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侦探:藏在沙坪坝老地图中的地名密码

文摘   历史   2024-09-30 19:42   重庆  
* 从老地图老地名中探寻失落的历史

偶然得到几张民国时期重庆老地图(感谢“重庆古道”群友“高sir”),其中两张几乎涵盖了沙坪坝全境,密密麻麻分布着众多老地名。

透过地名能了解过去的历史。

老地名中透露出的有趣信息,可能会改变我们现有的认知。

根据附文,这张地图于1940年12月测量,1948年12月印制,前后历时8年整。

标题虽然是“磁器口”,但实际范围包括歌乐山东、西两面,东至嘉陵江,西至缙云山。

我们的老地名探索之旅,就从老沙坪坝开始。

沙坪坝原来是指以重庆大学为中心的周边区域。抗战时迁来了许多学校形成“文化区”,骤然改变了原有的面貌。

有一幅艺术作品描绘了沙坪坝的一角,它是李瑞年1944年所绘制的油画《沙坪新村》。


李瑞年 《沙坪新村》,1944

我原本以为,这个名字是指古老的沙坪村焕发了新貌,没想到,竟在这张老地图上找到了“沙坪新村”。原来,它是一个——地名。

李瑞年当时是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徐悲鸿称他为“中国风景第一”。他为什么要画“沙坪新村”呢?

沙坪新村的位置在重庆大学西北侧,地名的真正含义可能是指沙坪坝新开辟出来的一个村落。

李瑞年会不会住在这里呢?那么这个村落可能就是中大和重大教师的居住区。今天这里仍然是教职工住宅区,只是名字改为了“新华村”。


今日新华村

当年的重庆大学西南一片还没有使用,地图上有地名“中大乳牛场”。这是南京中央大学借驻松林坡后,农学院为了建设农场,又向重大租用了一块田地。

我之前写到英国人立德乐、贝伯尔在沙坪坝发现古墓(《一百四十年前的沙坪坝》),常任侠研究过沙坪坝汉画像石棺(《沙坪坝汉画像石棺寻踪》),古墓、石棺大约就出现在这片区域里。

就在“中大乳牛场”地名下方有一个“大屋基”,这是一处大型宅院的地基。过去有哪些大户人家住在沙坪坝呢?我立刻想到了立德乐所记的“董家大院”。


尚未建成的汉渝路

沙坪坝往南,与土湾、小龙坎相接,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今天这里有一条汉渝路为界,但当时没有,因为汉渝路大约是1943年才建成的。

如果说沙坪坝以学校为主,土湾就以工厂为主,从地名看这里布满了各类工厂:裕丰纱厂(应为豫丰沙厂)、液体燃料厂、大公铁厂、大鑫钢厂、军政部纺织厂、重庆奶牛场。此外,应该还有我之前写到的“顺泰铁工厂”(《纪念司徒兆敦先生》)。

由于工厂需要大量的水,所以选择在江边建厂。又由于工厂要把产品运出去,这里不仅有嘉陵江航道,还紧靠成渝公路,有着天然的地理条件。事实上,当时土湾、小龙坎一带有重庆“工业区”之称(《重庆市沙坪坝区志》)。


土湾豫丰里旧址今天已成为影视拍摄基地

小龙坎也是因成渝公路经过,逐渐形成人群聚居地而兴盛起来的(《沙磁地名:小龙坎》)。成渝公路与渝磁公路的交汇点今天还在,不过变成了小龙坎广场和环形车道。

小龙坎广场和环形车道

有小龙坎就有大龙坎,大龙坎的位置标注在今天的马家岩一带。不过学界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大龙坎”原本是在平顶山的顶部(张颖《清代四川僻北路渝合段考察札记》)。 

这张老地图上没有“平顶山”地名,我发现了另一个名字——风吹顶。

从封闭的地形等高线来看,这就是山顶一块较大的平地。为什么叫风吹顶呢?大概因为地势高、树木少,站在山顶俯瞰山下时,能感受到飕飕的风响声。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特点呢?根据《元史》记载,当年蒙(元)军与南宋军队曾在龙坎有过两次大战,宋军曾于前线构筑铧铁寨,我由此猜测平顶山就是铧铁寨旧址(《铧铁寨位于佛图关还是平顶山?》)。而且清代这里还修过玉兰寨或称鼓楼寨,所以这里的“平”其实是过去修建山寨所形成的。

历史上,平顶山是重庆城除佛图关外的又一重要关隘。


平顶山公园

风吹顶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意境,但这里早已不是光秃秃的山顶,而是建成了美丽的平顶山公园。平顶山与佛图关之间有一观光步道“半山崖线”相连,今天已成为重庆市民Citywalk打卡地。



