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侦探:何为鱼鹿峡?

文摘   2024-03-21 21:36   重庆  


* 鱼鹿峡何为鱼、何为鹿?    

如果把地名看成一个谜面,谜底就是它的由来。地名学家金祖孟说,几乎没有一个地名是偶然的或者无意义的。探索地名的由来,可以帮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了解历史的原貌。现在开始,让我们化身历史侦探,开启一个新的视野吧。



嘉陵江石门大桥以地处石门峡得名,石门峡古代也称鱼鹿峡。

宋代《舆地纪胜》载:鱼鹿峡,在巴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涪江水自中流出,一石状若鱼,一石状若鹿,故名[1]。

意思是重庆巴县西北方向一百二十里(实际应为二十里,易宇先生有考证[2]),嘉陵江(涪江)中有两块岩石,一个象鱼,一个象鹿,鱼鹿峡因此得名。《舆地纪胜》是当前最早记录鱼鹿峡的方志,明清时期的志书,大多沿用这个说法[3]。

这两块江中石今天还在。乘磁器口特钢渡口游船穿越石门,努力找寻鱼鹿之形,然终不可得,两块岩石根本看不出有何特别之处,不禁对几百年前传下来的说法产生怀疑:没有鱼鹿之形,因何为名呢?


石门古渡(中渡口)旧貌  彭世良摄于1978年

岩石在自然之力的鬼斧神工之下,表现为各种形状,人类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把岩石看作老人、仙女或各种动物、植物,在中国各地非常普遍。

但这终究是件因人而异、很主观的事,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除非有十分特殊的形态,每人都一眼看成同一个事物,否则很难统一人们的意见。比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的石老翁,从某个角度看,它的确是一个老人头的形象,而鱼鹿峡很明显不是这种情况。


青木关石老翁  网络图片

那么,鱼鹿之名的由来就需要重新考证。

相比“鱼鹿”,“石门”之名更加直白易懂。船只从岩石中间穿行而过,犹如穿越过一道门。那么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取名“石门峡”呢?是命名者故意卖弄风雅,还是有其它更有力的理由?

石门之名显然得自船夫。只有驾船而过的人,需要经常提醒自己,前面有一道石门,务必特别小心谨慎,否则,触碰岩石就可能船毁人亡。

我把这称为——使用者命名原则。地名的产生,来自它的使用者,如果完全没有用,也就没有取地名的必要了。石门峡两岸很早就有居民[4],象石门一样的峡对他们而言没有实际意义,他们的需求是过江,而过江需要的是渡口,所以这里也叫中渡口。中渡口和石门峡,正是两种不同交通需求所对应产生的不同地名[5]。

同理,鱼鹿峡之名可能也来自船夫。鱼和鹿都是动物,区别不仅在于形状,更明显的是体积,一个小,一个大。既然没有特殊形状,那会不会是取它们大小之别的意思呢?


清《海错图》记录,鹿由鹿鱼变化而来

顺着这个思路,我在古代典籍中又找到了另一个解释。

道光《重庆府志》载:鱼鹿峡,府西北二十里,即石门峡,两石耸峙江心,各高数丈,水三分而下,其状随水涨落变易,故有鱼鹿之名,夏秋水涨最险[6]。

这是说,重庆府以北20里的地方,有两块岩石立在江心,水流一分为三,岩石的形状随江水涨落而变化,所以有鱼鹿的名字,夏秋季涨水时最为凶险。

这里没有岩石象鱼象鹿的说法,反而说随着江水涨落岩石发生变化,这才是取名鱼鹿的原因。

为什么江水涨落岩石会变化?因为冬春枯水季,水位较低,岩石露出的面积就大,而夏秋时节丰水期,水位升高,岩石大部分没入水下,露出水面部分相对变小。古人就把丰水期的岩石比作“鱼”,枯水期的岩石比作“鹿”。

鱼鹿石的变化,对船夫很重要。冬春季,岩石体积大容易避让,但夏秋季岩石没入水中,露出部分很少,这就给行船带来了极大风险,如果不小心撞上就可能翻船,所以府志中说“夏秋水涨最险”。由此可知,这才是鱼鹿峡得名的真正由来。

不过真实的岩石远比鹿的体积庞大,之所以用“鹿”字,可能有视距的原因[7]。如果远距离看到岩石如一只鹿般大,就可以告诉同伴,前方是鹿石,瞄准中间航道走就可以了。而如果前方岩石隐隐约约象一条鱼,那就要叮嘱同伴现在是鱼石,要特别小心谨慎,方使得安全通过。

鱼鹿之名,有时间内涵,从中能感受到季节轮替的变化。显然,只有常年通过此地的船夫,才会有季节更替、鱼鹿之别的认识,再加上嘉陵江沿岸过去多口岸和市镇,如井口、南溪口、磁器口等,结合起来,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嘉陵江航线一片繁忙的景象。

然而,人们终究遗忘了“鱼鹿”之名的真正由来。看见江中两块岩石,地名中又有“鱼鹿”两种动物,于是想当然认为“鱼鹿”对应的就是两块江中石,以形肖命名本就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但是岩石根本没有鱼鹿之形,人们又不免质疑,鱼鹿之名有点名不副实。大概就是这个原因,“石门峡”最终取代了“鱼鹿峡”,并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舆地纪胜·重庆府·景物下》

[2]易宇:《关于鱼鹿峡和温汤峡的地理位置考证》,《中国人文田野》第四辑,巴蜀书社,2011

[3] 根据易宇先生所考,《明一统志》、雍正《四川通志》、《大清一统志》、嘉庆《四川通志》皆沿用此说法。

[4] 近代在石门峡两岸,即沙坪坝和盘溪均发现数座汉墓,可知这一带自汉时起就有人居住。宋《與地纪胜》中还有鱼鹿镇提法,地点应该就在鱼鹿峡附近。既然是镇,说明这里的居民不少,已经形成一个商业较为发达的市镇。

[5]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提石门峡这个地名了,一般都说中渡口,这正好说明嘉陵江航运业的衰落,使这个地名也慢慢走入了历史。如果不是石门大桥,人们可能会遗忘石门这个名字。

[6] 道光《重庆府志》卷一《地志·山川·巴县》。实际上,清乾隆时期李元著《蜀水经》中同时记录了鱼鹿峡的两种提法,但是很明显,这两种提法是相互矛盾的,只能存其一。李元不能辨析,仅作记录。而道光《重庆府志》的编写者清楚鱼鹿峡的真正由来,于是否定了形肖说,只保留了岩石随水变易的提法。

[7] 之所以把鱼和鹿放在一起,可能也有《海错图》中提到的原因。古人误以为鱼会变成鹿,所以把较小的岩石比作鱼,把较大的岩石比作鹿。这种误解可能很早就存在了。



你可能会喜欢的:

沙磁地名:松林坡
沙磁地名:金刚坡


沙磁地名:梁滩桥

沙磁故事
挖掘历史,探求真实,讲好故事,传承文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