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很多孩子都没想明白什么是阅读理解的套路式答题,今天在看作业,正好看到极为典型的一例,就简单描述一下。
如,有一题,题面为:
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以下为一段答题:
运用烘托手法,写了鹿受伤的情况与狼的凶狠;运用渲染的手法,用“我”的内心感受写出鹿与狼的搏斗的紧张气氛;体现了我的.....、我的......和我对.....的.......。
答题的后半部分详细文字我就不码上来了,这样可以简化文本,突出问题本身。
这段答题初一看,是不是感觉写得也还好?先不用管阅读的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好歹老师教的“格式”用上了吧?这便是所谓的答题模板,也叫套路。所谓的套路式答题,指的便是具有这样的答题范式,但内容经不起推敲。
比如在这段答题中:
第一分句,“运有烘托手法,写鹿的受伤情况与狼的凶狠”。
什么是烘托?
1.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
2.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陪衬,使明显突出。
我们假定原文本确实就是用的烘托手法,那么,烘托“鹿的受伤的情况”,这个搭配显然已经不当了,而到底是什么烘托出狼的凶狠,也没有写清楚,更不用谈,原文本就没在干这件事......
第二分句:“运用渲染的手法,用'我'的内心感受写出鹿与狼的搏斗的紧张气氛。”
什么是渲染?
(1)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渲,本义指一种绘画方法,先把颜料涂在纸上,再用笔蘸水涂抹使色彩浓淡适宜。
染,本义指使布帛等物着色。
(2)比喻夸大的形容。
所以,用‘我’的内心感受来写鹿与狼之间的紧张气氛,如果符合“渲染”一说,是不是应该把其中核心共通和扩散的部分指出来呢?
这里还可以顺带着给一个额外的提问:烘托和渲染的粗略定义都已经给出了,我还标红画线都给了剧透了,请问,烘托和渲染的不同点是什么?
第三分句:体现了我的.....和我对.....的.......
额,题目问的是“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咋就能体现出“我”的这样那样了呢....
三个分句,恰好对应着套路式答题的典型特征:似是而非、张冠李戴、貌合神离......
而孩子们在阅读理解中常常会犯这些基础性问题的本质,是缺乏基础理论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