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变奏下的自我救赎

乐活   电影   2024-03-03 13:35   四川  


《周处除三害》好久不见阮经天,在电影里发着光。从暗沉到闪耀,从带着死亡气息到仿若新生的面孔,留下的热泪,身形与心路的流变,被放大的人性思索,让看完《周处除三害》的我,后背发凉,愣在一旁,良久


去年看了《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对岸电影题材非常不同。编剧和电影语言,包括视野,甚至是要去言说的内容和主题也可以很大胆,很纯粹,很自我(我还是不要用“自由”这样的词了,没有百分之百的“自由”)《周处除三害》也给了我这样大胆又犀利的观影体验。不仅如此,暴力和血腥的画面是如此直接,没有什么回旋余地,还有对于残酷冷漠现实的一种反扑与歼灭,看得叫人“大快人心”。


香港导演黄精甫,还是把镜头和对于故事的呈现一以贯之地推向了自己熟悉的“极致”化。这样的“极致”化也撼动着观众。对于大陆观众而言,也是颇为“极致”的。习惯了温情脉脉,happy ending,说教周旋,调和与妥协的故事后,《周处除三害》真的是锋利不已的,就是把刀子插进肚子,再使劲捅着,让疼痛持续。



也许,我真的有点变态了,因为在《周处除三害》里,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阮经天扮演的杀手陈桂林“大开杀戒”杀光邪教灵修组织人员的那场戏。那首“洗脑”团歌《新造的人》真的有点上头了。人心木纳间,陈桂林将他们一个一个歼灭,子弹横飞,爆头血溅,为民除害,看得我为陈桂林鼓掌。这一枪又一枪,像是把生命中的那些执迷都消灭了,也像是陈桂林的一种自我救赎。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观看邪教灵修这段戏的时候,也似乎动了真感情,那一派澎湖外的虚假“世外桃源”本身就是一个邪恶漩涡,把良善吞没了,欺世盗名,哪里来的“灵修”救赎?真正的救赎就是“自救”(上帝助自助者)。因此,才有陈桂林本已离开,又在走廊听到“洗脑”团歌,笑一笑再回到大厅,将这些“中毒”已深的人灭掉,既是一种复仇,也是一种解救,帮助他们进入真正的生命“轮回”,助力成为“新造的人”。


《周处除三害》被打上“极恶“标签


《周处除三害》有点现代“水浒传”的意思。男性力量和角色在电影中成为一种主导。对岸的文艺暴力美学,一直在其艺术文化创作中成为一个可以被反复发酵和展演的主题与主调。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南国再见,南国》,从《美丽时光》到《大佛普拉斯》。“暴力“带来文艺美学的变奏,暴力和血腥似乎催生出了一种创造力。


电影开场的追逐戏,陈灰和陈桂林的对峙


暴力是一种底色


电影中的正邪对立,两位男性的追逐和竞争,刑警陈灰和陈桂林的打斗追逐,让人喜欢,仅仅在视觉层面已把观众吸引。《周处除三害在传统警匪片的角色对峙之外,也带出一种温暖的“和解”之意。角色陈灰在最后对着即将赴死刑的陈桂林露出了浅浅的一笑,有点“快意江湖”的意思,不涉及道德与法律,只说人性和人情。江湖儿女,恩怨情仇,像是歌里唱的一样,都是性情中人。陈桂林和陈灰,都是如此的“真男人”。


王净饰演的小美


电影中的文艺力


由王净扮演的小美,是电影中唯二的女性角色,也成为了传统的“梁山好汉”故事里一个“被解救”的角色,虽然落于窠臼,但也符合电影的铺陈和故事的完整。关键是,上次我看“鬼家人”,也是因为两位男主演许光汉、林柏宏的光芒,让扮演女警察的王净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此次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王净的另外一种静美,也给我带来了一份惊喜。


