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北京中医药大学邹忆怀团队
于2024年2月28日
Stroke Vasc Neurol( IF= 4.4)
发表针灸学研究结果
《Bilater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cerebrum and cerebellum in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aresis: a randomised clinical and neuroimaging trial》
针刺对偏瘫缺血性中风患者大脑和小脑的双侧影响:一项随机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试验
原文链接:
https://svn.bmj.com/content/9/3/306
点击阅读全文或在微信公众号内回复“中风”即可获得文章PDF链接。
引用格式:
Chen T, Chen T, Zhang Y, Wu K, Zou Y. Bilater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cerebrum and cerebellum in ischaemic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aresis: a randomised clinical and neuroimaging trial. Stroke Vasc Neurol. 2024 Jun 21;9(3):306-317. doi: 10.1136/svn-2023-002785. PMID: 38336368; PMCID: PMC11221322.
【研究结果及亮点】
针刺能够促进缺血性中风(IS)患者偏瘫的运动恢复,并且通过双侧静态和动态重组改变大脑-小脑的体素镜像同源连接性(VMHC)。
标准化的针刺方案可以确认针刺对大脑和行为的具体影响。对临床和神经成像的按方案分析可以为针刺疗效提供可视化和微修饰的证据。
重点摘要
背景:
针刺在临床上可能对中风康复有效,但其可视化和解释性证据有限。
中风病变常导致偏瘫,这是中风后运动障碍的常见并发症,对针刺在促进中风患者功能恢复和神经可塑性恢复方面的宏观和微观调节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背景:
评估针刺对大脑、小脑缺血性中风(IS)患者偏瘫的特定效应,并调查其对功能连接的治疗驱动性改变。
研究方法:
设计
这项单中心、随机、非穴位对照、参与者和评估者双盲试验,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进行,并对临床和神经影像结果进行方案分析。
将符合标准的患者纳入缺血性中风组(IS组)(n=58),同时设置健康对照组(HC组)(n=39)作为健康对照。
研究流程图
受试者分组
IS组的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手足十二针组(hand-foot 12 needles acupuncture ,HA)或非穴位(NA)针刺组。除了针刺师外,患者、结果评估者和统计学家对治疗分配不知情。
干预措施
IS患者每天接受HA或NA针刺治疗,连续10天,同时接受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药物治疗。
1、手足十二针组(HA)组(n=30):
在12个标准穴位接受针刺,包括双侧合谷(LI4)、内关(PC6)、曲池(LI11)、足三里(ST36)、阳陵泉(GB34)和三阴交(SP6)。
图1:针刺治疗方案。(A)穴位和非穴位的位置。穴位的标准测量单位为b-cun,即两个特定关节点之间长度的相等的一部分。非穴位的测量单位为F-cun(1 F-cun=20 mm),定义为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B)针刺手法操作。测量涉及针的尺寸和剂量,描述为英寸(1英寸=25mm)。NA,非穴位。
2、非穴位针刺组(NA)组(n=16):
在非穴位接受相同刺激剂量的针刺,位于穴位外1指宽(1指宽=20毫米)。
疗效评估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评分变化(ΔFM): 用于评估患者的整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次要疗效指标:
上肢FMA评分变化(ΔFM-UE): 用于评估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下肢FMA评分变化(ΔFM-LE): 用于评估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神经影像学指标:
体素镜像同源连接性(VMHC):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测量,用于评估大脑两半球间的功能连接性。(注释:ΔVMHC 指的是针刺治疗前后,大脑两半球特定区域之间功能连接性的变化。)
静态功能连接性(sFC)和动态功能连接性(DFC)分析: 用于研究中风后神经可塑性的重组情况。
对IS组和HC组进行针刺前功能MRI评估,探讨其病理特征。针刺后的评估仅在IS组进行,以观察针刺的治疗效果。
