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此刻的所有的认识的集合,所以,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很难,因为它饱含时间因素。虽然孩子们已有的生命活动期较短,可塑性比起中老年人要强许多,但是想要纠正其中一些不当之处,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总结起来,一个孩子的不当认知的自我纠正,大致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对待错误,看山不是山。当孩子周边的信息告诉他,某某错了,正确的应该是啥啥的时候,在孩子的眼中很可能是“对,我也是这么想/做的。”,然后,不以为然。这个阶段,他也许听说过看见过正确是什么,却很难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个错误。
第二个阶段,对待错误,看山可能是山。当孩子带着自己的认知继续运行下去的时候,会因为其中的错误屡屡碰壁。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渐渐认识到自己可能错了,但是通常会开始困惑,要么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要不知道正确为何物。
第三个阶段,对待错误,看山的确是山。在不断的反思、对比中,孩子会渐渐意识到自己错在何处以及大致的根因。不过,找到错因不代表就能知道正确在哪里。在之前的文章中写过,正确不一定是错误的180度完全反向,若是多个环节的偏角度反向的叠加,那么想要精准定位出根因就变得很困难,想要从中摸索出正确就会变成一件尤其困难的事。
第四个阶段,对待正确,看山不是山。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孩子错误趋势的止跌,进入转折的底部区域。它注定是个漫长的反复的时期,需要在正误的反复拉锯中,借助时间的魔力,渐渐积蓄正能量。这时候,孩子眼中的正确是朦朦胧胧的,像是黑暗中的远处投来的一道微弱的光,让人知道方向在哪里,却无法识得光源的真面目。
第五个阶段,对待正确,看山可能是山。如同一个人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地走向发光处,时不时会偏离了光束的方向,重新回到黑暗中,或者,时不时还可能因为视野范围有限,磕磕碰碰,鼻青脸肿。但随着趋向发光处的移动,眼前的一切一定是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第六个阶段,对待正确,看山的确是山。一旦看清了正确为何物,孩子就会一下子都亮堂起来。这时候内心的感觉,一定比黑暗中的那些焦虑、慌张、恐惧等等要轻松得多。不少动物有趋光性,人也天然具有趋光性,只是与太阳这个物理大光源相比,人还会额外寻找精神上的“太阳”,这一行为,我把它称之为“求生欲”。
每个人,都有满满的求生欲。
在这整个过程中:
第一个阶段,家长要做的是不能拖后腿。在这个阶段,家长最常犯的毛病,是试图通过说教、演示、批评、鸡汤等种种手段,逼孩子承认。不能说这些是完全失败的手段,但一定是失败风险极高的手段,一旦施行不够成功,就会沦为孩子纠错的后腿。
第二个阶段,家长是可以助力的,如果有着清晰的分析逻辑,可以帮孩子加速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家长需要有足够的容错心态,不能着急,因为此时孩子通常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认识到自己真的错了,是会带来很丧的感觉的冲击的。心态好的孩子自我恢复快一些,心态不好的,可能难免需要萎靡一阵子,这时候家长一急,必定是雪上加霜。
第四个阶段,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时间的问题,必须交给时间来解。曾经错着运行了那么多年,指望几分几秒几小时几天几个星期就彻底改变轨迹,不太现实。大体上,错误运行了多久,至少需要预留对等的时长,才能等来全新的气象。甚至在有些方面,还需要认可一件事,那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值得思考更多的,不是消除,而是如何规避。
第五个阶段,家长依然可以助力,如果有着合适的正确资源,可以帮孩子加速进入到第六个阶段。
第六个阶段,家长要做的事,是适时“泼泼冷水”,也就是带着孩子冷静地回顾总结,俗称“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