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4.0,刘存志团队:针刺对慢性神经性疼痛的调节及其与脑功能特性的关系

文摘   2024-11-24 15:22   黑龙江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团队

2024年7月30日

Journal of Pain(IF=4.0)

发表针灸学研究结果

Acupuncture Modulation of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rain Functional Properties

针刺对慢性神经性疼痛的调节及其与脑功能特性的关系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26590024005959#fig0005


点击阅读全文或在微信公众号内回复“NP”即可获得文章PDF链接。


引用格式:

Wei XY, Wang X, Shi GX, Tu JF, Yang JW, Ren MM, Liu JL, Lee CK, Zhou H, Wang ZY, Liu CZ. Acupuncture Modulation of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rain Functional Properties. J Pain. 2024 Nov;25(11):104645. doi: 10.1016/j.jpain.2024.104645. Epub 2024 Jul 30. PMID: 39089662.


【研究结果及亮点

  • 亮点针刺治疗慢性坐骨神经痛(CS)的可能神经机制主要位于大脑体感皮层内。

  • 同时,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疾病指标临床评估可以作为针刺疗效的潜在预测手段。该研究还结合了神经影像学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凸显了针刺在治疗慢性神经性疼痛方面的应用潜力。

  • 主穴大肠俞(BL25)、关元俞(BL26)

  • 配穴环跳(GB30)、风市(GB31)、膝阳关(GB33)、阳陵泉(GB34)、悬钟(GB39)、承扶(BL36)、委中(BL40)、秩边(BL54)、承山(BL57)、昆仑(BL60)


重点摘要


背景:

慢性神经性疼痛一直是导致功能受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针刺在治疗这种疼痛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

以前的研究表明,在动物模型中,体感皮层中的神经元可塑性和同步性在调节慢性神经性疼痛中起着重要作用。电针可以激活体感皮层中的抑制性神经回路,以缓解神经性疼痛。部分研究表明,体感皮层可能对慢性神经性疼痛的针刺镇痛有重大贡献。

本研究使用静息态 fMRI(rs-fMRI)数据低频波动分数振幅(fALFF)分析来探讨针刺在慢性坐骨神经痛 (CS) 中的潜在脑功能机制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探索性研究,旨在观察针刺治疗对慢性坐骨神经痛(CS)的机制。

      研究对象:

      招募了60名符合北美脊柱学会诊断标准的慢性坐骨神经痛患者。

研究流程图


干预:

   针刺组(Acupuncture Group, AG):(30例)

     针刺治疗:

  • 主穴:大肠俞(BL25)、关元俞(BL26)

  • 配穴:环跳(GB30)、风市(GB31)、膝阳关(GB33)、阳陵泉(GB34)、悬钟(GB39)、承扶(BL36)、委中(BL40)、秩边(BL54)、承山(BL57)、昆仑(BL60)


  • 针刺操作:患侧大肠俞(BL25)、关元俞(BL26)、环跳(GB30)秩边(BL54)使用0.30×75mm毫针,其他穴位则使用0.30×40mm毫针。

  • 留针时间:30分钟。

  • 治疗频率前两周每周3次,后两周每周2次,4周内接受10次治疗

  • 若难以忍受疼痛,根据需要提供西乐葆(Celebrex,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作为急救药物。

  • 试验期间不支持对坐骨神经痛的额外治疗。详细信息记录在病例报告表中。

图 1.针次和假针刺。(A)穴位和假穴位的位置。红圈:AG 中使用的强制性穴位。蓝色圆圈:太阳经络配穴。绿色圆圈:少阳经络配穴。黑圈:SG 中使用的 NA。(B) 针刺及假针刺的装置图。缩写:BL,膀胱经;GB,胆经。

   假针刺组(Sham Acupuncture Group, SG)(30例)

     同样由持证针刺师进行,但在假穴位(NAs)上进行,留针时间与治疗频率同上

       使用7个预设的非穴位,为非经络上的假穴位。

      在非穴位上使用钝头针(0.30×25mm)插入粘性泡沫垫中,不穿透皮肤,除了NA 5,为了提高盲法的可信度,使用常规针刺针插入到25~40mm深。

      手法:不进行手法操作,不诱发“得气”感。


  疗效评估

向上滑动阅览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用于评估腿部疼痛和背部疼痛的强度。

VAS是一个0到100毫米的标尺,0表示“一点也不痛”,100表示“疼痛至极”。

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用于评估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的残疾程度。

ODI包含10项活动,得分范围从0(无残疾)到100(最大残疾)。

Sciatica Frequency and Bothersomeness Index(SFBI):

用于评估坐骨神经痛的频率和困扰程度。

SFBI包含两个领域得分,每个领域得分范围从0到24。

36项短形式健康调查(Short Form Health Survey, SF-36)

用于评估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态。

SF-36包含身体和心理两个分量得分。

盲法评估:

在治疗4周后,所有参与者被要求猜测他们接受的是针刺、假针刺还是不确定,以评估盲法的成功程度。

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评估数据的正态分布,并使用适当的统计测试,包括卡方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

使用James盲法指数评估盲法效果。



研究结果:


      1、临床结果:

       疼痛缓解针刺组在治疗腿部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得分显著下降,与假针刺组相比,针刺能显著减轻疼痛

