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峰山药王古寺碑记(文言文)
作者:陈益民
【题记】因农笔耕兄引介,有幸结缘天津峰山药王古寺隆辉方丈,深敬其修庙功德,亦慨叹古寺新生,谨以文言,拜撰药王古寺重兴记碑文如次。
津南有镇名大寺,按迹顾名,以有峰山药王庙也。峰山亦称封山,一名蜂儿窝,为赤龙河畔高地。今寺庙栋宇堂皇,占地六十亩,洵非小寺也。
溯源寻流,其来尚矣,而兴废不一。蓍老传言,唐永淳二年肇建,值武则天大兴佛教时也,惜乎,此说于琬琰阙载。所见方志碑传,则曰明代始建。是创设元始,尚无成说。道场迭经更替,或为观音庵,或名药王庙。而普渡众生、济世弭灾,其揆一也。纵穷三际,横亘十方,劝善以阐文教,敦化以弘大道,无非垂宪厚俗,悉归佛道儒要旨也。
以世变之患、兵燹之祸、回禄之灾、水旱之困,寺庙隆替相继。远事勿论矣,近观百年,民国十四年有祝融之灾,民国三十年罹祸乱倾圮。而俗众虔诚善信,迭毁迭兴。当鼎革之际,时势巨变。辛卯,寺复遭阳九之厄。县长毁庙,榱栋砖石,移建县署,古寺成丘墟矣。是后寒来暑往,士民徒有《黍离》之叹也。
阅四十五年,寺庙所在地方主事于盛起遵民意,力倡庙宇重建。奔走劳止,备极艰难。世纪之交,新庙初成。承旧风,尊崇药王。越五年,岁在乙酉,有禅师隆辉驻锡本寺。师乃天津人,俗姓陈,尝受业于大九华山地藏道场。其初入寺,矢心宏业,嗣建鸿构,亹亹焉不敢自懈。尔来近廿载矣,竟成津门最大庙宇。自门楹迄堂奥,殿阁奕奕,香篆氤氳,有山门、钟鼓楼、伽蓝殿、忆恩堂、五百罗汉殿、大雄宝殿、讲经堂、地藏殿、华严殿、观音殿、药师殿、药王殿、元辰殿、舍利殿诸胜概。虽云佛寺,而内蕴儒礼道风、世俗崇尚,备具海纳百川之象。自神农、扁鹊、张仲景、华佗,以迄于孙思邈,药王悬壶济困,与佛祖慈悲解厄、天尊感应消灾,旨归攸同,式昭德音。又有白光长老,阐扬宗风,超然尘外,示寂于本寺,而金身煜然,白毫长在,堪称都摄六根、得三摩地之证,诚本寺非常之瑞也。
每逢四月廿日至廿八日,古寺辄有盛大庙会,旧称“四月八庙”。晚清朝鲜使臣金允植日记,盛赞津城至药王庙,灯烛茶棚,车马人流,绵亘三十馀里;近世张焘《津门杂记》有诗:“还愿峰山去进香”,言多灵应;乡贤周汝昌词咏藻蘋祈愿,有“香烟雾起,潮向山门逐”佳句,皆述庙会盛况。此风至今犹是,有药王出巡诸花会,届时鼓乐喧天,彩旗飘扬,帐帷相接,货殖杂陈,尤以砭石百草见长。士女填衢,春风杏林。此岂一庙之良辰佳节,更成津沽盛典也。雍熙之世,有此一方圣境,畅行无涯惠风,参天地而赞化育,和万民而救时弊,岂可无贞珉久传乎!因敬书其概如上。斯庙之光,吾知自兹不泯矣。
公历二零二四年岁次甲辰槐月谷旦 袁州陈益民拜撰 沽上唐云来沐手书丹并篆额
药王古寺香炉
【白话翻译】
重修峰山药王古寺碑记
天津南部有小镇名叫大寺,观察其地、顾名思义,是因为那儿有峰山药王庙。峰山也称封山,又叫蜂儿窝,是赤龙河畔的高地。如今这寺庙殿堂宏伟,占地面积约六十亩,确实不是一个小寺。
探寻庙宇源流,其起始已很遥远了。只是它的发展起伏不平坦。父老相传,该寺始建于唐永淳二年(683),那时正值武则天大兴佛教的时期,可惜这一说法未见到碑刻记载。现在所知的地方志和古石碑记述,都说始建于明代。可见寺庙的创设时间,现在尚无定论。这个庙宇道场历经多次变迁,曾叫观音庵,又曾称作药王庙。而普渡苦难众生、救济困顿消除灾难,不同教派的庙宇的准则都是一样的。纵观过去、现在、未来,横及四面八方,通过劝善以阐释文明,通过教化以弘扬道行,都是要树立准则、倡导良俗,这都是佛、道、儒所追求的目标。由于世道变化之患、战火纷飞之祸、失火焚毁之灾、洪涝干旱之难,寺庙的兴衰交相发生。遥远的历史就不提了,只看近百年情况,民国十四年(1925)寺庙遭遇火灾,民国三十年(1941)又遇祸乱而倾倒。好在民众信仰虔诚,寺庙毁后总会重建。当政权更替之际(1949),时势发生巨大变化。辛卯年(1951),本寺再遭重大灾难。当时的县长毁掉了寺庙,将梁柱砖石,移作建筑县政府大楼之用,古寺遂成为废墟。此后冬去春来,人们也只能发出类似《黍离》诗中那样的哀叹了。
