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慈善暴雷,为什么我们还要做99?

乐活   社会   2024-08-22 16:30   北京  
之前写过一篇《十年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99公益日》,我的看法是,公益机构可以从激励规则中找到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个月过去了,我没看到有意思的内容和建议。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们一点启发和方向。
今年99公益日,腾讯公益2个亿的行业实践激励,有13个激励点:
这13个激励点,其实只关注两个内容:
  • 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 鼓励公益回归「线下」

🌵 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激励类型的一、三、五,强调的都是服务,执行机构对公众的服务,和公募机构对执行机构的服务。
这里我用的词是公众,而不是捐赠人,也不是腾讯公益今年强调的平台用户。现在慈善的流量红利已经没有了,已经是存量时代。行业能力落后,发展没有方向,由此产生的疲惫和无力,是一种很强的内耗。不存在内卷,也没啥好卷的,所有的项目都大同小异。
在内耗的存量时代,公益机构如何生存,走出困境,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
慈善如何服务公众,比大家经常说的「服务捐赠人」更重要,后者的目的依然是获得更多的捐赠增量,更广泛的公众参与。
慈善为公众提供的服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 捐赠反馈服务
  • 情绪价值服务
  • 社会价值服务

你之前可能上过捐赠人服务的课或者听过专家分享,他们都会跟你谈服务怎么做,但是那些都只是最基本的捐赠反馈服务。
慈善所能带给公众的,还有情绪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个更重要,但是一直被忽视。
经济下行,在短期阶段,公众一定是焦虑的,如何缓解这种焦虑,积极的公益活动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慈善暴雷频发,一方面是慈善从业者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意味着,公众对慈善的期待被辜负了,激发了更加严重的敌对情绪。
事实上,公众从来都没有否定公益慈善,公众否定的是「拿了钱但是又毫无作为的假慈善」。
小红书和视频号上,那些博主讲的普通人做公益做慈善的视频,往往都有几万赞,几百万上千万的观看。中国普通老百姓喜欢这样的故事,也支持这样的人。
那些做公益的普通人,都不是职业公益人,但是ta们用自己的时间和付出,做好了服务。哪怕这些服务就只是在一个社区,几个街道,但是已经足够了。很多人甚至会慕名去那些地方,去拜访那些人,这就是影响力,这才是破圈。
反而是那些所谓的职业公益人,不愿意去做这些服务,只会谈解决社会问题,谈变革上价值,结果呢,没人看你,没人在意你,没人想听你在那边说空话大话。
所以,如何让公众觉得你有作为,只要做一件事,提高你的服务质量。从腾讯公益的激励规则来看,平台鼓励你做好服务,愿意给你激励。
甚至这样的服务,越基础越好,越接地气越有共鸣,别谈什么社会问题,做点实事。
一些人简单地把“做99”定位在筹钱,那根本不可能筹到钱,只会劳心劳力一场空,然后再开始骂腾讯,怎么把规则做得那么复杂,为啥不能直接撒钱。问题不在平台,而在于那些人的认知太低。
🌲 鼓励公益回归「线下」
鼓励公益回归线下,则是对于提高服务质量的一种指引。激励规则中的二和四,清楚的告诉大家,应该将「服务」和「线下公益」结合起来做
回归线下,不是做一场活动,号召大家过来,扫码捐赠,线下流量变成线上来钱。
回归线下的真正目的:建立真实并且具有信任感的连接
无数机构在所谓的互联网公益的迷宫里,找不着北太久了,以至于他们现在是既不懂互联网,也不懂公益。专家跟你说互联网公益,但是你看那些专家哪个懂互联网的?一个都没有。
你建了一个公众号,上线了一个筹款项目,发了一条带着筹款链接的短视频,你就觉得自己是互联网公益?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沉迷在所谓互联网公益的宏大叙事中,你根本不可能做好公益,唯一的解决出路就是:回归线下,去线下跟普通公众建立真实的连接。
只有真实的连接,才能建立信任感,才能提供情绪价值,才能有社会价值的体现,而不是每个月一封群发邮件,感谢你成为我们的月捐人,这是本月月报,欢迎你打开。
回到为什么做99的问题,你不难发现,在腾讯公益看来,如何修补慈善行业跟普通公众的关系,重建公信力,在线上能做的已经非常有限了。
平台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有些问题是平台无法解决的。例如公益机构做内容的能力。
绝大多数的公益机构都没有在线上做内容的能力,但是一旦回归线下,很多机构的优势就可以发挥,同时很多团队和年轻从业者的能量,可以得到释放。
