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兴起与古代文人墨客对饮茶的钟爱不无关联,两者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审美追求。
茶联是茶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被广泛用于茶叶店、茶馆、茶庄、茶居、茶亭、茶人之家等场合,以及茶艺、雅集等活动。茶联内容广泛,含义深刻,雅俗共赏,既传播了茶文化,又给人以无限遐想,烘托气氛,增添了品茗情趣。
一壶好茶,一盏香茗,一副妙联,清雅之美尽在不言中。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雅士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不但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茶联,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静夜思茶赋
闲庭品石泉
这是和唐代茶圣陆羽有关的一副茶联,上下联均有典故。
唐乾元元年(758年),陆羽慕名来到金陵(今江苏南京)栖霞山啜茶品泉,并与好友皇甫冉在山中相会。白天,陆羽上山采茶试茶,晚上与栖霞寺的僧人品茶聊天,吟诗作赋,乐此不疲。皇甫冉写下一首《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记录了陆羽在栖霞山攀崖披荆、辛苦采茶的生活。
好茶自然离不开好水。陆羽对煮茶所用之水作过评定:“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在遍访天下名泉后,曾排出他心目中煮茶之水的排行榜,庐山康王谷的谷帘泉排第一,排在第二的是无锡惠山寺石泉水。进入“榜单”的名泉,还有扬子江南零水、丹阳观音寺水、扬州大明寺水等。其中,惠山层峦叠嶂、林石幽秀,从唐代开始就以“名山胜泉”而闻名宇内。惠山寺中的石泉水清甘洌,陆羽为此专程来到惠山踏访游玩,并写下著名的《惠山寺记》,对惠山寺石泉水颇为推崇。
后来,宋代有一位文士在读罢《茶经》并了解到陆羽游历江南访茶问水的事迹后,非常感慨,写下“静夜思茶赋,闲庭品石泉”的对联。他的朋友们读后赞不绝口,还邀请这位文士给他们乡里的人讲《茶经》,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发扬。
未见甘心氏
先迎苦口师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宰相、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自幼聪慧,10岁便能作诗文,颇有家风。
有一天,皮光业的表兄家设宴请客,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主人还端上新摘的柑橘供大家品尝。这时,皮光业赶来,一进门,对鲜美的柑橘视而不见,急呼要喝茶。侍者赶紧捧过来一大瓯茶汤。有一位官员见此景笑了起来,说道:“听说你才思敏捷,有曹子建之风,能否就此举作一联诗呢?”皮光业手持茶碗,随口吟道:“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甘心氏即柑橘,苦口师就是茶。在座之人无不称赞。后来,茶就有了“苦口师”这一雅号。
云径通三径
茶香绕一楼
相传在北宋时期,江西庐山有座寺庙住着一位法号叫智圆的和尚。他不仅精通佛法,还十分擅长种茶、品茶。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智圆都会亲自采茶,制成香茗,供寺庙的僧人品尝。
有一天,智圆正在烹茶,忽听到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出门一看,只见一位书生正站在门口跟小和尚讨茶吃,于是急忙请他进庙品茶。书生吃下一盏,大赞茶香。智圆见此书生谈吐不俗,遂请他留下墨宝。书生欣然应允,提笔写下了“云径通三径,茶香绕一楼”的对联。从此以后,这副对联便成为这座寺庙的象征,而此庙也因茶香四溢远近闻名。
坐、请坐、请上座
茶、上茶、上好茶
这副茶联的出处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出自苏东坡,另一说是出自郑板桥。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时年25岁的苏轼通过科举考试,以大理寺评事的身份出任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签书判官。凤翔府有座开元寺,历史悠久,据说藏有唐代王维和吴道子的画,寺庙方丈也颇有名望。于是,苏轼便专程登门拜访。见到方丈时,他正在写字,由于天天见他的人太多,所以苏轼通名后,方丈也没太在意,随口说了个“坐”字,又跟侍者说:“茶。”苏轼一看方丈没把自己当回事,很不高兴,凑过去看他写的字,然后随意点评了两句。方丈一听,原来是位行家,遂欠身笑着说:“请坐,上茶。”再一聊得知,原来这位就是蜀中大名鼎鼎的苏大才子,哎呀!快快请上座,上好茶!