研究结果:
主要临床结果:
在手足十二针组(HA组)中,患者的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中位数为5.00分(2.00–14.50),而非穴位针刺组(NA组)中位数为2.50分(0.25–15.75),表明HA组在临床改善上更为显著。
HA组在上肢(ΔFM-UE)和下肢(ΔFM-LE)的FMA评分改善上也显示出比NA组更好的结果。
神经影像结果
缺血性中风患者(IS)在双侧后中央回和和小脑的体素镜像同源连接性(VMHC)降低,与健康对照组(HCs)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针刺治疗后,HA组在双侧额上回眶部的VMHC增加,且涉及大脑-小脑变化。
向上滑动阅览
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显示,ΔFM和改变的VMHC(ΔVMHC)之间存在双重相关性。此外,ΔFM-UE主要与小脑区ΔVMHC相关(图5B),而ΔFM-LE与右侧中央旁小叶和轻中位扣带回和副扣带回的ΔVMHC呈负相关(图5C)。
NA组内无显著的运动相关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ΔVMHC_Cerebellum_8在FM减少中发挥的作用比ΔVMHC_Angular对FM增加的影响更为显著。
图4: 临床和神经影像结果
图4A:展示了手足12针刺组(HA组)在不同运动障碍严重程度亚组中的Fugl-Meyer (FM)评分改善情况。
可以看到,在轻度至中度和重度运动障碍患者中,HA组的FM评分均有提高,表明针刺治疗对运动功能的改善在不同严重程度的患者中都有效。
图4B:展示了HA组在针刺治疗后,双侧额上回眶部(Frontal_Sup_Orb)的体素镜像同源连接性(VMHC)增加的情况。红色表示VMHC增加,蓝色表示VMHC减少。这表明针刺治疗可能通过增强这些区域的神经连接来促进康复。
图4C:比较了HA组和NA组在针刺治疗后,小脑区域8(Cerebellum_8)的VMHC。红色表示VMHC高,蓝色表示VMHC低。结果显示HA组在该区域的VMHC高于NA组,进一步支持针刺治疗对神经连接的积极影响。
图5: 针刺对大脑和行为的影响
图5A:展示了FM评分变化(ΔFM)与VMHC变化(ΔVMHC)之间的相关性。ΔFM与角回(Angular)的ΔVMHC呈正相关,与小脑区域8(Cerebellum_8)的ΔVMHC呈负相关,表明这些区域的神经连接变化与运动功能的改善有直接关系。
图5B:展示了上肢FM评分变化(ΔFM-UE)与小脑区域的ΔVMHC之间的相关性。
ΔFM-UE与小脑区域的ΔVMHC呈正相关,表明上肢功能的改善与这些小脑区域的神经连接增强有关。
图5C:展示了下肢FM评分变化(ΔFM-LE)与特定大脑区域ΔVMHC之间的相关性。
ΔFM-LE与右侧副中央回(Paracentral_Lobule_R)和中位扣带(Cingulum_Mid_L)的ΔVMHC呈负相关,表明这些区域的神经连接变化与下肢功能的改善有直接关系。
图5D:展示了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真实值与预测值的拟合曲线,用于验证ΔVMHC与ΔFM之间的关系。
图5E:展示了ΔVMHC的SHAP值(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及其对ΔFM的预测值的贡献,显示角回的正向贡献小于小脑的负向贡献。
静态和动态功能连接性(sFC, DFC)
针刺后,HA组显示出同侧额上回眶部与对侧眶额皮质和小脑之间sFC的增加。
在双侧后扣带回(PCC)的VMHC变异系数降低,表明动态功能的整合和分离状态发生变化,整体上从整合状态转变为分离状态。
结论:
总之,随机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试验表明,针刺能够促进缺血性中风(IS)患者偏瘫的运动恢复,并且通过双侧静态和动态重组改变大脑-小脑的体素镜像同源连接性(VMHC)。
这些结果从影像学角度证实了针刺的临床疗效,并支持了针刺在促进早期亚急性期中风后运动恢复中的潜在神经可塑性变化。因此,针刺可能是一个强有力的辅助手段,与常规康复治疗相结合,以促进中风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关注我们,让您学术、临床皆受益匪浅!
【往期推荐】
【中风等相关推荐】
Frontiers-CMCR 文献分享说明
感谢大家对我们公众号的关注!本公众号专注于分享中医药领域在国际顶级期刊(如Lancet、JAMA、BMJ、NEJM等)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有力的参考与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前沿研究,帮助更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中医药的学术影响力。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随时留言或私信,我们会及时回复。更多中医药领域的前沿资讯,敬请持续关注“中医药研究前沿”公众号!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