功能障碍改善:针刺组的Oswestry残疾指数(ODI)得分也显著降低,表明针刺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

向上滑动阅览

图 3. AG 和 SG 的临床结局。





     次要结果背部疼痛和SFBI:针刺组在背部疼痛的VAS得分和Sciatica Frequency and Bothersomeness Index(SFBI)的频率和困扰程度上也有显著改善


     2、神经影像学变化:

      fALFF增加:针刺4周后,右侧顶叶上叶(SPL)右侧后中央回(PoCG)分数低频波动幅度(fALFF)值增加。

      大脑功能区域的激活:这些变化表明针刺可能通过调节与疼痛感知和处理相关的大脑区域来发挥作用。

向上滑动阅览

图 4.CS 患者针刺治疗后大脑功能特性的变化。(A) 与 SG 相比,AG 治疗 4 周后右侧 SPL 的 fALFF 值增加。(C) 与 SG 相比,AG 治疗 4 周后右侧 PoCG 的 fALFF 值增加。(D) 2 组的 PoCG fALFF 值。高斯随机场校正,体素 P < .01,聚类 P < .05,聚类大小 >30 个体素。

表 3.2 组 CS 患者 fALFF 变化的脑区

解析:

表3列出了两组患者之间在fALFF值变化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大脑区域。

大脑区域:右侧顶叶上叶(SPL)和右侧后中央回(PoCG)。

半球:右侧(R)。

簇大小(体素数):SPL为37个体素,PoCG为31个体素。

F值:SPL为13.4166,PoCG为14.8101。F值是统计分析中用于衡量组间差异的指标,值越大表示差异越显著。

峰值MNI坐标:SPL的坐标为X=30,Y=-54,Z=60;PoCG的坐标为X=54,Y=-24,Z=42。这些坐标指的是在标准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MNI)空间中的精确位置。



      3、疗效预测模型:

      由于与4周ODI值显著相关,因此选择了4个指标用于预测(1 个脑指标 [右 SPL fALFF] 和3个基线临床评估指标[VAS、ODI 和SF-36用于身体检查])(图 5A)。

      结果:预测结果与临床实际4周ODI值呈现相关性(r = .420,P = . 037,RMSE = 9.298;图 5B)

      此外,具有相同特征的SVR预测模型中的预测值和实际 4 周 ODI 值相关性在 SG 中不显著 (r = .218,P = .300,RMSE = 13.586; 图 5C)

      缺陷:无法建立 VAS 腿痛的有效预测模型。在 Spearman 相关分析中,仅发现基线时SPL的fALFF 值与腿部疼痛的4周VAS呈弱相关(图 5A)。在 Pearson 或 Spearman 相关分析中,没有基线临床指标与VAS对第4周腿部疼痛的疗效显著相关(图 5A)

图 5.针刺疗效预测。(A) Pearson 相关 r 矩阵和 Spearman 相关 rho 矩阵显示了 AG 中 4 周 ODI 值与基线临床测量值之间的关系。(B) 在 AG 中,SVR 结果表明,右侧 SPL 的 fALFF 值和基线时的临床特征可用于预测治疗反应。SVR 结果显示实际 ODI 值和预测 ODI 值之间存在正相关。(C) 在 SG 中,SVR 结果表明,右侧 SPL 的 fALFF 值和基线时的临床特征不能用于预测治疗反应。


      4、安全性和耐受性:

      安全性监测:在4周的观察期间,没有患者报告使用止痛药物,所有60名患者都接受了安全性和耐受性监测,显示出针刺治疗的安全性。


      5、盲法评估:

      James盲法指数显示参与者在治疗分配上可能不知情,表明盲法执行得当,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针刺治疗慢性坐骨神经痛的可能神经机制主要位于体感皮层内。

      此外,评估指标如SPL的fALFF和基线时的临床测量值可以作为反映针刺治疗的潜在预测手段。

      这项研究结合了神经影像学人工智能技术,强调了针刺治疗慢性神经性疼痛的潜力。

关注我们,让您学术、临床皆受益匪浅!



【往期推荐】

【招贤纳士】招募漫画插画师、公众号管理员

SCI征稿丨认知障碍的脑网络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相关推荐】

【1】IF 4.8,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2】IF 4.8,赵凌团队揭示:针刺对慢性颈痛患者中缝核相关脑回路的调节作用

【3】IF 22.5,刘存志团队:针刺与假针刺比较治疗椎间盘突出所致的坐骨神经痛


Frontiers-CMCR 文献分享说明

       感谢大家对我们公众号的关注!本公众号专注于分享中医药领域在国际顶级期刊(如Lancet、JAMA、BMJ、NEJM等)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为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有力的参考与支持。

       我们希望通过分享这些前沿研究,帮助更多的医生和研究人员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中医药的学术影响力。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随时留言或私信,我们会及时回复。更多中医药领域的前沿资讯,敬请持续关注“中医药研究前沿”公众号!


分享

点赞

在看

中医药研究前沿
感谢大家关注!我们专注于分享中医药领域在国际顶级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支持。欢迎将这些宝贵信息分享给更多医生和科研人员,如有问题请留言或私信,我们会及时回复。更多中医药前沿研究,敬请关注“中医药研究前沿”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