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铧铁寨位于佛图关还是平顶山?

文摘   历史   2024-05-25 08:41   重庆  
 * 抽丝剥茧探寻古地名之谜


《元史》:(至元)七年(1270),(杨文安)从严佥省攻重庆,大战于龙坎,败宋兵,攻铧铁寨,擒其将袁宜、何世贤等。捷闻,诏赐白金、宝钞、币帛有差。

南宋末年,蒙将杨文安领兵攻重庆,大败宋军于城外龙坎,攻取铧铁寨,获蒙古大汗忽必烈赏赐。史书记载非常简略,但我们不妨细细揣味。

“大战于龙坎”,“龙坎”即今沙坪坝平顶山。“大战”给我们的想象是,宋军固守山地防线,蒙军奋力攻山,最终宋军大败。

铧铁寨是哪里?史书没有说明,但它理应在重庆城与龙坎之间。有人说是佛图关,因为佛图关是距离重庆最近又最重要的关隘,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乾隆《巴县志》载:“渝城三面抱江,陆路惟佛图关一线耳,壁立万仞,磴曲千层,两江虹束如带,实为咽喉扼要之区,佛图能守,全城可保无恙。”


佛图关摩崖石刻

在过去几百年里,佛图关凭借险峻地势,拱卫重庆城。一般认为欲取重庆城、先取佛图关,如果佛图关丢了,重庆城也就危险了。明代奢崇明叛乱,叛将樊龙盘据佛图关,秦良玉率兵围攻,夺取佛图关后,重庆城也很快拿下了。

然而,至元七年杨文安攻重庆一役,并没有占领重庆,史书只写到取铧铁寨,后续就没有了。如果夺取了佛图关,取重庆最大的障碍已经消失,为什么蒙军没有乘势攻占重庆呢?这不合理。

佛图关是哪一年失陷的?史书也没有明写。据《元史·旦只儿传》所载,1277年,重庆守将张万率兵出城,欲前往合川支援受困的钓鱼城,行至龙坎被元军旦只儿拦截,张万不敌,只能退避。虽然具体时间不明,但此时的佛图关应还在宋军手里,否则旦只儿不可能在龙坎截击宋军。

又据《宋史·张珏传》,至元十四年(1277)十一月,“(元)大兵会重庆,驻佛图关,以一军驻南城,一军驻朱村坪,一军驻江上”。《元史·伊克德济传》:“(至元)十四年(1277)从围泸州,攻神臂门,先登拔之。从行枢密副使布哈攻重庆,屯佛图关。”到这一年近年底之时,元军已占领了佛图关,第二年,重庆随之失陷。

由此来看,佛图关大概就是重庆失陷前一年的1277年被攻占的,所以至元七年(1270)一役,元军所攻占的铧铁寨不可能是佛图关。


佛图关还原效果图  叠影入镜 制图

再者,佛图关名出现的时间远比铧铁寨早。

一般认为,佛图关名最早出现于1277年,也就是前述元军屯驻佛图关之时,但其实早在元朝建立之前就已经有佛图关了。

据《元史 李进传》所载,元宪宗八年(1258),蒙古大军西征,九年(1259)二月,围攻合州钓鱼山寨,“八月,又战浮图关,前后凡五战,(李进)皆以功受上赏。”

浮图关,或称浮屠关,其实都是指佛图关。按上述记录,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攻合州且殒命钓鱼城时,佛图关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史家记录为“浮图关”。

佛图关之名比铧铁寨出现时间更早,名气更大,如果佛图关就是铧铁寨,为什么史家不记为佛图关(或浮图关),而要记为铧铁寨呢?这也不合常理。要知道,铧铁寨这个名字史上就只出现了这一次,其后再无人提及。

所以这再次提醒我们,佛图关不是铧铁寨,它们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地点。为什么铧铁寨之名只出现了一次,其后再无人提及?合理猜测是,这个寨子被攻占后可能没有再重建了。

为什么没有重建?大概因为它的作用已消失,没有再建的必要了。为什么说作用已消失?建立这个寨子的作用是什么?


北宋铁铧 国家博物馆藏

我们不妨从“铧铁寨”这个名字入手开展调查。所谓“铧铁”,通常是指耕地时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的铁片,即梨头,或称犁铧。它的外形呈三角形,中线隆起,三角前端为犁尖,本质上是一种农耕工具。这个信息一时看来对我们没什么帮助,我们无法从中获知寨名的由来。

“寨”则是一种军事基地。宋元战争中,宋军在四川建立了山城防御体系,修建了大量山城寨堡,在抵御蒙古军队侵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是规模较大的防御性建筑,不仅有军事防御功能,还兼具行政管理、商业贸易、居民居住等多重功能,比如钓鱼城。寨和堡的规模比城小,堡比寨略大,它们都仅有防御功能。寨又分两种,一种是民间自发组织所建,一种是政府修筑并派兵驻守。

