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磁地名:小龙坎

文摘   历史   2024-05-14 23:12   重庆  

[地理位置] 小龙坎广场

火锅美味,风行天下。说起当下的全国知名品牌,就不得不提成都“小龙坎老火锅”。可是,“小龙坎”之名并非成都所有,而是地地道道的重庆地名、沙坪坝地名。

小龙坎,沙坪坝东部核心区街道,毗邻土湾、天星桥、联芳、渝碚路,地处平顶山西麓[1]。


小龙坎鸟瞰图

平顶山脉,古称龙坎,曾为宋、元两军交兵地,不止一役[2]。明清时期,设有专门传递文书的铺递——龙坎铺。

龙坎之名从何而来?史无明载,推测可能有山势如龙、地形类坎之义。所谓“坎”,就是自然形成或人工开凿的长条形土埂。二郎关、平顶山、佛图关一线山脉,好似中梁山分出的一条支脉,有“渝州龙脊”之称。平顶山一带地势较高,山巅道路狭窄,翻山如走在龙脊背上,或许因此而得名“龙坎”[3]。


平顶山顶部昔日龙坎,张颖 摄


平顶山“半山崖线”入口今日龙坎,作者 摄

清初史书中,也有“龙看山”“龙看铺”之名。县志解释为,山上有巨大岩石斜峙,如龙头俯瞰大地,故称龙看山[4]。据说光绪年间曾有龙看山题刻,今已不存[5]。然而,“龙看”地名的出现大大晚于“龙坎”,只能解释为是对“龙坎”的一种误读。之后,龙坎还被误记为“门坎”。

民国时期,有地图标记“大门坎”“小门坎”地名,它们的原型其实是“大龙坎”和“小龙坎”[6]。大、小龙坎分别位于今平顶山东部和西部,地势东高西低,这可能正是大、小龙坎得名的由来[7]。


国民政府1931年测绘之军事地图(部分),张颖供图

小龙坎一头与沙坪坝连成一片[8],形成重庆城外难得的一块平阔之地,另一头是山丘,山路难行、地势渐高。这种特殊地形,使其成为护卫重庆城的一道重要防线,天然成为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的战场。

1268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先后调集十万大军围攻襄樊,揭开了蒙古第三次征宋的序幕。由于宋军顽强抵抗,宋廷不断派兵增援,蒙军历时一年也未能攻破,于是又对四川发起进攻,企图牵制川渝地区宋军对襄樊的增援[9]。1270年,蒙军自西而来进攻重庆,宋、蒙军队大战于城西龙坎,宋军败,退守城内。蒙军未能破城,劫掠后离去[10]。


宋蒙战争,网络图片

1271年,忽必烈下诏改国号为“大元”,他不再把自己看作是地区性少数民族政权,而是要成为继唐、宋之后主宰中原的又一正统王朝。两年后,襄樊终失陷。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实质上灭亡,但重庆地区的抗元斗争仍在继续。

1277年,元军进攻合川钓鱼城,重庆守将张万调集军队前往支援,元军将领旦只儿率精锐士兵迎候于龙坎拦击宋军,张万不敌,只能退避[11]。次年,元军攻占重庆,再一年,钓鱼城陷落。


清乾隆《巴县志》记载有龙坎铺

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人们几乎遗忘了这段历史,小龙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道路交通上的作用却愈发突显,龙坎铺的设立使其再次留名历史。

铺递,是古代为传送公文书信而建立起的通信网络。明代,重庆铺递共4路,分为东、西南、西、北4个方向[12]。其中北路由巴县总铺出,经佛图铺、龙坎铺、双树铺、天池铺等至合川,再通成都[13]。

另有一条路线从佛图关、石桥铺、白市驿通往成都。千百年来,成渝地区的人们就主要通过这两条路以步行或骑马的方式交往交流。时间进入近代,为便于汽车通行,成渝之间修建公路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沙坪坝清代古道线路示意图(摘自沙坪坝交通志)

1930年,成渝公路巴县段建成通车,这条线由化龙桥经小龙坎转歌乐山、青木关,再通往成都[14]。两年后,小龙坎至磁器口公路建成,称为渝磁路(或龙隐支路)。1937年,小龙坎至炼钢厂公路通车,即后来的渝碚路。1941年,小龙坎汉渝路通车,这是战时重庆与西北大后方之间建立的一条军需物资运输通道[15]。

