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号写满十年了,最要感谢的是你们

乐活   生活   2024-01-19 14:12   四川  

2014年1月19日,我在这个微信公众号发表了第一篇推文


从2014到2024年的1月19日,刚好写满十年。今天是“张朴好时光”公众号的十周年,要用最擅长的文字,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现在回看那篇“处女”作,根本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推文”。它像是一个分享,诚如当时开启这个公众号的最初概念是做一些阅读和杂志的分享,因为那个时候我正好为国内的媒体写专栏,介绍我喜欢的杂志和出版物,所以第一篇推文是一个简单的关于独立杂志的推荐。如今再看当年写下的第一段话:“在‘张朴好时光‘,我期待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道发现日常美学、杂志趣味、时装文化、旅行风景。我的方式很原始,我的态度是不重复……“


感觉熟悉又陌生,简简单单的文字,但也是很“我”的。就这样开启了我的微信公众号生涯。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我的第一本书名叫做《孤独要趁好时光》,内心乐于分享生活和旅行中的“美好时光”。




回想2014年,我还拥有博客,那时候最长的分享文章一定是发表在博客上的。除此之外,2011年开始,我通过新浪微博和读者交流。2012年出版了第一本旅行文集后,新浪微博就成为了一个与读者分享旅行、生活、时装、电影、文学和阅读体验的“短小精悍”的平台,它像是一个杂文文本,容纳了很多私人的体验,是多元的。


之所以认为新浪微博“短小精悍”,是因为和自己以前从事过的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的容量变得短小了,时效也变得更短。我从报业人,到杂志人,也涉足过电视,电台,后来过渡到网络与社交媒体,它们全然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而且这样的改变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随着每一个崭新社交媒体平台的问世,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所以,当微信公众号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我保持着审慎的心态,并未在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去延续分享的欲望。直到2014年1月才正式开始公众号内容的耕耘。不过即便是有了公众号的那一年,我也同时在更新博客,新浪微博则是一直在更新的。


2014年的社交媒体景观和现在很不同。但那个时候,像我们这些从传统媒体人转型成为自媒体的人,也在感叹:“啊,现在的媒体环境真的很糟糕啊,以前的媒体没有了广告,纷纷倒掉了,被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取代了……“如此云云。就在那个年代,我身边很多以前的媒体同行已经彻底转行了,因为类似于微博、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和传统媒体的逻辑太不同了。回头看看,在那个时候,我们也无法预估十年后,社交媒体的景观又发生了变革。时代就是这样,个体被裹挟,被推着走,被迫改变,被迫去适应。人就是时代浪潮中的一粒沙子,甚至是一颗尘埃。


“不是被流量裹挟,就是被资本裹挟。”坐在上海一家颇有情调的餐厅里,一位媒体同行向我表达了自己离开媒体后的愤懑,但他的总结很到位。离开媒体后,他自有一片“海阔天空”。


在我看来,传统媒体人的素养和技能,在很多行业中都显得受用。我一直觉得,做过传统媒体的人,抗压能力非常强,适应能力也很强,更不要说那种与人交道的能力,还有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所有这些,都让我觉得,媒体人是有光环的。只是社交媒体的盛行,让这样的光环被打碎和抛弃了。回头看看自己的经历,每一个阶段都为下一个阶段奠定了基石。就此,我时常告诉自己,必须保持感恩,并且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去拥抱未知,拓展自我。




写公众号也一样,初心就是可以让写作延续下去。从2014年开始写公众号,有很长的时间像是一种摸索,暗夜里一个人走了很长一段路,感觉也像是沉入深海里,慢慢沉浮着,自己探索出自己的一条道路。


十年前,甚至是2015,2016年左右,还是属于一个人默默地写的那种状态,也没有什么回响,自己也不喜欢追“热点”,就写一些自己愿意分享的,欢喜的,让自己感动的——无法感动自己的东西,怎么可以感动别人呢?写公众号的这十年间,承接了之前的写作愿景,出版了《仿佛,一场告别》《而我只想去巴黎》和译著《流动的盛宴》(修复版)三本书。公众号的写作和创作型的写作并行不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这是最让我感恩的地方。


