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诗 |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美食   2024-12-24 16:59   北京  


纤手搓成玉数寻

碧油煎出嫩黄深




《寒具》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在《寒具》诗中写道:“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寒冬时节人们制作馓子的情景,还为这种传统小吃增添了几分文人雅趣。














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或麻物子,是一种用面粉和水揉成面团,再经过搓条、盘绕、油炸而成的传统小吃。


想象一下,揉好的面团在巧手的翻飞间被搓成长条,宛如一条条晶莹的“玉丝”。接着,这些面条被盘绕成精致的图案,有的形似麦穗,有的宛如盘龙。放入滚烫的油锅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就来了——金黄的油泡欢快地跳跃着,热气升腾,香气扑鼻,馓子在油中翻滚,逐渐由柔软的面团蜕变为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的美味。






馓子的历史追溯



馓子,作为中国传统面食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早。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人们在寒食节(即清明节前一至两天)会禁火三日。因此,人们会事先炸制一些环形的面食,作为节日期间的便携食品。这些面食,因其专为寒食节而准备,故而被称作“寒具”。

 

唐代,馓子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仅形状更加多样,口感也更为丰富。宋代以后,馓子更是成为了民间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美食,无论是春节、元宵节还是中秋节、重阳节,馓子总是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古代,馓子可是“身价不菲”。作为贡品,它常常出现在宫廷的金盘玉盏之中,象征着尊贵与吉祥。在民间,馓子则更多地与节日习俗紧密相连。春节时,家家户户忙着炸馓子,金黄酥脆的环状馓子寓意着“岁岁平安,年年有余”。到了婚礼、寿宴等场合,馓子摇身一变,成了传递祝福的“美味信使”,让每一份喜悦都多了一层香酥的滋味。


不仅如此,馓子还融入了当地特色食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北方的馓子,个头粗壮,口感扎实,嚼起来满口酥香;而南方的馓子则更加细腻,有时还会加入糖或蜂蜜,成为一道独具江南风情的甜点。






馓子,这道古老而又美味的佳肴,自历史的深处走来,历经岁月的沉淀与变迁,却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古时的寒食节,还是如今的寻常生活,金黄酥脆的馓子,都在用它优美的线条编织着千年不变的美食传奇。


(梁婧文 袁书航)




E

N

D


来源:美食研究期刊 

图源:摄图网

责编:赵钰

排版:袁书航

审核:郑莹

终审:龙颖



往期推荐

1

【打卡吧!吃货!】跟着小食逛吃北京城(二)

2

征文选登 | 滑蛋辣炒蟹  一秒就沦陷!

3

【怪味星球】用牛屎封口的酒,你敢喝吗?

4

【打卡吧!吃货!】吃贵州夺夺粉火锅,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记得“在看”噢~




中国食品报官方平台
《中国食品报》创刊于1984年,作为中国食品行业专业的经济类日报,《中国食品报》为食业人士护航指向。行业趋势解读、政策导向解读、权威新闻报道、食品市场动态、食品舆论监督.....关注食品报,随时随地了解中国食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