旧时的重庆,唯西部可以陆路与外界相通,小龙坎由此成为重庆连通成都、陕西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沙磁文化区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其交通枢纽地位已然确立。1946年制订的《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中,为配合市中区西移计划,还拟将全市公路总站设于小龙坎[16]。

穿梭的汽车、来往的行人日渐增多,小龙坎越来越热闹,成渝公路、渝磁公路两侧渐渐形成居民聚落,这就是今天的小龙坎正街和新街。许多学校、工厂、机构也相继成立或搬迁来此。


小龙坎今昔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从松林坡向小龙坎拓展,建立了小龙坎新校舍[17];“国立交通大学”、大公职业学校等都曾在此设校;四川地质调查所成立不久即搬到小龙坎白果湾,后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也迁来一同办公;冯简筹建国际广播电台,选定小龙坎为发射台址,并建立电波研究所;杨若愚创办树人学校,后来分为中学和小学,树人中学就是后来的重庆八中。

1980年,建成襄渝铁路沙坪坝站,轰隆隆的火车首次开进了小龙坎。渝磁路、渝碚路、汉渝路交会形成的三角碑,在很长时期里,一直是沙坪坝的区域中心[18]。沙坪坝区政府驻地曾设于小龙坎新街40号。

浩浩古战场,悠悠古道韵;天地自流转,万象话更新[19]。今天的小龙坎,仍然在不断发展变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里,没有过不去的坎”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小龙坎过去是个大地名,土湾、天星桥、联芳、渝碚路部分或全域都曾经属于小龙坎范围。

[2] 向楚:《巴县志纪事》,《向楚集》,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原文:按《元史·杨文安传》,至元七年,文安从严忠范攻重庆,大战于龙坎,龙坎为宋、元交兵地,不止一役。《旦只儿传》亦有“邀击宋将张万于龙坎”之文,至元十四年事也。败宋兵,攻铧铁寨,擒其将何世贤等。《新元史》同。世贤被擒,两传异词,并存备考。

[3] 龙坎地势类坎,在1883年英国冒险家立德乐的《长江三峡及重庆游记》中有所描述。立德乐受朋友董九爷邀请前往沙坪坝,他由内城出发,过佛图关,“溪谷的上部常常由直立的岩石构成,这条路就沿着岩石的顶部向前延伸,或者切开岩石从中通过”“我骑的小马非常喜欢选择走狭窄道路的边沿,使我感到很不舒服。即使在路上石板还没有完全丢失的地方,石板也都毫无例外地向外倾斜。上坡下坡走的都是狭窄、陡峭、已经破损的阶梯”“离开主干道之后,路况变得更差,有的地方完全没有让我下马的空间”“终于,在下午, 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即位于沙坪坝的宅第”。这段描述正是佛图关至小龙坎一路上的地形地势情况,从文字来看确存在许多峡谷沟坎且道路狭窄。

[4] 清乾隆《巴县志》载:凉风山〔一甲城西五十里,俗呼凉风垭,石径,曲径而上,两峰凹处有古寺茶亭,行人可以憇息,迢递十里,秀起冈峦,左右空悬,右石斜峙,名龙看山,有虎头崖〕。《大清会典事例(光绪石印本)》卷六百七十九·兵部·邮政:底塘三圣铺北二十里至龙看鋪。

[5] 据李开群网络文章《沙磁记忆 | 地名故事·小龙坎》,原圣泉寺下道路石壁崖上凿有一石碑,额首阴刻“龙看山”,右边上联“石门环聚山巴秀”,左下联“龙看平铺万井春”,碑中文字不清,疑为光绪年所凿石门碑,毁于上世纪60年代。

[6] 国民政府1931年测绘之军事地图。在立德乐文章中提到,穿过平顶山的这条路有的从切开的岩石中通过,这可能是门坎得名的由来。但据李开群文章,笔者怀疑这条路东、西两端曾经建有石门牌坊,这可能才是“龙坎”变为“门坎”的真正由来。

[7] 据张颖《清代四川僻北路渝合段考察札记》,1984年沙坪坝区地名录载,大龙坎在虎头岩,小龙坎在马家岩,但与当地百姓俗称有所不符,认为大小龙坎分别位于平顶山坡顶和坡脚比较合理。

