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好口语是听出来的;好听力是说出来的。
从语言学习中的“输入”和“输出”理论说起。
语言输入(Input) 指的是你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比如听别人说话、阅读、听音频或看视频等。输出(Output) 指的是你在语言中表达自己,比如说话、写作、与人交流。
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学习别人的说话语调。你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就带上当地的口音;小品看多了,你说话会带出东北味道……。它和人类语言学习的模仿机制、以及语言环境的作用有关,是人类在语言学习中的自然适应过程。
1. 语言的模仿本能
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人说话的方式,包括他们的语调、口音、节奏。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对于模仿行为非常敏感,当你长期和某个口音的人交流时,你的发音、语调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变得更加接近他们的说法。
2. 社会和文化认同感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它还是社交和文化认同的纽带。当我们长期处于一个特定语言环境,思维和语言模式会逐渐适应这个环境。我们会通过模仿他人的说话方式,来增强与他人之间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当我们开始带上当地的口音或语调,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寻求与周围人之间的共鸣,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这个群体。
3. 神经的可塑性
人类大脑容易适应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尤其明显(年轻父母总是被建议:要经常跟宝宝说话)。随着我们得到的语言输入越来越多(例如和外国人交流、自己追剧),大脑会逐渐调整神经通路,使我们更加自然地模仿和适应这种语言的音韵、语调和口音。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听说相互作用,涉及大脑的多个区域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结。
听到语言时,声音信号首先通过耳朵传入内耳,然后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初级听觉皮层(位于大脑颞叶)。这个区域负责处理和识别声音的基本特征(如频率、音高等)。
经过初步处理后,信号传递到大脑的韦尼克区(位于左侧大脑的颞叶),这是处理语言理解的重要区域。韦尼克区负责将听到的语言信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包括单词和句子的结构。
同样,当我们说话时,我们自己的声音会通过耳朵反馈到大脑,尤其是通过外耳道传入声音后,再次激活初级听觉皮层进行处理。这个过程是自我监控的关键。
例如当我们想要表达一个单词时,信号会传送到布罗卡区(位于大脑额叶),该区涉及语言产生和发音的控制,它通过口腔和咽喉的运动调控,确保语音的准确性。通过自我听到的语言反馈(即自听声),布罗卡区对口音、发音等进行调整,从而优化说话的流畅性。
简单说,这个过程,就是听觉信号与运动控制(口腔肌肉)的联动:听到语言后,经过大脑区域处理,最后通过布罗卡区的指挥,激活发音相关的肌肉,从而完成语言输出。通过反复听和模仿,我们不仅提升听力理解能力,还能强化语言输出的精确性。
这种闭环反馈机制对于精确的口语输出至关重要。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的语言输出和自我反馈,大脑的语言控制区域(包括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会变得更加高效,从而提升我们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语言产出能力。
再回到我们的感性体验上。
假设你在听一个外国朋友用英语说话。你可能会听到他们如何发音、重音和语调怎么变化。如果你能听懂这些内容并尝试模仿他们的表达,你的口语水平就会逐渐提高。反之,如果你不注重听力训练,就会很难理解别人说什么,也很难用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
听力让我们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帮助我们积累词汇、语法和语感。通过听,我们能学到地道的表达方式,这为我们的口语表达提供了素材。没有听力的积累,就难以有效地进行口语输出。
说话是听力的反向过程。当你开始说英语时,你会发现自己经常遇到“词穷”的情况——不知道怎么表达一个意思,或者找不到正确的单词。这时,实际的口语输出反过来促进了你的听力理解。你在说话时思考如何用正确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这使得你在听别人说话时,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这些表达方式。
输入和输出是相辅相成的:当你听得多,口语自然会变得更流利;当你说得多,听力也会提高。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良性循环”。
以前没练过,现在开始也不晚。
(1)朗读单词:重音优先于音标。
我们听外国人讲中文,知道他说的是哪个词,但就觉得“怪腔怪调”;同样我们很多方言也如此:发音差异尚可辨识,唯独音调差别很大。讲出一个英语单词,能不能马上让人听出来,首要是重音。至于你发音不准,把au说成ou,充其量是foreign accent,而重音错了,辨识度就低了。
英语是一个重音语言(stress-timed language),重音在单词和句子中起着重要作用。单词的重音不仅区分名词和动词,还帮助听者识别语法结构和句子的重心。发音不准,会影响单词的准确性,但通常不会导致完全无法理解,因为很多情况下,听者能够从上下文猜测出意思。然而当你放错重音,则会大大降低单词的辨识度,使听者更难理解你说的内容。例如,单词“record”作为名词时,重音在前(RE-cord),而作为动词时,重音在后(re-CORD)。
(2)朗读词组和句子:关注连读现象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大部分“听不出”的词,都和连读现象有关。
当一个单词以元音音素结尾,紧接着另一个单词以元音音素开始时;或当一个单词以辅音音素结尾、下一个单词以元音音素开始,这两个单词之间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流畅的语音过渡。在口语中常见,可以让说话更流利,但也导致我们“听不清”或者“听不出”。例如first-of-all(firstvall),对于不常听说的人来说,就容易产生瞬间的“卡壳”。
连读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适应连读现象对于提高英语听力至关重要。除了多听,还要做一些刻意的模仿跟读训练。例如这种三步训练法:(1)音节拆解练习,将句子拆分成单个单词,清晰地听出每个单词的发音,之后再逐步练习连读现象;(2)使用英文字幕,并反复播放包含连读的对话;(3)在此基础上,多听英语母语者的对话或广播,尤其是自然快速的口语。
(3)朗读语段、再过渡到自由对话、演说、配音、舞台剧表演
1. 朗读语段:结合课文学习
这原本就是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练习控制语速、停顿和呼吸,通过语调升降表达情感、强调关键信息。利用不同情感的文本进行练习,如幽默、悲伤、愤怒。
2. 自由对话:针对课文拓展
对话需要快速思考和反应,需要在短时间内组织语言。它强调实时互动,需要倾听、察言观色。因此,听说同步可谓是最完美的训练。毕竟这才是语言应用最原始的状态。
3. 即时演说:结合写作
真正的演说(不打草稿)是即时写作,需要大脑高速运转,搜集素材、组织文字、选择用词。同时语言要简洁有力,注意观察自己的体态语言、他人的表情反应。这也是我们国内教学最欠缺的。可因地制宜,例如读一篇文章、把你读到的信息,以TED的形式写出来,再实地讲出来。
除此之外,舞台剧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舞台剧中,语言的表达不仅依赖于语言本身,还需要结合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如果没有条件,也可运用剧本朗读和角色扮演,练习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和肢体表达,期间还可融合英文歌曲、音乐剧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