半山崖线沙坪坝段

从小龙坎沿成渝公路向西南方前行,今天这条路称为“小龙坎正街”。街道南端是石碾盘,不过老地图上标注的却是“石碾牌”,而且分为上、下两个地点。

这反而给人带来了困惑。石碾是一种传统农具,通过在碾盘上滚动碾滚来碾压谷物、豆类等粮食作物,以脱去外壳、碾碎成粉。所以石碾盘是容易理解的,而石碾牌却不好理解。


石碾

当然,老地图中也会有用错字的情况。比如就在石碾牌附近有一个“复原寺”,也就是今天的沙坪公园,但区志上记载是“复元寺”,1933年在此成立了复元寺乡村教育实验区。

沙坪公园

沿着成渝公路继续前行,出现了一个地名——覃家院子,这大概就是今天“覃家岗”名字的来源。如果和今天的地图比对一下就会发现,覃家院子的位置大概就在天星桥街道都市花园一带。

事实上,从小龙坎一路走来,地势在逐渐升高,过西南医院及其家属区位置后又开始下降,形成了一个小山岗。有回忆文章记载,覃家岗曾设有中正学校和遗族工厂,而中正学校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西南医院家属区(覃言《抗战时期重庆有所黄埔子弟学校》)。

从地图上看,“覃家院子”被很大一片等高线所围,表示这一带地势较平坦,而沿成渝公路方向有一个等高线围成的小圈,代表这里地势较高,应该是一个山岗。

覃家院子原来属于小龙坎镇,它周围的平坝叫做“大石坝”。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曾到中正学校和遗族工厂访晤旧友孙俍工,后来给他回信,就是寄往“小龙坎大石坝一号”《他去沙坪坝拜访谁?》)。很多年后,沙坪坝区政府搬来了这里。


毛主席给孙俍工的回信

由此来看,西南医院及家属区所在高地就是覃家岗的那个“岗”,这里可能曾经是覃家田产,所以就有了“覃家岗”地名。

今天这里称为高滩岩,有一条小溪流经此地,蜿蜒远去,最后在磁器口汇入嘉陵江。这条小溪今天叫做清水溪,我小时候俗称乌家河沟。但沿着溪流查看,地图上并没有类似“乌家”“巫家”或“伍家”的地名,反而出现了一个“跳石河”,这可能才是小溪最早的名字。

沿成渝公路继续前行就到了新桥,从佛图关、石桥铺延伸而来的一条路与其相交,古代为东大路,当时已建成公路,称为“浮新公路”。新桥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结点,成渝公路上的一个汽车站。


(点击放大查看)

为什么叫新桥呢?地名录上说,因桥落成后有新娘踩桥,故而得名。这大概只是编写者的想象,没有任何根据。我原以为桥名可能源自这里属新丰乡,新丰乡所建之桥,简称新桥。

新丰乡包括新桥、上桥一带,1940年与巴县高店乡合为重庆市第十三区,下设高店子、歌乐山、山洞、新桥、上桥5个镇。

然而,新丰乡的中心其实在上桥,那么新桥之名,可能就表示它是成渝公路上一座新建的公路桥。在这两张地图上还能找到几个同名的新桥。


磁器口的“新桥”青木关与凤凰交界处的“新桥”

新桥之后,等高线密集排列,这是告诉我们前面是陡坡,车要上山了。公路在这里转了一个圈,然后又向山上延伸,这个圈就是著名的老鹰岩跨线桥。

上世纪20年代,成渝公路开工建设,老鹰岩的险要地形成为一大阻碍。国外专家断言如果不改变路线,根本无法贯通。时任重庆市政府工程师的李仪祉临危受命,在深入考察地形地貌后,设计出公路跨线桥破解了难题,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使成渝之间的交通动脉得以贯通。

老鹰岩跨线桥

老鹰岩跨线桥在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杨世才在他主编的《重庆指南》中,特别将“老鹰跨线” 列入了“陪都新八景”。

奇怪的是,这张地图上并没有“跨线桥”地名,反而是叫“華光桥”。原来这才是桥的正式名称,此前还从未有资料提及。命名者可能想表达,这座桥代表了“中华之光”。

过跨线桥上山,就来到了山洞汽车站。山洞,也是因修建成渝公路挖山掘洞而得名。成渝公路所设车站,都是当时的人群聚居地,又因为设立车站,引来了更多的人定居,由此逐渐兴盛。