我的第四本文集:《而我只想去巴黎》


译著《流动的盛宴》(修复版),2020年出版


后来,默默写到了可以通过写公众号养活自己,得到客户的肯定,拿到广告,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感觉是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把媒体人的“倔强”继续下去了。时间好像也就这样倏忽过去了这么些年。在这十年中,写公众号的另外的代价是持续的焦虑,经常是半夜醒来,为了第二天的内容彻夜难眠。有身在异国,饱受时差折磨的时候,也还在更新推送着,像是一个“永动机“,准时运转,持续输出。


为了这样的输出,因为这样的输出,我有焦虑症,去看心理医生、尝试冥想、坚持运动、寻医问药、吃精神类药物,接受自我,与自我和解……如此种种,都是写作的代价,但如果没有这样的代价,也许这些存留于“张朴好时光”公众号上的内容,就不是很“张朴”的了。悲与喜,痛与乐,都是并存的,上帝给予敏感的人一种敏锐度,对于很多日常的感受力可以变得更为真切,万事万物都是对应又相对的。


后悔吗?并不,除了写作这条路,我也想不到有什么更适合我的工作了。前一阵,我和一个同样做自媒体的朋友聊天,关于公众号的写作和内容输出,他说“常常是觉得将自己的内心交付了出去,将心掏了出来“去完成一个输出,这样的输出可能是私人化的分享,也可能是完成客户的工作,过程如此痛楚,但得到读者的共鸣,以及完成了一个必须完成的写作,就是对内心的慰藉。


很是赞同。我经常在完成了一次推送后,感觉身心俱疲,只能平躺在家,感觉确实是一种交付,交付了自己。




这十年,我最要感谢的是大家的关注和阅读。


在深度阅读再次势微的时代,阅读习惯又被新的媒介洗牌、改变的时代,有读者还会在后台为我送来鼓励的话语,甚至分享一下阅读后的体悟,一种互相珍惜的感觉,让人感动。就像是我偶尔会在新浪微博收到读者的留言,告诉我:他或者她从高中或者大学开始阅读我的文集,看我的公众号,现在已经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和家庭,甚至孕育了新的生命,一个生命循环的轨迹,但文字就是我们的连接,是我们可以彼此交道的一种方式。这让我觉得,文字和写作是真正的细水长流,如涓涓细流,最终都要汇入大海,融入人生的无尽海洋中。文字是武器,我存在于文字中,文字是神圣的,值得敬畏。


2018年,我前往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这是耶路撒冷附近的沙漠戈壁


2019年夏天,我在葡萄牙的里斯本旅行


2019年,墨尔本,一个来路不明的夜


写了十年的公众号,因为这个平台,我可以去到世界上的更多地方,去旅行探索,去发现世界的多元和有趣,认识新的朋友,发掘和丰富人生的经历,通过文字和图片将自己的感受分享出来。所以要真诚地感谢微信公众号平台。它依然是一个可以容纳写作和文字的平台,没有把写作者限制在某一个品类中,让人纯粹为了一种品类去制作内容。公众号是相对宽容的,虽然它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变得很不“淡定”了,但综合来看,过去的十年,它让我可以借由这样的平台,去表达自己,去养活自己。


是啊,人生和人性本来就是多元和复杂的,怎么会是一种格局,一种品类,一种人设呢?何况,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了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态,要做出选择、改变、到转身、离开、又出发……


2019年开始,在公众号推出过一个系列:时装回忆

这是第二辑:拥抱过 Martin Margiela 的人是幸福的 (图片来自网络)


过了十年,又是一个新的十年。我的内心非常清楚,任何一个媒体平台都有自己兴衰的周期,再黄金的节目,也有收视率下跌的时候。正如我们这些从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自媒体的人,清晰认知到:市场改变,媒体迭代,是大势所趋。也许这个平台,也会被抛弃,最后彻底被放入历史中去。届时,我们也会发发牢骚,感叹时移世异,然后,各自散去了。


2023年,参加香港巴塞尔的推文分享


一篇关于悉尼歌剧院50周年传奇的推文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Aesop伊索成都太古里店开业的报道 (图源:@Aesop伊索)


现在,“张朴好时光”微信公众号依然更新着,但内容和维度会更偏重杂志选题策划、深度内容分享、专题类型的文章,以保留一个可以深度写作,深度分享和深度阅读的空间。它必然根系于一个综合和庞大的生活体系,围绕我的观察,我的思考和我的喜好,一一铺展。