在电影中,阮经天从形象到演技都有很大突破


说回阮经天的表演,《周处除三害》算是《艋舺》之后,阮经天拿到了最好的一个电影角色了吧。去年金马奖,阮经天凭借此片获得了金马最佳男主角提名。成熟后的阮经天带来了自我突破,通过陈桂林的狠和亡命,于眼神、面容间流露出复杂情感,内心闪现人性的抗争与多元,都通过他细致入微的表演得以传递。


我在看完电影后,不禁想起我在二十几岁做电影记者的年代,阮经天真是红透半边天,偶像小生却是那样的独特,在叛逆乖张间充满着无限张力。从模特到MV男主角,再到涉足影视剧,阮经天是对岸男明星中一个非常珍贵的存在。在阮经天为我带来的各种年轻回忆里,他始终充满惊喜。



去年金马奖开奖前,有记者采访对岸五位获得提名的男主演,有记者问许光汉,“有人说你是国民老公,你对此怎么看?“许光汉当然自谦说,”不可能,国民老公应该是张孝全大哥。“腼腆可爱。我觉得,去年入围的五位男生,都各具特色,他们在各自电影中的角色也各自闪光,没有趋同性,也在各自的表演生涯中做出了极大的突破,包括阮经天塑造的陈桂林;吴慷仁在《富都青年》中塑造的哑巴大哥,以表演的精湛推动整部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没有油腻的中年男人,好像只有不断去突破自我的少年们!)


金马60,五位获提名的最佳男主角


我在看完《周处除三害》后,脑海里一直播放着陈桂林在不同场景中的画面,他的面孔,身姿以及传递的情绪。我觉得,导演在刻画陈桂林这样一个看似被观众所“熟悉”的黑帮人物的时候,刻意赋予了这个角色一种经历“炼狱”般的“修炼”之旅。虽然这样的“旅程”不是一个具象化的电影表达,但却是通过阮经天在塑造陈桂林这个角色的过程中,带我们一起和角色体验了疯魔、执着,甚至是病态到自我拯救,悔恨等等的心路历程。由此,传统的黑帮角色的“道德化”的普世意义,甚至是“说教”行为都被“边缘化”了——这些都不重要,电影始终聚焦的是“人”这样一个复杂又多元的个体。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特写的陈桂林面容,和阮经天被修面齐整后,俊美的脸融为一体。这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代,我所记忆的阮经天的那种美。生命这样的旅程,经历是最美的馈赠。是之前所有的累积和等待,让周处除三害》里的阮经天发着光,即便是在深黑的夜里……



PS:


影片引用的“周处除三害”典故,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据记载,少年周处身形魁梧,武力高强,却横行乡里,为邻人所厌。后周处只身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浪子回头、改邪归正,至此三害皆除。


电影英文名The Pig,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就是猪、蛇和鸽子。影片及贪嗔痴等佛教概念,而佛教之中把贪、嗔、痴归纳成三毒,用鸽子表示贪,用蛇表示嗔,用猪代表痴。片中展现的“三害”,即三位通缉犯,似乎也与猪蛇鸽能够产生一一对应的关系。


趁着能在影院看到不一样的电影的时候,且看且珍惜。毕竟,在当下的时代,“求同存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撰文、编辑:张朴

电影海报、剧照、部分图片:豆瓣网站以及网络



欢迎点击合集 #影音看剧 

共赴光影旅程


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无名


《王冠》第五季


分手的决心




关注我 / Follow me
新浪微博:@Blonde小朴时态
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小红书:
张朴好时光
Instagram:@ethan_zhangpucd

我是张朴,写字的我,翻译的我。
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曾供职于伦敦BBC中文部、美国驻华使馆。
全职写作,旅行人生。

《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2012);《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2013);《仿佛,一场告别》(和光影记忆相关的旅行,2014);《而我只想去巴黎》(巴黎城市与文化影踪,2019);译著《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欧内斯特·海明威著,2020)

张朴好时光
这是一个关于美好生活方式的平台。主理人张朴,留学北欧,游历欧美各国,出版文集。这是美好品味的秘密花园,这里有我的旅行,住的酒店,爱的艺术话题,让我们穿得漂漂亮亮去旅行,人生总有大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