,日久见人心,想做到长期主义的一定是以心换心,假打可不灵,项目到底是自己当热爱去做的,还是完成一个上级交代的任务,你以为商家和消费者看不出来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今的城市更新其实是没必要两级分化的,两端都是在彼此靠拢,高逼格的需要更生活化,而原本是烟火味的则需要加入一点精致的调料。本质上都在做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事,没必要做的难么割裂,政府的逻辑、社会资本的逻辑、商业主理人的逻辑、规划师的逻辑、社造组织的逻辑其实是可以协调统一的,这些逻辑合流的越好,呈现出来的气场就越到位,反之如果只强调一方面的诉求,就容易让人格格不入,只能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至于说我是看了哪些项目得出这么一些感慨,还请移步我的视频号。这期没偷懒,每个我看过的项目都做了一段小视频,大多数是即兴随心流所作,能说的都是真话。也许我看到的切片还不够完整,甚至会有些误解,那恐怕也就是现实世界不完美的一面,这年头想征服人心,自说自话可不行,你不能打开让人解读,你就只能是孤芳自赏,停留在自嗨阶段,现在的人哪有那么多的耐心看你装逼?
以上,作为这次上海HuanXin之旅我个人的一个小结,这些案例还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也期待下次来能看到他们更多进化的样子。城市更新就是这么一件靠时间打磨的事,想一炮而红就一劳永逸可不行,喜新厌旧是人性本质,你不能与时俱进,就必然会被时代淘汰。感谢上海,让我对国内的城市更新又充满了信心,我们干的原来就是一个见证历史的伟大事业,在我们热爱的城市里留下我们的印记,此生就不算白活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