[8] 此处的“沙坪坝”,非今沙坪坝区概念,而是指重庆大学A区、南开中学一带,这是沙坪坝最初所指的区域。

[9] 何忠礼:《南宋全史(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0] 《新元史》之《杨文安传》。原文:至元七年(1270),从严忠范攻重庆,大战于龙坎,败宋兵。攻铧铁寨,擒其将袁宜、何世贤等。捷闻,诏赐白金、宝钞、币帛。

[11]《新元史》之《旦只儿传》。原文:十四年,从诸军拔泸州。张万欲引兵向合州,旦只儿以锐卒千人邀击于龙坎,万遁走。赐银符,授管军千户。

[12] 明正德《四川总志》载。据清乾隆时《巴县志》载,清代铺递增加东南路,共5路。

[13] 不同时代,铺名和铺位略有不同(张颖《清代四川僻北路渝合段考察札记》)。清乾隆《巴县志》载,时有铺递东、南、西、东南、西北共5路,其中西北路由底铺十里至佛图关,十里至龙坎,十里白崖,十里石道,十里金刚,十里高滩,十里八庙,十里青木,十里打铁铺,十里温汤,十里伏虎,十二里七塘,十里蛮子铺,十里八塘,十二里新市,十三里九塘交合州界。

[14]《重庆市沙坪坝区志》,1995,第168页。下渝磁路同。

[15]《沙磁地名:石门峡》,微信公众号《沙磁故事》,2024.4.25

[16]《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又为便利水陆交通之发展,并配事市中区西移计,公路总站拟移至小龙坎。

[17]中大小龙坎新校舍大致在汉渝路以南,今工人村区域,但现已毫无当年痕迹。

[18]此“沙坪坝”为沙坪坝区。三角碑,过去属于小龙坎,今属渝碚路街道。

[19]天地自流转,万象话更新:天地自然按照其规律不断运转变化,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和变化。


关于小龙坎

  • 坊间传闻,小龙坎有一个并不起眼的电台巷,巷里的大龙火锅却是远近闻名。这家店带出了两个徒弟,走出重庆来到成都,各自创立了自己的火锅品牌。为了体现师承渊源,于是一个取名叫小龙坎火锅,另一个叫电台巷火锅。没想到,两个品牌都生意火爆,名气日渐响亮,在全国开出了几百家分店。

  • 旧时重庆唯西部可通陆路,也即是说,若由西北陆路进入重庆,则必过小龙坎,如有战事,则小龙坎必有一战。1911年,夏之时率辛亥义军过小龙坎、平顶山、佛图关,攻重庆城,今平顶山有《辛亥革命义军过境碑记》记录这段历史。1923年,川军内战,胡若愚率滇军入川进攻重庆,扶植四川军阀熊克武,与杨森部展开激战。杨森部失青木关、高店子,退守小龙坎高地固守,胡若愚部乘夜袭击,杨森部惊溃并退入佛图关。

  • 1939年,沙坪坝、磁器口、小龙坎等地由四川巴县划归重庆市管辖。当时小龙坎与沙坪坝、磁器口两地均为大地名,范围比今天要大。龙坎之名,最早可追溯于南宋末年,明清时期龙坎铺很大可能设于小龙坎,可见小龙坎很早即有居民生活。

  • 抗战时期,沙坪坝是重庆的文化区,而磁器口、小龙坎却有重庆工业区之称,工业企业多集中在嘉陵江沿线,小龙坎沿街则密布轻工业和手工业作坊,走到这里就能听见到处是轰隆隆的机器声,有工业中心之称。

  • 中大为满足松林坡学生住宿需要,1942年冬至1943年春,在小龙坎与汉渝路之间的一块平地上扩建了一批新的宿舍、饭厅等生活设施群,称为小龙坎新校舍,大概在今天的工人村一带。学生们上课就从小龙坎穿越汉渝路再到松林坡,川流不息,逐渐形成了一条小摊贩聚集的小街。



你可能会喜欢的:


地名侦探:何为鱼鹿峡?


沙磁地名:石门峡

探索重庆中央大学礼堂的真实原型

沙磁故事
挖掘历史,探求真实,讲好故事,传承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