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修复是对人类文明与审美的延续

乐活   2024-09-02 11:52   四川  

当我们游历世界顶级博物馆与艺术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历经人类历史变迁和时代洗礼后,还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文物和艺术品,它们是如此珍贵又脆弱的。对于文物、艺术品的存放、保护、修复与研究;借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延续它们的生命,成为了一个延续人类文明与文化遗产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地球已经开始面临极端天气、战乱等问题的当下。



法国

巴黎、列万


位于列万的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卢浮宫媒体中心供图


以全球最知名、藏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巴黎卢浮宫为例。2016年和2018年的两次严重洪灾曾导致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临时关闭并紧急转移艺术品。位于巴黎以北200公里的小镇列万(Liévin)成为了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Centre de Conservation du Louvre)所在地。


2019年正式启用后,这座总面积达1.85万平方米的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专门用于转移、保存、修复和研究卢浮宫及巴黎其它艺术机构的藏品,预防塞纳河洪水等常见气候灾害。


巴黎卢浮宫,数量众多的文物和艺术品已经让卢浮宫的艺术品存储中心不堪重负,图片来自网络,摄影:GEOFFROY VAN DER HASSELT / AFP


卢浮宫前任馆长让·卢克·马丁内斯(Jean-Luc Martinez)在谈到启用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的时候曾说道,“我们很幸运能在这里存放和保护世界上最为重要和精美的艺术藏品与系列;古代艺术与考古发现。我们希望在这个中心可以保护这些人类的文化遗产并将它们继续传递给下一代人。”从2019年到2024年,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已经收藏了从卢浮宫转移过来进行修复和研究的接近15万件艺术藏品和考古文物。


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馆长:玛丽·丽斯·玛格丽特

图片来自网络,摄影:Stephane Dubromel / Hans Lucas pour Point de Vue


曾在法国各大城市博物馆担任馆长的玛丽·丽斯·玛格丽特(Marie-Lys Marguerite)目前是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的馆长。“虽然在巴黎卢浮宫内,有好几个文物存放中心,但因为卢浮宫内部建筑结构的限制,让很多文物和大型的艺术品都无法存放和展示。比如,为了研究一副巨型画作,经常要在卢浮宫内攀爬很多楼梯,显得不是很方便;很多画作甚至连修复需要的灯光都供应不足。主要是卢浮宫内堆放了太多文物和藏品,已经超过了负荷,因此在巴黎之外找到一块更为现代和合适的保存中心显得非常必要”,玛丽·丽斯·玛格丽特告诉记者。


俯瞰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图片来自网络


保存中心建筑由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设计

卢浮宫媒体中心供图


水泥色的保存中心显得非常开阔,它由英国建筑事务所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设计。项目建筑师哈米什·克罗基特(Hamish Crockett)称,“卢浮宫的团队处于恐慌状态。这提醒人们,对(保存中心)的需求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该中心建于排水性良好的白垩土与沙质土壤上,且具备含泄漏检测系统的双重防水功能,洪灾风险被降至最低。此外,该设施还能调节温度和湿度,以保护艺术品免受极端高温的影响。


走进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水泥色主调

卢浮宫媒体中心供图


保存中心内部,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走进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光泽如新的水泥地板,透过透明玻璃墙可以看到存储在不同“仓库”中的艺术藏品。一些已经破损的文物被铺展在地板上,接受专家检视与记录,并通过先进仪器进行扫描,进而可以开始修复的过程。馆长玛丽·丽斯·玛格丽特告诉记者,保存中心的常驻员工(包括保洁、保安和后勤人员)其实只有15人,但每周保护中心会接待法国各地的文化保护专家、修复文物与艺术品的科学家、科研人员以及策展人等等,数量庞大。


在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存放了很多古典画框

图片来自网络,摄影:Nicolas Krief / Divergence


“很多从卢浮宫转移过来进行修复的艺术品和文物,只有在中心经过科学和全面修复后,才能重返卢浮宫和观众见面,因为这些面临消失的文物和艺术品已经不具备公开展示的条件,它们非常脆弱,就连接触空气本身也会对其造成伤害”,玛丽·丽斯·玛格丽特说。


未来,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期待成为一个欧洲文化的交流中心,为更多的学者、文物和艺术品修复专家提供一个专业的科学研究场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专家,文保专员以及学者都可以前来参观。该中心还为处于战乱冲突之中的国家提供藏品暂时保管服务。



卢浮宫艺术品保存中心期待成为一个欧洲文化的交流中心,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不光是巴黎卢浮宫开启了转移和存储海量文物和藏品的工程,大英博物馆在伦敦以西约64公里的新菲尔德内建立了存放艺术品的储存空间。在荷兰的四个国家博物馆(包括荷兰国立博物馆)中,有约60万件藏品开始被安置在阿姆斯特丹东南50公里处的阿默斯福特中心。



荷兰

鹿特丹、海牙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简称Depot


今年7月初我造访荷兰的鹿特丹,去到了博伊曼斯··伯宁恩博物馆(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这座由荷兰著名建筑事务所MVRDV打造的“超级碗”(简称Depot),最吸引人的是建筑外观。由1664块镜面玻璃拼贴而成的外立面,可以反射周围环境:来往行人、博物馆公园绿树成荫的地面、空中流云和鹿特丹充满活力的城市天际线,让人惊叹。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艺术保存中心