山洞

成渝公路由南向北贯通山脉,纵览全图,至少有8条道路与东部山下相连,可以想象当时山上山下的交往十分频繁。

歌乐山一带本来是山区,居民并不多,由于成渝公路的建设,再加上划为军政机关“迁建”,一时汇集了大量行政机构、名流公馆,被誉为“小陪都”。

过了向家湾,右手边就是歌乐山了。

歌乐山是重庆近郊的最高处,海拔670米,森林茂盛,清乾隆知县王尔鉴命名“歌乐灵音”并纳入“巴渝十二景”(《读王尔鉴奇幻大作〈歌乐山赋〉》)。


歌乐山

歌乐山气候凉爽、山高林茂,有许多医院、学校设立于此。这张地图的标注并不全面,我们只能看到少数机构名。


歌乐山宽仁医院遗留的石碑

宽仁医院是重庆最早的医院之一,为避日机轰炸,医院主体迁至歌乐山成立分院。可是在这张地图上,不知为何显示了一个“乐仁医院”?这是宽仁医院在歌乐山分院的名称吗?

还有一个“助产学校”,这是国民政府创办的中央高级助产职业学校。由南京迁到重庆后,又在歌乐山大土村2号建成学校和附属产院。这所医院传承到今天,就是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中央助产职业学校1944年合影

在“儿童保育院”和“高店子”地名之间有一条大路,向东一直延伸至山下,与磁器口相接,这条路与今天的三百梯盘山公路大概一致。不过今天的三百梯公路盘盘绕绕,陡峭而险峻,有的坡度甚至超过了 45°。

三百梯盘山公路

从高店子下山,可以直达磁器口,磁器口老街走向正对着歌乐山高店子方向,这或许说明两地沟通频繁,从很早开始就有了交流往来。


磁器口全景


磁器口地区房屋密集程度确要数这张地图之最

“磁器口”地名之下有“龙隐镇”三字,这是过去这一带的大地名。磁器口的房屋密集程度,堪称这张地图之最,这印证了磁器口古代是重庆西部中心市镇的说法。

“磁器口”之上有“金壁寺”三字,原来当年这里还有一座寺庙。“金壁”之名来源于磁器口“三山”之一的金壁山。不过今天“金壁”写为了“金碧”。


今日之金碧社区

从小龙坎到磁器口的公路,称为渝磁路。其间分了一条路,经大小杨公桥往北走,到“炼钢厂”就没有了,这一段称为炼钢路,专为炼钢厂而建。炼钢厂就是今天重庆特钢厂的前身,后来这条路一直延伸到北碚,改名为“渝碚路”。

特钢厂遗留厂房,陈友新 摄

渝磁路和炼钢路(渝碚路)分道之地,就是今天的三角碑转盘。


三角碑转盘

在炼钢路的尽头,我发现两个熟悉的名字——双碑和永圣桥。永圣桥与今天永胜桥的写法也存在不同。

据说清代,人们在永胜桥头岔路口竖立了两座石碑,分别指示道路方向,从此这里就被称为双碑。

然而从地图上看,永圣桥和双碑两者之间有相当的距离,双碑不太可能是桥头指路的石碑。双碑究竟是指什么呢?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历史。

今天的双碑街道还有一个知名的地名——挂榜山,在这张地图上也可以找到。

挂榜山是什么意思呢?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张贴皇榜的地方,但我们无法获知过去是否真有皇榜张贴于此。

实际上,全国有许多地方都有挂榜山地名,根据国家地名信息库资料,这是因为当地山崖有光滑如屏的峭壁,就如同张贴榜文的墙壁一样,所以就叫挂榜山。这可能也寄托了当地人对学子上进以求取功名的期望。


挂榜山公园旧影

从这张老地图的等高线看,有两条等高线合并在一起了。根据等高线原理,这样的情况就表示此地是一处悬崖,很符和上面挂榜山地名由来的解释。过去这里可能没有树,陡崖峭壁是很明显的存在,但今天已经不容易看到了。


等高线地形判读

到这里,我们的老地图探索之旅就要告一段落了。

再次审视整张地图,我不禁在想,大地上原本是没有名字的,正是因为有了人,有了人的活动,才有了地名。

每一个地名,都代表这里曾有人居住,有人活动,有人走过。那是我们祖先的历史,通过地名,将他们的足迹深深地印刻在大地上。

探索老地图上的地名,让我们在史书的叙事之外以另一种方式与先辈不期而遇,找回那些失落已久的历史,从而弄清楚今天的沙坪坝是如何走来的。

下一次,让我们再一起探访广阔西部梁滩坝的老地名。


你可能会喜欢的:


“歌乐灵音”所隐含的哲学意义

追溯重庆建文传说的源头真相


韦家院坝16号的传奇故事

沙磁故事
挖掘历史,探求真实,讲好故事,传承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