又过了四十五年,寺庙所在地的主事者于盛起遵从民意,极力主张重建峰山药王寺庙。经过四处奔波,充满劳顿,尝尽艰难困苦,到20与21世纪之交,新庙得以初步建成。该庙继承了旧时的庙风,尊崇的依然是药王。又过了五年,在乙酉(2005)那年,有禅师隆辉驻锡本寺。禅师是天津人,俗姓陈,曾在大九华山地藏道场学佛。他一到来,即怀着成就一番大业的宏愿,要继续为构建这座大庙而努力,他一直勤勤恳恳,未敢懈怠。从那时起到如今,已近二十年了,终于建成了天津最大的一座庙宇。从庙宇大门,直至后面的重重殿堂,殿宇高大,香雾袅袅,计有山门、钟鼓楼、伽蓝殿、忆恩堂、五百罗汉殿、大雄宝殿、讲经堂、地藏殿、华严殿、观音殿、药师殿、药王殿、元辰殿、舍利殿等诸多宏伟建筑。虽说这是佛寺,但却内含着儒学礼教和道教风范,以及民间崇拜的内涵,具备了海纳百川的气象。从神农、扁鹊、张仲景、华佗,以至于孙思邈,历代药王悬壶救人的功业,与佛祖为人解困的慈悲、道教天尊为人消灾的感应,所追求的目标相同,都是要光大仁德之音。又有白光长老,传扬法脉,超脱于尘世之外,他在本寺圆寂,有不腐金身煜煜放光,显明白净之白毫相长在,这正是修行“都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静内敛)、“得三摩地”(达到心灵与精神高度集中的禅定状态)所获结果的证明,这确实是本寺非同寻常的祥瑞象征。
每逢四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古寺总会举行盛大庙会,旧时称作“四月八庙”。晚清朝鲜使臣金允植的日记中,就盛赞从天津老城到药王庙,沿途灯烛照耀、茶棚相接,车马和人流拥挤,绵延三十余里;近代张焘《津门杂记》中有诗句“还愿峰山去进香”,说的是这里进香多灵验;乡贤周汝昌也有填词,吟咏以藻蘋祭拜祈福,有“香烟雾起,潮向山门逐”的佳句,都是庙会盛况的记述。这种风俗到现在仍这样,有药王出巡等花会,届时鼓乐喧天,彩旗飘扬,帷幕相连,还有百货陈列交易,尤其医病药材更引人关注。满街男男女女,春风吹拂着医药之林。这样的活动何止是这一座庙的良辰佳节,更是天津城市的盛大典礼。和乐繁荣的时代,有这样一方神圣之境,畅吹起无边的仁爱之风,与天地同心,引导教化大众,既让万民和谐,也防治社会积弊,此情此景,怎能不用石碑镌刻记录下来,以传之久远呢?因此我恭敬地书写了以上的胜景。这座寺庙的荣光,我相信,从此永远不会泯灭。
公元二〇二四年甲辰岁四月吉日 袁州陈益民恭敬撰文 沽上唐云来沐手书丹并篆额
【注释】
封山——晚清朝鲜领选使金允植《阴晴史》:“封山有药王庙,士民烧香最盛。”
蜂儿窝——同治九年《续天津县志》:“大寺:在城南蜂儿窝。”
琬琰——读音wǎnyǎn,意同琬圭、琰圭,是碑石的美称。
观音庵——光绪二十一年《重修天津府志》:“大寺:……在城南蜂儿窝,旧名观音庵。”
药王庙——民国三十一年《重修峰山药王庙记》碑:“峰山药王庙,建自明代,为津邑最富有历史性之古庙。”
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际犹世,指时间迁移。佛教认为,每一刹那均可分为“三际”。《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
十方——佛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白豪,普照十方。”又称十方世界。《无量寿经》卷下:“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
祝融——赤帝,传说中的火神,常借指火灾。
鼎革——改朝换代,此处指1949年国民党垮台、新中国成立。
阳九——指大灾难与大厄运。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亏为“百六”。
榱栋——读音cuīdòng,意为屋椽及栋梁。
