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大抵是爱茶之人每到天气转冷都心心念念的事吧!
当严冬的霜雪压低枝头,寒春的冷风不停呼啸,一方红泥小炉,袅袅热气升腾,茶香悠悠萦绕,三五知心好友围坐,或是畅聊诗词歌赋、或是感悟人生至理,抑或是分享琐碎日常、闲语八卦,在这盈盈的茶香里,添一抹风雅情致,身心仿若寻得一处温暖的归巢,慰藉之感油然而生。
今天小食带大家一起体验古时“围炉煮茶”的闲趣,深究一下古人在煮茶上的讲究,让茶友们感受到古人煮茶的精髓,迅速进阶为 “围炉煮茶” 的行家里手!
煮茶其实并非新形式,茶法讲究技艺、注重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用水什么讲究
大多数人对古人煮茶讲究“水”的印象应来自于《红楼梦》,里面讲到妙玉收梅花上的雪水,精心保存用来泡茶,令人震撼——原来古人饮茶都是这么讲究的。
水质对茶风味影响颇大,被奉为茶界“圣经”的《茶经》里提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里说的山水是指山泉水。山泉水,洁净清爽,带有淡淡的矿物甜味,这样的水在与茶叶充分沸煮后,茶汤色清味甜,久煮而回甘不减。
择茶什么讲究
煮茶之风,盛于唐宋。至宋元之后,渐为泡茶所取代。回溯唐宋,通行的煮茶之法别具一格。先是将茶叶细细碾成碎末,精心制成茶团。待到品饮之时,把茶团轻轻捣碎,再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子以及些许盐巴等调料,一同倾入锅中煎煮。亦有一种方式,是将茶叶碾末、罗细后,直接冲水搅拌成糊状,仰头饮下,茶香袭人,故而彼时称作 “吃茶”。
这些唐宋年间备受青睐的茶品,或因独特工艺的千锤百炼,或经悠悠岁月的温柔 “炮制”,褪去了初出时的青涩与寒凉,茶性渐趋温热平和。如此特性,使得烹煮之后,茶汤既不会苦涩难耐、令人难以下咽,又凭借温热之质,成为驱散周身寒意的良方,在寒季里暖人心扉。
用火什么讲究
古人煮茶在用“火”上的讲究主要体现在生火的炭上和煮茶时的火候上。
明代许次纡在《茶疏》中说:“火,必以坚木炭为上”。因此荔枝木、龙眼木、橄榄炭都是好选择。荔枝木、龙眼木制成的炭会有淡淡的果香,橄榄炭火焰稳定,最适合慢火深煮。
在火候上,唐代茶学家陆羽最早提出“三沸之水”,他在《茶经》中写到:“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三沸后,仿若芳华已逝,水质变老,滋味欠佳,便不宜再用于泡茶。
所以古人在三沸时,会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
用具什么讲究
据《茶经》里记载,古时生火的炉子用的是风炉。其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炉内有厅,可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支架,用来承接煎茶的器具;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器用于承接炭灰。基本形状和现在的煮茶炉子相似。
煮茶用的壶方面,陶壶是比较好的选择。陶壶本身具有吸附作用,对水能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使茶水口感更柔滑,入口细腻,也可醒茶味,扬茶香。不过相对来说水开的速度会稍慢一些,却也恰如其分地契合了煮茶所需的悠然节奏。
穿越悠悠岁月,深度探寻古人的煮茶之道,仿若开启一扇通往茶文化宝藏的大门。置身繁忙喧嚣的现代都市,不妨偶尔按下暂停键,抛开尘世纷扰,邀约三五挚友,围炉而坐,亲手烹煮一壶好茶。在茶香氤氲间,静静品味古人那份从容不迫的闲情逸致,感受自心底汩汩涌出的融融暖意与满足。
人生也应似茶
无矫饰之行
无张扬之态
高温激发香浓,保鲜而不变质
一盏浅注,清气馥郁
【完】
关注我们 知道更多
责编、排版:赵钰
图源:小红书
审核:欧阳美华
终审:龙颖
往期
RECOMMEND
推荐
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