100岁的张爱玲 (图书封面为扫描文件)


张曼玉:日子过得挺充实的


郑秀文:一种香港精神


章小蕙,这个女人


推文中的一些人物选题,可能与我以前从事过文化电影报道的经历相关,我也喜欢撰写这样的人物报道 (人物图片均来自网络)




都说“狡兔三窟”,除了微信公众号,我的微信视频号(张朴好时光)也在更新不同的生活与旅行见闻。这两年制作视频,我发现可以通过视频这样的媒介将文字讲述出来,也是很好的一种尝试。


当然,视频的拍摄和写作的创作完全是不同的逻辑思维,但当我在尝试拍摄和剪辑视频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在大学里学习的恰好是影视编导,很多光影记忆又在出产视频内容的时候回来了。人生真是一个奇妙的“圆舞场“。



此外,我在小红书有两个账号:同名的“张朴好时光”依然是分享旅行和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包括探店、艺术看展、酒店以及生活好物。


另外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账号,是自己的偏心,专门分享自己收藏的杂志,介绍杂志和阅读杂志的体验。纯属个人爱好,不预备为了市场去做。名字:翻杂志的大叔。做这个小号,好像又让我重温了当年开设微信公众号的初心。


我一直认为小红书没有太多的媒体属性,对于写作者来说,它存在着一种伤害。小红书的社交功效明显大于媒体效力(我也通过小红书认识到了很多有趣的人,成为朋友),以及它在当下承担了部分的搜索和信息筛选功能。作为一个在传统媒体接受了各种打磨的人,我们依然相信新闻媒介的一种职业感,一种价值感和道德感。比如,追求新闻事件的五个“W”,讲求写作行文的思维逻辑等等。但我不拒绝迎接新的平台和潮流,保持开放心态,是一种人生历练后的成熟又克己的智慧。人生路漫漫,值得不断修行。


以上尝试,都不是为了取代我的公众号,它们只是一些延伸和尝试,让生活观察和文字在新的平台上留下印记。当微信公众号真正消失的时候,我还真的可以“狡兔三窟”吧——玩笑话,且自嘲。


从2014到2024年,从三十几岁到了四十几岁,人生的阶段又发生了改变,我也不得不去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内心的坚持。大概像媒体人、策展人翟頔在为我那本《而我只想去巴黎》一书撰写序言时写道的,“我发现他还是十年前那个文学青年,那个在报社吵闹的大办公室里,默默坐着的独特的小朴……”。


啊,我希望我还是当年那个默默坐着的,正在写字的人……


2024年1月19日,于成都

除去署名外图片摄影:张朴


十周年,送十份礼包


礼包内含:

🟠 2024龙年设计日历一套

🔴 龙年新春红包两套

🔵 FUMARE香氛蜡烛礼盒一个



* FUMARE香氛以澳洲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气息为创作灵感,以“Less is better”的极简精致产品理念为我们带来不同的芳香体验,开启身体与自然、气味与心灵的对话。FUMARE在创作过程中,还联合多位世界级调香大师及气味产品设计师等,一道为FUMARE注入了全新活力与调性。


如何获得礼包:

1. 转发推文到朋友圈吧。

2. 给我留言吧,也没啥特殊要求。您随便写写,但最好是要走心,和我聊聊天都行,希望我们还可以一直在这里相遇。(我们将以回复留言形式告知获奖结果)


留言截止日期

2024年1月23日 中午12:00



关注我 / Follow me
新浪微博:@Blonde小朴时态
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小红书:
张朴好时光
Instagram:@ethan_zhangpucd

我是张朴,写字的我,翻译的我。
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曾供职于伦敦BBC中文部、美国驻华使馆。
全职写作,旅行人生。

《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2012);《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2013);《仿佛,一场告别》(和光影记忆相关的旅行,2014);《而我只想去巴黎》(巴黎城市与文化影踪,2019);译著《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欧内斯特·海明威著,2020)

张朴好时光
这是一个关于美好生活方式的平台。主理人张朴,留学北欧,游历欧美各国,出版文集。这是美好品味的秘密花园,这里有我的旅行,住的酒店,爱的艺术话题,让我们穿得漂漂亮亮去旅行,人生总有大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