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央企高管坠亡事件,但愿只是意外

楼市   2024-11-27 17:04   北京  

昨天北京下了今年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气温陡降,就算穿上厚羽绒服,寒风还是会像刀子一样割开渗入,透骨寒。就在这天,妻跟我说有一则说是网上已经传遍了的消息“中国铁建副总经理马某坠楼身亡”,她记得我原来好像就职过这家企业,就问我怎么看,是否会有网上传言那样的复杂原因。

我去找了一下相关新闻,发现这人虽然和我年纪相仿,我却不认识,他们这个“中铁建”叫“中国铁建投资集团”,跟我当时就职的“中铁建设”应该说最多算是兄弟关系,都跟原来的铁道部有关,从事的业务方向却是大相径庭。

我还清楚的记得我毕业分配到中铁建的那年(1995年),公司的老同事跟我说咱们这个公司原来都是干大工程的(也就是修铁路这种大基建),现在市场化了才开始接社会上的活,但也是分肥瘦的,最好的活还是政府工程(所谓“楼堂馆所”各种公共建筑,赚的是公家的钱),其次则是各种商业楼宇(酒店、商场、写字楼,好处的是体量够大,造价高,一个大项目够吃几年),最差的就是住宅(没啥技术含量,利润还低)。那时还没有房改,所谓住宅不过是各个单位给职工建的待分配公房,确实没啥肉吃。

我说两家的业务大相径庭也就是针对这点而言,虽然都带有浓厚的大基建施工企业的基因,中铁建投资明显更偏向房地产开发方向,我看这位马总的履历,一路升迁都和房地产销售业绩密切相关,我依稀记得这也是一家喊出冲千亿规模的央企地产公司,也是十分推崇高周转开发模式的一家全国性房地产开发商。其实我是很能理解做过大基建的施工企业进入地产开发领域会选择“薄利多销”这个业务模式,因为这就是他们最大的竞争优势,最好就是标准化量产,可以把施工和开发打通为一个生产链,从提高效率中要效益。

可惜,房地产大开发时代很快就在行业透支性的集体推力下走到了尽头,标准化开发模式在巨大的存量市场面前变成最脆弱的一环,但凡信奉这种模式的都受到了剧烈的反噬,干的越快,玩的越大,给自己挖的坑也就越大。看相关报道关于这位马总履历的介绍,他的高光时刻就在其执掌华东区域的十年,其中尤其以2017年最为突出,当时其带领的杭州事业部销售额和回款额均突破130亿元,成为中国铁建地产集团首个“双百亿”城市事业部,当年他被提升为华东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然而一切似乎随着疫情和房地产调控的影响开始急转直下,随着业务的急剧收缩,中国铁建集团开始进行大整合,2020年中国铁建股份组建了一个新的二级子公司——中铁建城市开发有限公司,主营城市运营、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我印象有一次被他们北京的同事请去交流城市更新业务,大概就是那之后的事),马被任命为该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今年年中,这个中铁建城市开发公司也被合并,马这才被调任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我不知道最后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让这位曾经的开路先锋走上了绝路,也许是永远不可为外人道的内幕,也许仅仅是一次偶然的意外。作为曾经待过同样生存环境的我,只想告诫有同样经历的同行:真的莫把时代的运气当作自己的本事!真的不要为了表面虚荣去违背自己的做人底线!有些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生命只有一次,只有为自己真正活过,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同样是功勋人士,同时间我还看到另外一则人事消息:“香港置地中国区董事兼总裁凌常峰将于明年1月底正式离职,离职后将继续担任香港置地高级顾问,同时还将创办轻资产运营公司,首批业务就包括香港置地的四个项目。”你看,同样是功成身退,凌总的这个选择就令人肃然起敬,退而不休,而且是弃大船而驾小船,勇气可嘉,底气十足。

大浪淘沙的大时代面前,命运的何去何从都源于我们最初的选择。你是一粒会被人轻轻抹去的灰尘,还是一个逆流而上的弄潮儿,大浪席卷而来,很快就能见分晓。但愿这样的悲剧只是偶然,只是意外,但愿我们人生的收场不要以这种惨烈的方式,人生还长,万一错了,还有的是重来的机会,别轻易就放弃啊!加油!

陈方勇视点
本号为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秘书长、HuanXin创始合伙人、筑梦师主理人陈方勇的独立观点首发平台,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均来自一线观察,重点关注城市更新、资产管理、产业经济、商业运营、内容迭代、社群营销、组织变革、企业发展策略等创新背后的底层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