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磁地名:石门峡

文摘   历史   2024-04-25 20:00   重庆  

石门嘉陵江大桥(点击打开)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沙坪坝成为迁渝学校的主要聚集地。
来自各地的学生纷纷奔赴沙坪坝复课,可很多人并不知道沙坪坝在哪儿?

有人介绍说,乘船逆嘉陵江而上约20里,遇到一座江中石门,左岸就是沙坪坝。是的,石门峡是寻找沙坪坝的重要地标[1]。

石门峡由两块与河槽平行的江心石岛所组成,航船从石岛中间穿行而过,仿佛通过了一座石门。宋代也称之为鱼鹿峡。


石门,徐悲鸿 作(1942),北京徐悲鸿美术馆藏
款识:卅一年冬,悲鸿,守石门


一般认为,鱼鹿之名源自石岛一个象鱼、一个象鹿。但实际上它们并无鱼鹿之形,真正的原因是,江水因季节出现涨落,石岛由此浮沉于水面,露出面积小时貌似鱼,面积大时比作鹿,是为鱼鹿峡[2]。

随着时间推移,“鱼鹿“之名的由来渐渐被世人遗忘,“石门“之名取而代之,它听起来更加直白易懂,遂为后世所沿用。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是最早迁渝的学校,借驻在沙坪坝重庆大学的松林坡。由于学校土地紧张,只能满足教学用房和学生宿舍,周边能租住的民房也少,中大为解决教师和家属们的居住问题,就在松林坡下、石门峡边开辟了一块土地,教师们自愿出资、自建房屋,由此形成了一个村落,取名为石门村[3]。

石门村成为中大教授们的聚居地,常有学生登门求教学术问题。这里与石门峡江边的一个小码头相连,已然形成了一条小街,有饭馆、茶馆、小摊贩等,男女学生们也常结对去江边散步、戏水,吃小面、泡茶馆,加上来往的渔民和船客,这里竟变得十分热闹。


石门古渡(中渡口)旧貌,彭世良 摄(1978)

江边的小码头名叫中渡口,它不是货运码头(货运码头在上游磁器口),只有小渔舟和往来江对岸的载客小船停靠[4]。随着战事深入, 这个小渡口一跃转变为承载军需物资运输的车渡码头。

1938年,国民政府为建立一条联通西北大后方的物资运输通道,准备修建陕西汉中至重庆的公路,简称汉渝公路。由于重庆两江分割的特殊地形,这条公路必然要跨过嘉陵江。

然而战争时期,重庆经常面临敌机空袭,实在不适合建桥,那么就只能建车渡码头了。石门峡、中渡口这个地方河道顺直,江面较窄,两岸与江面落差最小,比选之下,竟成为建车渡码头的理想之地[5]。


汉渝公路路线略图

1943年,汉渝公路建成通车,中渡口成为重庆第一个车渡码头,连接起嘉陵江南北两岸的公路。汉渝公路,成为重庆战时连接西北大后方唯一的一条军需物资运输通道[6]。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拟建石门大桥,列入重庆未来交通建设计划,但并未付诸实施[7]。最终,这座想象中的石门大桥,新中国建成了。

早在1965年,重庆市设计院就启动了石门大桥桥位的野外勘察工作。改革开放后,重庆交通阻塞日趋严重,为完善路网结构,决策者们准备在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之外再建嘉陵江石门大桥。1983年开始可行性研究,向社会广泛征集桥型设计方案,共征得5种桥型14个方案[8]。


石门大桥立面设计图

论证方案时,为确保大桥与中渡口码头共存,兼顾航运、码头和陆上交通功能,同时又考虑自然、水文、地质等因素,最终选定了主跨230米的独塔单索面斜拉桥型,这是所有方案中设计、施工技术水平要求最高的[9]。

这个方案在中渡口不设桥墩,塔柱主墩设于石门峡靠沙坪坝一侧的南石岛上,北跨230米,跨过主河槽,使航道在正常水位和枯水位均能畅通无阻。江北一侧河滩较宽,各种水位船只均不进入该区域,从经济和航运角度看都不须设置大跨,故设计为连续梁桥结构[10]。

设计图中的石门大桥,具有挺拔高耸的索塔,与轻巧纤细的连续桥梁形成强烈对比,气势宏伟、造型美观。从科技进步考虑,如果这个方案能实现,相当于我国具备了建设跨径460米双塔斜拉桥的国际水平,对我国桥梁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1]。


石门大桥近景,网络图片石门大桥远景,独立寒秋323 摄

石门大桥于1985年12月25日正式开工,1988年12月28日竣工通车。这一天,大桥盛装亮相,宛如巨型竖琴横跨江面,为重庆再添一道亮丽风景线。在一片鼓乐鞭炮声中,300多辆汽车徐徐驶过大桥,天空虽然飘着细雨,嘉陵江两岸仍有数以万计的群众观看了通车仪式[12]。

石门大桥是我国最早的大跨度独塔斜拉桥,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它的成功,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建桥施工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自此以后,重庆的建桥技术明显提升,为今后的桥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3]。


