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年轻公益人想成长,但是爹味很重的前辈们,只会组局,教不了什么东西。
以儿慈会这件事为例,可以看出:爹味甚浓的公益前辈,不止水平低,认知更差。
儿慈会的调查处理细节,有很多流传出来的消息。如果爹味前辈连这些信息都不知道,说明他真的混得很差,信息渠道闭塞。
如果爹味前辈知道信息,依然高举大旗,喊着处理细节。说明这人的认知和觉悟非常低。
民政为什么选择那个时间点发布消息,民政为什么要选择对舆论进行冷处理,怕的是大规模的舆情。很多好事之徒认为舆情会给主管部门压力,但是这些人忽略的是,舆情对其他普通公益机构的打击将更致命。
公众离机构的主管部门很远很远,但是公益机构就在公众身边。
处理明细可以公开,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公众用处理明细去要求草根机构,机构的自由空间就没有了,绝大多数公益从业者会在高压之下崩溃。
尤其是年轻人。
如果那些爹味前辈,连这么简单的一层意思都没看出来,说明认知很差。而且很自私。
事情有不好的一面,但是难道只有不好的么?
儿慈会舆情出来的这段时间以来,民政要求了地方机构自查自检,很多人觉得这让机构很难,但是行业内的人难道就不知道,所谓的自查自检,更多的是一种提醒。
自查自检,并不是以「有罪推论」去进行。只有那些原本就有问题的机构,才会觉得自查自检就是一种处罚。一家在微博被整天举报的基金会,很乐意被自查自检。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没问题。
在公开募捐的合规性上,在处理结果还没公开之前,从腾讯公益到字节公益,再到帮帮公益,公开募捐平台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举措。
这些举措,都是平台在机构自由跟募捐合规的基础上做出的权衡。不能用很高的标准去要求草根机构,成本太高,不要说草根机构,连头部基金会都做不到,不信你去看看爱德基金会。
但是又不能太过放任机构的自由,都是限制性的提醒,为了避免错误。
所谓的错误,在我看来,甚至都是不重要的。中国公众对于公益机构都很善良,很有包容性。之所以那么多小事情被搞成舆情,就是公益机构自己作死的,能力太差。
所有的舆情都不是发生在问题出现的那一刻,只会出现在机构发公告处理的那一刻。
机构对于问题的业余处理,真正暴露了机构的能力业余。而能力业余的第一表现就是,缺乏同理心。很多人说公信力的第一条是公开透明,我都想笑。请牢牢记住这句话:
公信力的第一条,永远都是同理心。
只要你有同理心,带着同理心去做事,去做你的机构,哪怕有小问题,都可以是包容的。训练和坚持你的同理心,比所谓的合规和透明更重要。
⚡️
负面思维是一种本能的对抗性反应。负面的信息就是有戏剧性,可以惹人眼球。同时发生的正面的事情,则无人关注。
儿慈会的公开募捐,我从2018年写到今天,处理结果出来,我反而没啥负面言论,只会佩服处理结论。我当然知道骂人会更有流量,但是有意义么,没意义呀,只会让一大群草根机构被牵连。
出现舆情,都看到不好的,一群人在那边落井下石。好的事情呢,平台的应对,各种积极的改变,很多人都看不到。
一旦陷入负面思维的误区,那对行业和机构的行为都像是一种「有罪推论」。
那些爹味前辈们喊着改变,喊着生死存亡,喊着要结论,都是基于有罪推论和负面思维,行业快完蛋了,机构快不行了。爹们来拯救你了。
为什么那么喊呢,除了上面说的认知很低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极度自私。
有罪推论跟爹味前辈无关,他们又不做事,怎么让所有的事情100%合乎规定,那都是底下工作人员的事情。
当领导的爹味前辈只要提出要求,工作人员就会增加无数的工作量。同时,这些增加的工作,很难带来正反馈。唯一获益方则是领导或者提出要求的爹味前辈。
他们不会去想如何解决问题,只要谈论问题就可以获得想要的。他们似乎提出了正确的观点,但是获益的只有自己,因为他们没有任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爹味。爹味前辈只要会上价值,教育你就可以,他们不用干事。你也不能指望他们能做啥。
当这些爹味前辈们还在台上大放厥词,这个行业的进步空间就是会被挤压。
因为放大问题,让民政觉得你们公益机构不好管,让公众觉得你们行业就是执行差就是在贪钱,挤压公益机构生存空间的,都TM的是那些所谓的公益前辈。
他们能有啥损失呢,有名有利,还能忽悠pua小女生呢。整一个几万块钱的高端私董会,还可以时不时的喝酒吃肉开黄腔,指点公益,聊聊初心。
那群食不知肉糜的人,谈什么危机,谈什么行业改变,瞎扯淡。他们只关心自己。
月薪5000,房租1500,工作是发朋友圈为拿500低保的群体筹款
公益无权威,是所有95后00后公益年轻人应该铭记的
你们15年前奔赴汶川的勇气,不见了
交互慈善课程,下个月会大幅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