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的那些人儿,就这几类

乐活   社会   2024-06-04 08:52   北京  

在中国从事公益的人,从实践能力和认知来做判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人。

第一类,从项目出发的实践型公益从业者

这些人基本上都独立做过几个拿得出手的项目。如果自身担任的职位较高,那么都曾经推动一些项目获得很大提升。有时候甚至是力排众意去推动,因为ta们的认知或者意识会比较超强。

这些人不混圈子,偶尔会公开讲话,讲话的次数不会太多。基本上都讲现在如何,对未来,会有短期计划,但是不会画大饼,很少大词。

这些人不会混那种夸夸群。基本上都是别人追着ta们夸,因为ta们往往都拥有很多的资源。行业发展的未来,往往都取决于这些人做出什么选择。

最近长青图书馆的违规募捐,让我意识到了,这样的人真的太少了,包括原本我觉得是这类的人,一旦进入了那个圈子,就会放弃原则,为圈子内的人各种解释。包括著名的李先生。

第二类,热爱tittle混很多圈子的公益从业者

这些人很少独立做项目,几乎都是继承前辈的项目。可能自己独立做过一些项目,基本上都没成功。或者实际上没成功,但是用话术包装得很成功。

这些人对项目并不上心,也不擅长,只能通过混圈子,参加各种讨论会,各种发言,确立自己的行业地位。但是发言的内容,因为没有实践支撑,其实价值也很有限。

如果这些人是资源的拥有者,那么ta们往往会靠资源去吸引人,组成小圈子,接受大家的赞美。这些人很难接受批评和建议,因为ta们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

这些人对行业的影响不小,ta们需要有能力的人来协助自己,但是ta们又还没做好心理建设,去接受对自己提反对意见的人。

怎么判断这些人开始成为有价值的领袖呢,就是ta们开始跟提异议或者反对意见的人合作。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多,中国有能力提出反对意见,并且没看到的,你们猜,只有谁?

第三类,有过小项目的成功经验,但是被迫混圈子的公益从业者

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小型机构,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机构获得影响力。自己也顺其自然进入了某个更精英的公益圈。

开始,这个圈层确实让这些独自努力具有很强创业心态的人有所收获,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样的收获就没了。反而是圈层的一些作风,让这些人不满。

但是,这些人又没有办法选择退出。在他们看来,退出似乎意味着被公益主流抛弃了。

很多新生代的公益中层,或者小机构的高层,处于这样的状态。他们希望进入所谓更高的公益精英圈,来获得更多的资源。

从客观情况看来,那样的圈层能给的资源已经很有限了。现在真正能给到资源的圈层几平都是互联网大厂自己打造的圈子。现在看来,互联网大厂的运营团队和产品经理已经越来越专业了。

很多原本混小圈子的人,都慢慢开始走出舒适圈,去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改变。从最近报名上交互课的同学数量,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人觉得那个小圈子真TM没劲,就是一群人互相吹捧,吃喝玩乐。

第四类,没有实践经验,但是又自以为拥有解释权的公益利益相关者

这些人没有做过项目,没去过一线,对于项目也不了解,看的报告、看的项目也非常有限,但是却很热爱去判断,去发言,去总结,去提出看法。

很多水平不够的媒体会找他们,让他们来表达看法。通常这样的看法都很幼稚。很多人在引用这些人的看法时,都会在标题写上这个人的名字。可能他们自己也知道,没有名字的话,内容真的没多少人想看。

这些人自以为拥有解释权,但是实践型的从业者不会在意,主管部门也不在意,普通捐赠人更是看不到,真的看到点赞的转发,都是自以为懂的人。

这种人依附于行业而存在,但是能够提供的有价值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少了。

公益行业寄生型机构的负责人,是这种人的另一种变体,没做过有价值的事情,没做过什么拿得出手的项目。

你们可能知道,几年前一个做赋能培训的高某找过我,说要跟我聊天,访谈,我直接拒绝了,以你的认知,你不配跟我对话,我说的话,你听不懂。她还发了朋友圈,引发了一众人同情她。

现在我的看法依然是,你不配跟我对话。

最后第五类,有独立想法的年轻人

这里的年轻并不是年纪,而是心态。他们可能没有很多资源,也还没有做出很多有影响力的事情。

但是他们愿意勇敢地去尝试。并且也愿意在公众的视野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哪怕这样的看法会让他们失去资源方的支持。

他们愿意承担勇敢发声的代价,哪怕想法未必成熟。他们不会有以公益过来人自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都具有创业精神。

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在公益领域拿到大结果,也就是在垂直领域解决某个社会问题。但是有这些年轻人的存在,则保留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希望有更多的微澜图书馆和公益盒子。

综上,或者没有综上。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毕竟,我们有时候连自己都改变不了,更别说改变别人了。

我身边的朋友,更多的是第六类人。

这些人,无法归类。

ta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ta们对于好的标准有自己的判断,ta们不混圈子,ta们愿意改变,ta们愿意投入资源去尝试。

我多么希望你们可以多表达,尽量表达,这依然是一个表达者可以拿到红利的时代。你们呀,应该知道,公益行业的真实声音太少了,不应该把空间让给那些蠢货们。

公益行业即将进入下半场,很多人会退场,很多人会从一个小结果开始,拿到大结果。

延伸阅读:

你的,第一堂「讲内容」的公益传播课

给每个人的慈善第一课

交互慈善2024:内容公益+公益场景化



库斯卡娅的朋友们
和你一起做点好事,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