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校要提高成绩,无非在三个环节:进口、出口、中间卷。为什么这么说呢?好学校基本上都有特权,可以选择好学生,可以分班、跟不上的可以转班级甚至劝退。所以两头解决了,只剩下中间卷,因为学生足够好,基本上实现了内卷和“自卷”,良性循环,于是就剩下卷老师了——拼专业水平、管理能力。差学校正好相反:学生是被选剩下的,一群笨懒浑人形成一个生态圈,只要来个非暴力不配合,你奈我何?不论老师业务水平多高、管理能力多强,都没用。所以要改变现状,只能想办法“卷学生”——注意不是“学生卷”而是“卷学生”。有趣而无奈的一件事:大部分差学校,因为卷不动学生,所以就转而卷老师——各种教师培训、业务竞赛;参加各种项目试点……争取拿下各种与成绩无关的奖项(我常说:看一个学校的升学成绩,只要看看它门口的铜牌就可以:牌子数量和教学成绩成反比。)那么差学校要提高成绩,怎么卷学生才有效呢?这个话题很复杂,尝试、经验也不少,总体上可以总结为四点,所有的课程架构、课堂设计、教学技巧,都可围绕这四个原则:延长学习时间;降低难度门槛;借助明确结构;引导兴趣参与。
读到一段话,大意如此:大脑在面对新知识时,刚开始就跟一台锈掉的机器想要重新启动一样,非常迟钝,在前期学习阶段,记忆和吸收的效率都非常低。从理论上的“知道”,到真的能够熟练运用的“知道”,我们的大脑、听觉、口腔发音都需要大量的适应、熟悉、重复、练习。这个过程根本没有所谓速成的捷径,唯有一天天地读、背、听、练,并且跟遗忘做斗争。(《有点明白为啥孩子读书都得上补习班了》)深以为然。基础教育,既然是打基础,就是一个“拙”字,休想偷工减料。千锤百炼,999下就是不够,就可能出现瑕疵。所以这个阶段,任你老师水平多高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保证足够的投入——精力注意力不可控,则只能控时间,如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Practice makes perfect,才是一切教育理论的yyds。其次,降门槛和明确结构,这两个是一体两面,一起说。这涉及学科专业知识问题,降低难度门槛,前提是知识框架结构要清晰,否则降哪里、何时降?老师不清晰,学生学的乱,练习的难度梯度、数量质量不合理,更容易产生厌倦感和失败感。所谓结构良好的知识,我们通俗点说,就是一堆信息(知识)摆在你面前,它的组织方式,很容易被你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反之则称之为“结构不良知识”。对好学生,我们给他后者,是给他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对差学生,我们更多需要给他前者,减轻他的认知障碍。
最后说“兴趣”和参与。兴趣和坚持无关,兴趣和成就感高度相关。为什么小孩子练钢琴,一定要考级?是为了让他坚持下去。我们一生中遇到感兴趣的事情很多,大半是两天热度。真正坚持下来的,一定是因为有所成,从中找到了价值感。反之:导致挫折感的原因是挫折;失败的原因是害怕失败。所以,这里说”兴趣“和”参与“其实是同一个词的两种形式:engaging(interesting or pleasant in a way that attracts your attention) 和engaged(busy doing sth)。而非“interesting”和“interested”。最终实现的是学习中的engagement(高度参与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