想让公众重新相信慈善的价值,就让ta们去沉浸参与到一次线下公益活动,这个价值和作用会远远超过你发几篇没有阅读量的公众号文章或者拍几十条没人点赞的短视频。
同样的,线下活动也在回应上面所说的,提高行业「服务」质量。她既可以满足公众情绪价值的需求,也可以让公众的时间投入具有相应的社会价值。
为什么要做99,不是慈善出了问题,不是公益出了问题,而是很多热爱谈论互联网公益的专家把大家带跑偏了。导致大家都忘了公益的本质是线下,是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不是一次点击完成一次捐赠。
慈善所带来的连接,价值远超商业活动,因为这是一种「从小我到大我」的感受,一个普通人哪怕只是付出一点时间,就可以做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
你要让大家看到这种价值,看到捐赠的价值,进而看到慈善的价值。
综上,如果你愿意提高机构的慈善服务水平,也愿意让公益回归线下,那么你就应该去做99,别考虑钱,先考虑公众,从「人」的角度去思考慈善。
现在做好了,不只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将来。
🌊 那,怎么做99?
今天的内容,我原本只想放在交互课上讲。包括公众服务涵盖的内容,如何回归线下等等。但是,有人跟我提了问题,付费要了答案,也愿意把答案分享出来。
所以,你们感谢那个提问题的人吧。
怎么做99,怎么做好,你可以重点关注两个内容。
第一:学会开放。跟你身边的银行和房产中介门店学习。
学习那些银行和网点怎么围绕着网点开展便民服务,既提供热水还提供休息空间,商业机构在开放,但是公益机构却总是把自己关得死死的。
你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去跟普通公众交流。如何交流,通过提供服务,让他们愿意主动跟你们聊天,主动询问你们,公益和慈善到底是什么。
不管你的项目在哪里执行,你接触到的都是人,哪怕你机构所在地没有你的服务对象,但是人是一样的,人是一样有感知的。来自身边的支持,哪怕只是一句“你们做得不错”“你们不容易”的鼓励,都可以让你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价值。
不要把公开透明停留在所谓的披露审计报告,披露进展,应该把公开透明也放到线下来,你会更有实感,公众也会更有实感。
第二:学会分享。跟相同议题或者相同地区的机构伙伴合作。
很多机构研究了腾讯公益的激励规则,发现有些要求根本无法完成。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机构想的都是自己的机构能做什么,能动员什么,想了一圈发现,真的不太行。
过去因为上项目太容易,筹款太容易,所以让很多机构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我自己可以,我很独立。甚至会担心别的项目跟自己是抢募捐,别的机构跟自己抢资源。
分享精神所剩无几,都是藏着自己的资源,想着怎么去拿更多。
区域慈善服务,是我今年想拓展的一个命题。区域有两个限定性,地理上的区域限定和议题上的垂直限定。不管是线上和线下的培训,我都会让五六家机构组成小组,开诚布公,分享资源,表达诉求。
如何拿到行业实践激励,你可以选择区域上很近的机构伙伴,也可以选择垂直议题上很近的伙伴,一起协作,资源共享,那么你们一定可以完成激励规则的所有要求,甚至超额完成。
在稳定现有捐赠人的基础上,你们要做的是增量,让更多的区域公众可以知道你们,让更多对某个议题感兴趣的公众可以认识你们。
如何击穿影响力天花板,如何破圈,对任何一家机构来讲,唯一的路径只有协作,以及长期合作。通过彼此的分享开放,去提升影响力的势能,进而让大家一起获得机构发展的动能。
⚡️
我们在智能手机上停留的时间太长,以至于我们都忘了线下真实连接的感受,忘记了抛开手机沉浸到一次阅读,一次运动,到底会多有趣。
对于公益来讲,也是如此。
互联网公益给慈善行业带来了什么?最直观也是影响最深的是,来钱太快
很多人说互联网带来慈善的信息公开,服务提升,数字化等等,都是瞎扯淡。来钱太快,是互联网公益给慈善行业带来的唯一重要影响。
「来钱太快」导致的局面是,过去,你根本不需要设计好项目,不需要做好服务,不需要做好公开透明,只要你的项目上线平台,钱就来了。腾讯,字节,支付宝的自然流量,会给你的项目带来源源不断的钱,就这么简单,这就是流量的红利时代。
中国的普通公众和捐赠人群,就是这么给力。
经济下行,慈善暴雷,所导致的局面就是,「来钱太快」突然失效了。原本平台的自然流量可以带来的钱,现在突然急速下降。互联网公益失去了「来钱太快」这个吸引力筹码。
过去九年,公益机构为什么要做99公益日,因为「可控」:你可以严格控制「来钱太快」,只要你舍得投入,回报既稳定还可控。这几年很多人骂99骂腾讯,原因就是腾讯公益不停的改规则,导致了「来钱太快」变得不可控了。
钱,决定了公益机构的一切行为。
我没有用捐赠,直接用钱,理由是,对于很多机构和从业者而言,对捐赠的敬畏之心几乎已经消失了,所以还不如直接谈钱。
为什么没有敬畏之心?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机构和公益从业者们可能都完全不认识那个给你捐钱的人,不知道ta长什么样,不知道ta来自哪里,不知道ta为什么捐。

