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粗略浏览了一下初高中各册语文教材,又花了不少时间仔细研究了一下七年级的语文教材,感触颇多,其中可以切入的角度非常多,故暂时将本篇定为(一),重点简写几点从结构入手的看法。
首先,从大单元主题设定的角度看,整体的编排都非常有现实教育意义,例如:七上的主题有人与大自然、亲情、友情、学习生活、人生价值和意义、人与动物、人的想象,七下的主题有杰出物的光辉魅力、家国情怀、小人物之平凡中的伟大、中华美德、探险与科幻,托物言志。
其次,从各单元核心选文,尤其是现代文选文来看,虽然有个别篇目让人略感不值,整体内容还是贴合主题的,是比较恰当的。具体篇目就不举例了,有兴趣可以自行阅读一下教材。
第三,从选文的配套思考和一些必要文法理论看,符合鉴赏性的思考引导,逻辑清晰,目标明确。
以上是让人感觉舒适的三大要点,相对应地,也有让人感觉不够舒适的三大要点。
第一,现代文的选文主题鲜明,欲以之匹配的文言或诗词选文却略显牵强,其中的一部分,有将必掌握古诗硬性分派到各单元的凑数之嫌。其实从结构性的优化角度看,这样的选择完全没有必要,与其硬要分散到各个单元断断续续、杂乱无章,还不如将古诗文单列成一两个单元模块,谓之如“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学现代文就清清爽爽地学习现代汉语,学古诗文就沉浸投入地学习古代汉语,泾渭分明,还方便纵横的归纳和对比。
第二,对现代文选文的鉴赏要求较高,而对古诗文的鉴赏要求较低。以七年级为例,很明显地,其中放过了大量的常见虚词的学习。当然,一谈论此类问题,总有人会反对,认为初中生还很难接受虚词语法的抽象性等等,但整体来看,这么安排必然是弊大于利的。随便举几个弊吧:一是放弃了完整的精读模式的培养,跳过了其中最难理解的部分,背离了逐字逐句弄懂文义的初心,不少地方含糊其辞就过去了;二是在这种含糊其辞中,孩子们很容易就带上了蔑视这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字眼的眼光,以致于未来在更深入的学习中,容易把这类看起来“不痛不痒”的东西忽略,此为审题一大陋习;三是有部分“聪明”的学校自行增补了相关的学习,考试“难度”加大,给足了教育不平衡发展的空间;四是在这种半知半解的氛围下,想要真正掌握古诗文的精髓,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大概就是不现实的了,谈何传承呢,最后学着学着觉得太奇怪,太迷糊了,没意思,半途就弃了才是常态......
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塌塌实实地教孩子们弄懂每一行简短的诗,每一个带有修辞的句子,每个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借上述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或其它美感。这不恰恰就是新课标中追求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么?
第三,这是我最想吐槽的一点,那就是对写作模块的安排。目前的写作模块,与大单元主题几乎是完全割裂的。如,七上第一单元,主题是大自然,写作要求的却是写事。
前面一堆的现代文在铺垫着大自然的四季,一堆的古诗文在铺垫着各个季节的景思,到了写作的时候却要求写熟悉的日常,写完整的事。妈呀,这逼格可是一下就降到谷底啊!典型的,你教了我和面,你教了我做馅,你还教了我如何包饺子,可你最后却要求我做一份大盘鸡。
唉!这里安排尝试仿写,尝试写景,尝试用上“一切景语皆情语”,尝试让孩子们观察四季的景,白描也好,工笔也好,比喻也好,拟人也好,运镜也好,一切手段都融合着好好应用一遍不香吗?
从这样的编排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写作教学上的急于求成,从一开始就布置成篇成篇的作文,每个单元轮着写一些主题的成文,到考试的时候也是整卷整卷地考,从七年级入学的第一次考试起,就有着完整的阅读理解要求,完整的写作要求......
从现象上看,它是一个评价体系不合理、命题与教学脱离的教考分离问题。评价体系完全可以修正呀?!假设,七年级开始,每一次阶段的考试不再要求场场语文考试不离大作文呢?改成写作片段、写作修辞的应用与写作技巧的精进呢?改成写作的表达基本功考察呢?.......其实都不需要假如,过去我们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让我们先学着写好句子,再学着写好几个句子(句群),再学着写好简单的段落,最后再成篇的,基本功训练占比远大于如今,有何不可?
但本质上,即便是变革成一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样子,即便是在中考中都不再考察成文,而改用局部性的、要求很具体的表达基本功,也一样会在各种神仙的加持下,卷到天花板的极致。这之中,暗藏的是一副副迎合评价的功利之心。
可我们又能说取消评价体系,就必定能还孩子们一个清静,还孩子们真正走向文学的入门之路吗?想来也有点艰难吧?!
今天写这篇随笔浅见,并不是为了吐槽教材,它不是一篇论述文,想要论证是需要摆出诸多细节,并结合实际教学的成效进行完整的多角度分析的。关于教材的决策,属于上层建筑,恐非一人一言可被纳,一篇一见可为全。满脑子想着去改变它,推翻它,是不合时宜的。如何取其精华、自行完善其所不供地用好它,才是我们家长和孩子最需要关注的事。
比如,在详细研究之后,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个经验和教训值得反思:
1、教材中提供了足够优秀的选文,都看懂了吗?每一篇的结构、逻辑、情节、情感、主旨,以及为何被选用等,自己都能分析出来吗?......
2、教材中提供了足够应对阅读理解考试的课后思考,都逐个问题认真分析回答了吗?很认真地说,教材后的每一道思考,能从文章的行文逻辑出发、从文章的遣词造句出发进行解答,语文的阅读理解不可能差,最多就是看文章不够熟练,速度上欠缺了点......
3、教材中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滚瓜烂熟了吗?什么是修辞?什么是比喻、拟人、排比....什么是借情抒情?什么是托物言志?二者有什么区别?什么是倒装?什么情况可以省略?所有教材中出现过的字词都会写吗?含义都知道吗?文言实词、虚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都记全了吗?分别应用在什么样的句子中都理解了吗?.....
4、教材中对于写作的教学显得粗旷无影,那么想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应对了吗?从教材的选文中都学习到了哪些写作特色和技巧都梳理过了吗?知道自己应该从哪里训练起吗?如何判断自己训练是否有效?成文的质量心中能有数吗?......
都说教的不考,考的不教,我看倒是未必,至少教材中整体上都给了答案。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可能只是老师教的不考,考的不教,仅此而已?毕竟,有无数语文老师视语文教材如敝屣。如果遇上这样的语文老师,我只能说,咱还是带着孩子老老实实把教材研究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