二人聊了一会儿,苏轼告辞要走。方丈说:“苏大才子既然莅临寒寺,怎么也要留下墨宝吧。”好诙谐的苏轼想了想,于是拿起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方丈一看就明白了,顿时羞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苏轼走后,方丈直言惭愧,命人将对联裱起来,挂在禅房内。后来方丈和苏轼成了茶友,二人经常谈诗论字,品茗赏画,相聚甚欢。
出自清代郑板桥的典故也很有意思。话说郑板桥在扬州时,有一天进一个茶馆喝茶。老板一看郑板桥相貌平平,便态度冷淡地哼了一声,说“坐”,冲店小二喊“茶”。郑板桥一向好开玩笑,见老板态度如此,便过来聊天。攀谈中,老板发现此人不是凡夫,于是就改口说“请坐”,和店小二说“上茶”。又沟通几句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立马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座”,对店小二说“上好茶”。
喝完茶要走的时候,老板知道郑板桥是有名的书画家,于是觍着脸过来向他求墨宝。本来老板看人的态度就让郑板桥不爽,见他还求字,便提起笔来写下了“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最后还送他一个横批,叫“客分三等”。然后,郑板桥扔下笔笑着走出了茶馆。老板一脸尴尬,不知所措。
。
天台乳花世难见
玉川风液今安有
北宋时期,杭州南屏山麓净慈寺的谦师和尚点茶有独特之处,他曾说:“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在当时,他的茶艺非常出名,不少文人对此加以赏誉,赞其为“点茶三昧手”。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上任。这年年底,他游览西湖葛岭的寿星寺,谦师听到这个消息后,便马上赶到北山,为苏轼点茶。
苏轼品尝谦师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专门为之作诗一首,诗中对谦师的茶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其中,“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一句,后人改为“天台乳花世难见,玉川风液今安有”的对联。
“天台乳花”是当时天台茶的别名。玉川风腋,引典卢仝七碗茶诗:“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世不见”“今安有”用词都很夸张,旨在赞美世间只有天台茶是最好的。
绿叶醉饱春浓处
香茗香凝雪暗时
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游历江南,来到一座茶坊品茗。茶博士热情邀请他为茶坊题写一副对联,以烘托茶坊的品质和韵味。杨万里挥毫写下了“绿叶醉饱春浓处,香茗香凝雪暗时”,这副对联既表达了品茗的乐趣,又体现了茶坊的品质和雅致。而这座茶坊也因这副茶联生意日渐兴隆。
秀翠名湖,游目频来过溪处
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此联描绘了采茶时节杭州龙井茶山的景色。
清乾隆帝一生六下江南,数次去杭州龙井茶乡——龙井村狮峰山烹茗品泉,品茶后诗兴大发,便提笔写联。有一次他来杭州,正好赶上采茶时节,觉得这是西湖一年中最怡情的季节,于是题了“秀翠名湖,游目频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的茶联。恰巧龙井村附近的庙宇中一位老僧正在烹茗。乾隆帝来到庙中看到有一副对联写得十分巧妙,便邀请这位老僧一同品茗。老僧见乾隆帝如此赞赏自己的对联,便请他赐墨宝。乾隆帝欣然将刚写的龙井茶联赐予老僧,并赐金匾一块。从此以后,龙井茶的名气更大,而庙中的对联也成为当地茶文化的象征之一。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清代北京有一座叫“天然居”的茶楼。有一次,乾隆帝路过此地,称赞楼名的高雅,遂以楼名为题作对联,上联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下联却苦索不得。因为下联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后五字是前五字的颠倒,既要语意完整,又要平仄协调,还要意境美好,的确困难。回来后,他便令群臣一起推敲下联。大学士纪晓岚对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乾隆帝微笑颔首。后来,“天然居”茶楼以此为门联,声名大噪。
品泉茶,三口白水
竹仙馆,两个山人
徐映璞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次他路过浙江安吉的山区,与当地人品茗论茶。有人以“品泉茶室”向他征联,上联为“品泉茶,三口白水”。徐映璞回答说:“根据本地的风光,下联应为‘竹仙馆,两个山人’。”众人皆赞。
来源:《中国食品报》2024年12月06日06版
责编:王宁、戴琪瑶
排版:戴琪瑶
图片:摄图网
审核:郑莹
终审:龙颖
往期推荐
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