你不知道你的捐赠人是谁,你就很难做到,真正对你的捐赠人负责,更别说做好服务,重建公信力了。

如何建立你的敬畏之心,你需要跟公众接触,建立真实的连接如何重建慈善行业的公信力,你不应该只谈社会问题,你需要的是做好服务。何让慈善被公众需要和认可,你应该想办法让公益回归线下,回归人群。

⚡️

回归线下,提升服务,并不是在否定「互联网公益」的价值,而是在否定很多公益从业者眼中的互联网公益。
很多人都把互联网公益给简单化。以为在平台上线项目,发布链接就是互联网公益了。
互联网的本质是信息交流,不管是过去的文字、图像,还是现在的短视频,都是信息。如何让信息更好的传播,你需要会做内容。但是现在的公益机构,做内容的能力都太弱了。
不管是腾讯公益还是字节公益,为了合规和行业发展,为了做好捐赠人和公益机构的桥梁,都设计了很多产品,提供了很多技术服务。但是,因为现在的公益机构没有做内容的能力,于是就很难把那些产品用好。
不会做内容,不懂精细化运营,谈不上是互联网公益。
请大家认清现实,别总是在线上瞎折腾,绝大多数公益机构的优势不在线上,而是在线下。一旦你在线下做好服务了,才有可能做好线上的内容。实在不知道怎么做,你就把服务当内容去做
10年前的99公益日,从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开始,10年后的今天,你应该意识到,互联网只是慈善的一种手段,一种交互形式,并不是慈善的全部。
慈善说到底,还是要跟人建立真实的连接,大家都是普通人,谈论太多解决社会问题、改变世界,都不如,服务身边可以服务的人,影响身边可以影响的人,变身边可以改变的事
祝大家都好。

延伸阅读:
十年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99?
游击战才是小机构的生存王道
如何在微信生态做公益传播,要点都在这
当你开始追求效率,你可能正在透支捐赠人的信任



库斯卡娅的朋友们
和你一起做点好事,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