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磁器碎忆

文摘   历史   2024-06-29 23:01   重庆  

 * 徐悲鸿与蒋碧微的爱恨别离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徐悲鸿结束了三年南洋之旅,又回到了重庆。

刚到重庆,他就接到妻子蒋碧微的请帖,邀请他到磁器口家中一聚,这让徐悲鸿十分欣喜。

两人的婚姻早已出现裂痕,从南京到重庆,依然没有改善。徐悲鸿不得不离家前往新加坡、印度等国游历,举办画展、筹赈抗战。

蒋碧微在磁器口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谋到了一个职位:图书馆主任。为了照顾只身在中央大学授课的父亲,以及在南开中学读书的两个孩子,她把家搬到了磁器口。

徐悲鸿离家太久,很怀念家庭生活。他高兴地带着礼物到磁器口赴宴,一开席就举杯向蒋碧微道歉。在座的还有颜实甫、王临一、吕斯百等友人,他们都期望两人重修于好。

蒋碧微表达了设宴的真正用意,希望在友人见证下,让徐悲鸿决定两个孩子的归属,并非想要和好。这无疑给徐悲鸿泼了一盆凉水,他始终沉默着,好不容易才吃完了这顿午宴。


徐悲鸿与蒋碧微在法国

徐悲鸿还是那个徐悲鸿,从当年大胆说服有婚约的蒋碧微出逃,到在法国留学痴迷于磨练绘画技法,再到学成归来成为人人敬仰的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他始终带着艺术家的自在洒脱,把追求绘画的至高境界当做自己的人生理想。

蒋碧微却早已不是当年的蒋碧微。她不再年轻,不愿再回到陪伴徐悲鸿留学时的贫困窘况,父母、孩子、家庭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需要她解决,更重要的是,她依然对艺术不感兴趣。

一段时间以后,徐悲鸿再次来到磁器口,他打算去广西,临行前想对婚姻作最后的挽留。蒋碧微回应道:

关于我们两个人的事,我有一个譬喻,仿佛一件很精美的磁器,不幸被你打破了。尽管你找到最高明的工匠把它修补好,但是,这条裂痕永远是除不掉的,我宁可将它打碎,也不愿有假的完整。

也许是因为居住在磁器口,才让蒋碧微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年轻时美好的爱情,犹如一件精美无暇的磁器,热恋中的人们总以为,它的美丽是永恒的。然而磁器易碎,需要精心呵护,一旦受损就再难复原。

徐悲鸿听了若有所思,默默离开,从这一刻起,他知道他们再也回不去从前了。最终,这对民国时期著名的夫妻解除了婚姻关系。

徐悲鸿为补偿蒋碧微曾大量作画,身心俱疲、积劳成疾,可叹未竟天年。蒋碧微性格刚强,远走台湾,可怜孤独终老、无人陪伴。这样的结局,不免令人唏嘘。


徐悲鸿、蒋碧微

一个理想主义,一个精明世俗,他们本可以互为补充、携手共进,却无奈相背而行、渐行渐远。很难说这一切是谁的错,也许错只错在一开始的相遇,他们本不是同路人,却意外地走在了一起。

以磁器为名的古镇,如磁器般的爱情啊,有过绚烂,逐渐黯淡。他们的故事如磁器碎地,破裂成支离残片,深深埋藏于古镇历史,徒留给岁月去回味。


后  记

受邀写一写磁器口古镇的故事,看到参考资料中提及徐悲鸿与蒋碧微,不禁心中一动。

在此之前,我写过3篇徐悲鸿的文章,主题都是谈论他的绘画作品,非情感生活,这次正好借此机会谈一谈。

徐悲鸿与蒋碧微,那一年他们一见钟情、相约私奔,全然不顾世俗眼光,异国他乡、清贫生活,也未能使他们分离。等到否极泰来、倾于安稳,他们之间却出现了难以弥补的感情裂痕,虽然都曾努力缝合,可两人的性格与观念差异越来越大,最终走向分离。

徐悲鸿在磁器口发生过哪些故事?其实并不多。在有关的传记、回忆录,以及作品题识中,几乎没有记录在磁器口发生过何种重大事件,仅仅在蒋碧微所写的《我与悲鸿》中简略提及。

蒋碧微因为工作和生活原因曾在磁器口居住过,直到抗战胜利返回南京。重读《我与悲鸿》,发现蒋碧微曾将她与徐悲鸿的婚姻比作“磁器”,这个譬喻很自然让人联想到她的居住地——磁器口,顿时让我找到了文章的立意。

读蒋碧微的《我与悲鸿》,文字间处处体现冷静与理性;读廖静文《徐悲鸿一生》,字里行间尽是绵绵思念,让人动容。如果不是徐悲鸿曲折的感情生活,他作为名画家被人谈起的次数也会减少很多吧。

由于字数限制,故事仅写了千余字。虽然只有两个场景,但可从中窥见徐、蒋的婚姻是如何结束的。他们的离婚仪式在重庆大学过去的饶家院里举行。

标题《磁器碎忆——徐悲鸿与蒋碧微的爱恨别离》是用AI取的。第一次用AI给文章取名,虽然有点奇特,但细想又有点意思,就这样决定了。


你可能会喜欢的:


一幅画引出中国美术史上三大悬案


首度公开、首次揭密、名画真相


记录徐悲鸿的沙坪坝时间

沙磁故事
挖掘历史,探求真实,讲好故事,传承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