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十条》到最近的重庆,那如同鸡肋的公益慈善

乐活   社会   2024-05-05 11:47   北京  

标题本来很想说那个重庆21岁的男生胖猫,没敢用。舆情的风向完全无法预测。

从单方面的pua,转账注明自愿赠与,男女性别对立,再到后面的自发祭奠,外卖发空包,舆情发酵,企业为了平息众怒追加捐赠等等,每一个点都很值得讨论。其中的一个切入点是:

公益跟这些事情的关系,慈善在事件当中,就是被当成千斤顶,甚至只是赎罪券?

很多事情都跟慈善相关,但是在公共事件中,公益要不就是缺席,要不就是沦为背景板。

🌵

今年春节期间,看了张艺谋的《第二十条》,雷佳音在最后的那一场段长对白,直接让我飙泪。

“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法律, 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那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一个人的人生。”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次,还是哭了。

在电影上映期间,我在朋友圈看到过片中聋哑母亲扮演者赵丽萍的一些短视频,给听障人群拍的。还有一些是听障人群自己拍的短视频,感谢演员和导演让听障人群被看到。


从公平争议的角度,这个电影,跟普通人有关,跟每一个人都有关。

回溯电影的故事起点,你会发现,这就是一个跟慈善相关的事件。父亲娶了听障妻子,生下来的女儿也是听障孩子。为了给孩子治病,父亲四处奔波,最后借了高利贷,开始被当地恶霸霸凌。

其中有一些埋在故事里面的问题:

  • 当地或者更高一级的残疾人福利补贴,漏掉了那个听障孩子
  • 水滴筹和轻松筹这样的个人求助平台,没有帮助到那个孩子
  • 那些听障孩子救助的公益机构,没有能够帮助那个孩子

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有答案,电影中发生的主线故事,可能就不成立了。不会有霸凌,不会有正当防卫导致的致人死亡,也不会有听障妻子的跳楼。

早几年在说无障碍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描述:很多无障碍举措,最终受益的并不只是那些残障人群,而是我们所有的人。

换句话说,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只是单纯利他,不是弱势群体等到支持和救助,而是利于每一个人,利于社区,利于社会。

不久之前,有个朋友给我转过蔡依林去了广州的手心咖啡的视频,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个咖啡馆里盲道被使用的时间,可能比一个城市的盲道被用上的时间,都多。


《第二十条》作为一部春节档的热门电影,应该公益行业的很多人都看了,也被感动了。但是,我没有看到有人去讨论电影的公益成色,以及跟慈善的关系。

这是一种遗憾。

建立在热点之上的讨论,可以让公众和普通人借由电影,去接触慈善,去接触公益,去接触弱势群体。从第二十条,到胖猫事件,再到一些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等等,都是很好的契机。

公益慈善是这个社会的盲道,只有让盲道被看到,被用上,她才具有价值。

但是对于契机的利用,从事件中去引导公众关注公益和慈善,则是一个巨大的盲区,和空白。

于我,这也是一种思路上的转变。

从五月开始的《给每个人的慈善第一课》,我会避开理论和认识相关的内容,会专注于从具体的事件出发,去讲慈善。

这个具体的事件,除了今天说的胖猫事件,还会包括之前提到的热点文章《被困在小红书的县城高中生》,也会有电影《我不是药神》和《第二十条》,过去以及或者未来出现的文章、电影、事件等等。

具体的事物出发,希望可以让「公益盲道」真的可以服务「盲人」。

如何避免公益沦为鸡肋,如何让慈善捐赠不再只是赎罪券,这是我想做的事情。🔚

复盘9年99公益日:

告别99公益日,配捐“或”成为历史

憋屈的配捐轨道,不是腾讯公益的化整为零

延伸阅读:

你的,第一堂「讲内容」的公益传播课

给每个人的慈善第一课

交互慈善2024:内容公益+公益场景化



库斯卡娅的朋友们
和你一起做点好事,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