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到一句话,忘了是谁说的,“所谓确定,就是你相信一定会发生的事”。我想,在这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茧房,在别人看来是小概率事件,在你眼中也许就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这让你乐此不疲,愿意为此倾尽全力。
说这话是因为前不久受旧物仓的老杨邀请去清华的蒙民伟音乐厅听了一场完全语言不通的彝族歌手的音乐会,竟然好像又都能听懂,原来回到最原始的大山里,长臂猿的呼叫就是我们都能听懂的声音。而我是在随后的晚宴里认识了一位95后清华研究生毕业就创业在做小凉山文化整理工作的小姑娘,忽然意识到原来在我们这些习惯困居在大城市的人的视野之外还有这样一方天地,是那样纯粹而美好,一样可以实现当代年轻人的人生理想。
就在昨天,北京海淀区五环外的一块土地又拍出了历史新高,楼面地价冲破9.5万元/平米。这要是放在2020年前,原本不足为奇,海淀本来就地少,又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出个“地王”、“楼王”什么的本就理所应当。可是,这可是在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普遍杀跌,“所有人”都在对新房市场失去信心之后发生的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只能说明我们所认知的“所有人”并不成立,市场一直都存在着买方和卖方,当一方占据了上风太久,也就到了另一方该反弹的时候。我们不能总把极致的不正常当作正常,我们才有机会回到真正势均力敌的平常。
新年伊始,我们酝酿已久的Xin巢计划也正式进入了启动阶段。第一季度按照大概9人一组所有参加学习之Xin和成长之Xin的Xin使们被分成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位老Xin使担任召集组长,还会推举一位新Xin使担任引导员,以一个季度为周期共研一个共同关心的议题。我和晓兰姐作为观察员和大引导员被分到了每个小组里,参与他们的共创过程。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很有意思的观察实验,可以从旁观者的视角观察小群体的产生和聚合。虽然有时候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忍不住也会插嘴说上几句,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克制,任由每个小组按照群体意志自由发展。说几个让我感兴趣的提案:1、“城市再野化?破除财政枷锁的一场森林入侵密谋”;2、“产业园区的收租金和买卖资产的盈利模式是否是伪命题”;3、“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史中的意义”;4、“如何构建多方共创组织矩阵,可持续运营用户资产”;5、“2025年大家为什么逛街”;6、“传统公交场站、长途汽车站结合新能源车需求的改造升级”;7、“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资源共享”;8、“消费下行叠加超饱和供应市场环境下,如何实现真正持久差异化的产品创新”。
这些不过是短短两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的一些思考,却已经显现出Xin巢计划的特点:各自探路,合而清晰。大家就像忙碌的工蜂一样,基于各自的专业视角看见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却不知这问题的答案原本就不在自己的专业范畴,只有看见了别人的看见,才发现原来还有更好的解题思路。
就拿第一个提案来说,来自一位专门给地方政府做片区规划的设计师,我的理解她所说的“野化”正是针对越来越多城市所追求的“公园城市”所面临的财政困局而言,原本公园城市的提出是基于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的向往,回归人与自然生态友好的和谐共处,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变成政治任务,为了公园而公园,砸了重金背负了沉重的财政压力做出来的不过是个“面子工程”,而并没有考虑市民的真实需求,结果反而适得其反。我给他们这组找来了《纽约市良好城市设计原则(2024版)》,其中有几个设计原则(比如“增强人们日常生活便利性与舒适性”、“尊重邻里历史文化与特色”、“拥抱城市的动态活力”、“应对社会重大挑战”)就很值得借鉴,当我们可以让中央公园“野化”成更像大森林的郊野公园,当我们可以允许市中心出现把市政设施“野化”而更适宜步行的高线公园,我们才算真正放下了高高在上的规划师架子,才能做出真正有持续生命力的城市更新规划。
所以,2025在我们的身边会发生什么就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就在于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我们的工作。当我们延续原来一成不变的路子走下去,2025势必会把路越走越窄直至无路可走。当我们愿意换个视角看世界,愿意走进更多不曾接触过的世界,就会发现世界宽广,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的地方。这世界就是这样,相信什么就会遇见什么,想让你的2025过的更有意思,那就换个活法,换个交朋友的方式,让你的世界从此与众不同!
报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