重庆石门大桥,林丽江 摄 (2016)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原国立中央大学学生吴锡泽有《沙坪坝杂诗》:诗人自古爱嘉陵,江水秋来分外青。江有石门相对立,石门近处是沙坪。他在为学友们介绍,沙坪坝就在石门峡附近。

[2] 何江:《地名侦探:何为鱼鹿峡?》,微信公众号《沙磁故事》

[3] 管致中、孙文治编:《电坛宗师——陈章教授》,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07,第269页

[4] [瑞士]赵淑侠:《童年的江》,《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大系(上)》,1996

[5] 陈维、徐毅:《汉渝路的“汉”指的是哪里》,重庆广电《第1眼新闻》,2019.9.6

[6] 陈维、徐毅:《汉渝路的“汉”指的是哪里》,重庆广电《第1眼新闻》,2019.9.6

[7] 《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 迁都·定都·还都》,2014,第142页。原文:以重庆为出发点之公路线,除现有之川黔、汉渝、成渝诸路外,根据交通建设五年计划,拟续增建由重庆经涪陵入鄂一线。各线须横越嘉陵江者,拟通过石门大桥。

[8] 胡善铨:《重庆市嘉陵江石门大桥的建设》,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1987

[9] 胡善铨:《重庆市嘉陵江石门大桥的建设》,《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1987

[10] 修蓉泉:《重庆市大跨径桥梁的可行性研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城市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

[11] 王建平:《复合材料斜拉桥设计理论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第5页

[12] 康松、林萍:《录音新闻:嘉陵江石门大桥通车》,《重庆广播新闻作品选》,1990

[13] 雷晓燕、高露:《中国建造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10,第84页。原文:于1988年建成的石门嘉陵江大桥,宛如巨型竖琴横跨江面,为重庆再添一道风景。它还成为连接江北区和沙坪坝区的重要通道,带动区域发展的效果非常明显。从石门大桥开始,重庆建桥技术明显提高,并第一次用大型的混凝土搅拌施工,这一时期为重庆以后的桥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于石门峡

  • 宋《舆地纪胜》载,重庆有鱼鹿峡和鱼鹿镇。鱼鹿峡即石门峡,鱼鹿镇不可考,之后也不见记载。既然都以“鱼鹿”为名,鱼鹿峡与鱼鹿镇应该相距不远。由于鱼鹿峡旁有港口和渡口,可能随嘉陵江航运业而生,口岸周边容易形成市镇(比如磁器口),所以宋代鱼鹿镇很可能就在中渡口附近,即石门村所在。

  • 重庆主城地形很有特点,长江、嘉陵江与中梁山脉形成一个三角形地带,将重庆城合围成一个半岛。远古时期的动物如果要到达重庆半岛,要么翻越中梁山脉,要么越过两条江。石门峡这个地方有两座江心石岛,江面相对较窄,可能是最容易由江北到达重庆半岛的路径。石门峡附近的江北大石坝多次发现恐龙化石,或可证明这个推测。

  • 汉渝公路又名川陕东路,现名国道210线,起自陕西汉中,止于重庆,其战略意义在于运送来自苏联和同盟国的援华物资。1938年9月筹划修建,1940年因苏联援华物资减少,汉中自宣汉段的修筑意义不再重大,于是国民政府决定停修该段而全力修筑万源至重庆部分。万源至重庆段又分为万源至大竹、大竹至重庆两段修筑。汉渝路的施工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条件较优越,工程标准掌握较严,故能在1941年如期完成(一说1943年贯通),全长587公里。不过,筑路后期因受通货膨胀影响,大竹至重庆段路面只铺了一半即中止。汉渝公路加强了川陕两省的联系。

  • 重庆有两条汉渝路。沙坪坝区汉渝路起于石门峡中渡口,止于三角碑,长1.84公里,这是沙坪坝相对较繁忙的一条公路。三角碑是成渝公路、汉渝公路、渝磁公路(小龙坎至磁器口,或称龙隐支路、巴磁公路)的连结点,这里也是整个汉渝公路的最南端。另一条汉渝路在渝北区两路街道。这两处历史地名的保留,为我们今天留下了珍贵的抗战记忆。

  • 石门大桥设主要完成单位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和重庆市桥梁工程公司。全长806米,斜拉跨径为200米+230米(仅次于同类型的美国东亨廷顿桥,1984年建成,主跨233米),桥面全宽25.5米,索塔高160米,拉索每边25组216根,最长拉索达230米。抗地震烈度为六度,按七度设防。

  • 如今的中渡口已经没有船只停泊,只作为战备码头保留。令人意外地是,这里竟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众多跳水爱好者和冬泳爱好者,然而安全问题却不容忽视。


你可能会喜欢的:


地名侦探:何为鱼鹿峡?

发现重庆中央大学不为人知的历史遗存

探索重庆中央大学礼堂的真实原型

沙磁故事
挖掘历史,探求真实,讲好故事,传承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