黍离——《诗经·王风》中的一篇,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指面对旧时宫殿变为长满禾黍的田地,而感伤时世变迁。
驻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留驻一地为驻锡。
亹亹——读音wěiwěi, 勤勉不倦貌。
式昭——传扬光大。
金身——佛教中修行者圆寂后坐缸数年,肉身不腐,获金刚之躯,也称“金身舍利”。
白毫——白毫相,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佛经中说,放白毫之光者,表理之显明与白净。寺内舍利殿中昌公(白光长老)发塔有题匾曰“白毫长在”。
都摄六根、得三摩地——白光长老在本寺中所题二匾额。“都摄六根”出《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谓把色声香味触法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完全内敛以净念,更好地修持善根。“得三摩地”指一种深度的冥想或禅定状态。印光法师有云:“《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藻蘋——祭祀所用的水草,代称祭祀。周汝昌词咏有“百世藻蘋曾祝”句。
杏林——泛指救死扶伤的医界。
雍熙——和谐繁荣。
惠风——和风,喻仁爱。
贞珉——读音zhēnmín,石刻碑铭的美称。
重修峰山药王古寺碑记,陈益民撰文,唐云来书丹
【附】刻碑所用繁体文本
重修峰山藥王古寺碑記
津南有鎮名大寺按迹顧名以有峰山藥王廟也峰山亦稱封山一名蜂兒窩爲赤龍河畔高地今寺廟棟宇堂皇占地六十畝洵非小寺也溯源尋流其來尚矣而興廢不一蓍老傳言唐永淳二年肇建值武則天大興佛教時也惜乎此説於琬琰闕載所見方志碑傳則曰明代始建是創設元始尚無成説道場迭經更替或爲觀音庵或名藥王廟而普渡眾生濟世弭灾其揆一也縱窮三際橫亘十方殊勝之處世真諦人倫大道不脱佛道儒之真善厚德以世變之患兵燹之禍回禄之灾寺廟隆替相繼遠事勿論矣近觀百年民國十四年有祝融之灾民國三十年罹禍亂傾圮而俗眾虔誠善信迭毀迭興當鼎革之际時勢巨變辛卯寺復遭陽九之厄縣長毀廟榱棟磚石移建縣署古寺成丘墟矣是後寒來暑往士民徒有黍離之歎也閱四十五年寺廟所在地方主事于盛起遵民意力倡廟宇重建備極艱難世紀之交新廟初成承舊風尊崇藥王越五年歲在乙酉有禪師隆輝駐錫本寺師乃天津人俗姓陳嘗受業於大九華山地藏道場其初入寺矢心宏業嗣建鴻構亹亹焉不敢自懈爾來近廿載矣竟成津門最大廟宇自門楹迄堂奧殿閣奕奕香篆氤氳有山門鐘鼓樓伽藍殿憶恩堂五百羅漢殿大雄寶殿講經堂地藏殿華嚴殿觀音殿藥師殿藥王殿元辰殿舍利殿諸勝概雖云佛寺而內蘊儒禮道風世俗崇尚備具海納百川之象自神農扁鵲張仲景華佗以迄於孫思邈藥王懸壺濟困與佛祖慈悲解厄天尊感應消灾旨歸攸同式昭德音又有白光長老闡揚宗風超然塵外示寂於本寺而金身煜然白毫長在堪稱都攝六根得三摩地之證誠本寺非常之瑞也每逢四月廿日至廿八日古寺輒有盛大廟會舊稱四月八廟晚清朝鮮使臣金允植日記盛贊津城至藥王廟燈燭茶棚車馬人流綿亘三十餘里近世張燾津門雜記有詩記還願峰山去進香之靈應鄉賢周汝昌詞咏藻蘋祈願有香煙霧起潮向山門逐佳句皆述廟會盛况也此風至今猶是有藥王出巡諸花會屆時鼓樂喧天彩旗飄揚帳帷相接貨殖雜陳尤以砭石百草見長士女填衢春風杏林此豈一廟之良辰佳節更成津沽盛典也雍熙之世有此一方聖境暢行無涯惠風參天地而贊化育和萬民而救時弊豈可無貞珉久傳乎因敬書其概如上斯廟之光吾知自茲不泯矣
公曆二零二四年歲次甲辰槐月穀旦 袁州陳益民拜撰 沽上唐雲來沐手書丹並篆額
石碑立于大雄宝殿前,与白光长老所书“大妙吉祥”碑相对应。
白光长老书“大妙吉祥”
隆辉方丈
庙中的光绪十三年“灵应”石
“明心见性”
(注:本文首尾二图,转自“熙熙视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