按《元史》所记,宋蒙军队大战于龙坎,宋军败退后,蒙军乘势又攻占了铧铁寨,擒住了袁宜、何世贤等宋军将领,所以铧铁寨应是军寨,必有宋军驻守。

然而,有哪些地方适合修建军寨呢?想象中寨子应建于山顶,可凭借居高临下之势打击敌人,山顶要有足够大的面积,才便于屯兵和建筑工事,如果地形平坦那就更有利了(当然也可动用兵力使其变得更加平坦)。


鸟瞰平顶山公园广场

从小龙坎到佛图关,虽然时间已过去七百年,但地形这个东西不会有太大变化。比较来看,只有平顶山最适合也最有可能修建军寨。

既然宋蒙军队约定在此大战,宋军必然建立自己的防御基地或大本营。佛图关离此太远,一旦需要增兵必定赶不赢,所以靠近前线又有地理优势的地点才最适合建军寨,除了平顶山没有更适合的地点了。

然而这里有一个矛盾,我在《沙磁地名:小龙坎》中曾写道,龙坎作为地名原来所指的,其实是今天平顶山“半山崖线”入口那一段长条的土埂。如果龙坎就是平顶山,也就是龙坎即铧铁寨所在,那么史料中的两个地名就重合了,但很显然,《元史》中的龙坎和铧铁寨是两个不同地点。

合理解释是,龙坎之名最初来源于那一段土埂,但后来这个地名扩大化了,指的是整个平顶山脉,于是才有了小龙坎和大龙坎之别。宋蒙大战的具体地点,或许应在小龙坎。


小龙坎广场

让我们再次重温《元史》中的记录:(杨文安)从严佥省攻重庆,大战于龙坎,败宋兵,攻铧铁寨,擒其将袁宜、何世贤等。

假设这段史料的文本记录是严谨的、逻辑是准确的,那么这次战役实际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宋蒙军队大战于龙坎,宋军败阵。第二个阶段,宋军退至铧铁寨,蒙军发起进攻,再次击败宋军,抓住了宋军将领。

按照这样的理解,龙坎战场应位于铧铁寨之前,如果铧铁寨是平顶山,那么龙坎战场就应是小龙坎。小龙坎地形一半是山地,一半是平地,平地部分与沙坪坝连成一片,形成一大块平坦地带。如果两支军队要寻找一个开阔地带对战,小龙坎、沙坪坝一带的确是最佳地点。

实际上当地早有传说,沙坪坝曾经就是古战场。根据《重庆大学校史》记录,上世纪二十年代,重庆大学创建者若干人乘船逆嘉陵江而上寻找永久校址,来到沙坪坝看到一片“平川沃野、阡陌交错”。听当地人说,这里曾是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大破金兵的古战场。传说有误,金兵并未入侵重庆,实际情况可能是南宋末年宋蒙军队在此大战,就比如至元七年的龙坎大战。

宋蒙军队可能约定在小龙坎、沙坪坝一带对战,宋军在平顶山建军寨作大本营,取名铧铁寨。大战开始后,宋军终不敌擅长马战的蒙古铁骑,于是退入铧铁寨坚守。虽然这里地势较高,但相比佛图关并没有险峻地势,所以山寨很快被攻破,蒙军大胜。

宋朝军队可能忌惮与蒙古铁骑正面硬杠,所以不再选择平原作战,而且平顶山无险可守,以致没有重建军寨,只固守佛图关和重庆城。因此,“铧铁寨”仅此一次与“龙坎”共同记入历史,其后再无记载(根据一些历史文章透露,清代这里还建过玉兰寨或鼓楼寨)。

这段史料分析到此就基本结束了,但“铧铁寨”这个名字始终让人放不下,为什么要取这个奇怪的名字?是因为这里曾经是打造铧铁的地方?还是铧铁在当时对军队有特别的意义?其他地方还有叫“铧铁”的吗?没想到,还真有!

根据《国家地名信息库》信息,云阳县普安乡曾有地名铧铁咀。为什么叫铧铁咀?因两条小溪会合处,中间土坡自上而下逐渐倾斜,形成一个酷似铧铁的山咀,由此得名。在地名信息库中,还有四川、云南多地有相似地名,如铧铁嘴、铧铁沟等等,其登记信息大多显示地名均来自地形似铧铁。


平顶山脉地形图 高德地图

让我们打开平顶山地图,你会惊讶地发现,以平顶山公园为中心,一头向西至小龙坎,一头向东至虎头岩,恰似一个三角形,而平顶山公园地势较高形成凸起,临江一面基本为斜坡,整个地形与铧铁外形相似。

宋末时期,这里肯定有军事地图,当时的建寨者察看地图时,一定也和我们有相同的感受:这地形颇似一个铧铁啊!这可能就是铧铁寨得名的由来。除了地形缘故外,宋朝军队选择这个名字,可能还寄望这里坚固如铁,能抵挡住蒙古大军的强力进攻。

不得不说,以上所论仅是一种推想,史书中的记载极其简略,留给我们可分析的信息极少,只能运用推理和联想的方式去尝试还原历史。不管怎样,希望后来的历史研究者能看到我的这个推想。


你可能会喜欢的:

探寻重庆历史之谜

沙磁地名:小龙坎

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沙坪坝”有重要贡献

沙磁故事
挖掘历史,探求真实,讲好故事,传承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