走进这座如仓库般的艺术博物馆,在交错且透明的现代空间里,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藏品。有意思的是,Depot内部会依据气候需要来储藏和展示艺术品,而非按照传统的流派或时代来分门别类。每个存储空间都是受气候控制的,并按照五个不同的气候区域进行编排,艺术品本身也以材料的差别来区分布置:金属、塑料、有机/无机材料和摄影等等。选择这样的存储与展览方式,也是博物馆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手段。


通过预约,走进存储室,了解艺术品的保护和修复


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也将艺术品的修复过程展示于观众面前。通过预约,观众可以走进不同的储藏室,近距离参观这些被修复和保护的艺术品,了解博伊曼斯· 范· 伯宁恩博物馆这座世界闻名的博物馆是如何维护和保养其藏品的。


三楼展厅,将画作的正面和背面都展示了出来


我在博物馆的三楼还看了一个绘画展。策展和陈列方式尤为特别,博物馆将画作放置于展厅中,观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画作的正面,也能看到一幅画作的背面。而画作背面似乎更加有趣,因为它们往往镌刻了这幅作品的一些经历、旅程;有的画作背后有艺术家的签名,也有被拍卖、几经转手的证据;我们能看到原始画框保有的时间痕迹。


画作背面记录了艺术品的游历经历,辗转保护的过程



博伊曼斯· 范· 伯宁恩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其实打破了艺术赏析的界限,它让一件艺术作品“赤裸裸”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观者可以直面它的创造与保存过程,也实践了Depot博物馆的一个初衷:博物馆的使命之一还在于精心保存和修复艺术品,并将修复的成果展示出来。由此看来,博物馆本身即是艺术品的一个“供奉”圣殿,它展现了自己对于流逝的人类文明的敬畏之心。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无独有偶,我在荷兰海牙,前往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Mauritshuis)观看翰内斯·维米尔的真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当然,作为一个伦勃朗迷,我又看了很多幅的“伦勃朗”)。在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一层,我走进了艺术画作修复室。美术馆正在研究和修复保罗斯·波特(Paulus Potter)的传奇画作《公牛》(The Bull)。在这为期两年的修复期间,美术馆邀请观众现场见证修复过程,成为“波特观察者”。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介绍道:“我们将施展一点修复魔法,帮助具有永恒意义的艺术作品抵御时光的侵蚀。”我驻足在修复展厅,看着工作室的两位修复师:Abbie Vandivere与Jolijn Schilder一丝不苟进行画作研究与修复工作,她们工作的情态让人着迷!


荷兰艺术品修复师Abbie Vandivere(左)、Jolijn Schilder与传世画作《公牛》


观众可以在现场近距离观看两位修复师的工作

以上图片来自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网站:https://www.mauritshuis.nl/en/



中国

成都


回到成都,本地博物馆与美术馆也在实践着将艺术藏品修复这一神奇过程与结果展示给观众的努力。这是对艺术的礼赞,也彰显了我们对于人类文明的一种延续初心。


走进“天生狂才:神迷卡拉瓦乔”展览的第一个展厅


由木木美术馆协同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文化处、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和RES联合举办的“天生狂才:神迷卡拉瓦乔”展览正在木木美术馆(成都祠堂街馆)举行。木木美术馆以少见的方式展出了卡拉瓦乔的重要作品《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而这也是此次展览中的唯一的画作。


木木美术馆(成都祠堂街馆)副馆长邓盈盈曾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访问学习,重点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作品。被视为文艺复兴最后一位巨匠,与巴洛克绘画开启者的卡拉瓦乔,是她非常喜欢的艺术家。她认为,这位在艺术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让美术馆找到了一个可以去对话西方艺术史,展现艺术品修复与人类文明之光的切口。


“卡拉瓦乔”早就成为了一个文艺创作的“motif”(主题),

英国艺术导演德里克·贾曼曾拍摄一部《卡拉瓦乔》


在全黑白美剧《雷普利》一场戏中,主角凝视着卡拉瓦乔的三幅画作: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1599–1600);The Inspiration of Saint Matthew (1602);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tthew (1599–1600),以上图片来自豆瓣网


熟悉欧洲艺术史的观众大都对卡拉瓦乔略知一二。卡拉瓦乔的画作往往以戏剧性的张力、身临其境的空间感和生动的人物捕捉著称。他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普通人、甚至是社会底层的百姓作为宗教典故原型,其革命性的表现手法打破了传统宗教绘画理想化的形式,在十六世纪引起巨大的轰动和争议。卡拉瓦乔对于色彩的捕捉,光影的运用对于当下的艺术创作者仍有启发,包括已故英国艺术家、导演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今年我看了翻拍版全黑白美剧《雷普利》(Ripley)。卡拉瓦乔的经历和画作被导演引入剧中,成为了一个“原罪”隐喻。我觉得,卡拉瓦乔的创作是超越时空的,它画作里隐藏着一种破坏和摧毁力量,是最吸引我的。


《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


      画作内容取材于一个传说:耶稣死后,抹大拉的玛利亚隐居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山洞里,每天七次被天堂合唱团的美妙和声所征服。早期的艺术家通常以环绕的天使和五彩的云朵描绘领受神恩的玛利亚,而卡拉瓦乔则将超自然现象变成了一种完全内在的体验。抹大拉的玛利亚斜依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中,被一束光照亮。她双手紧握,头向后仰,眼角噙着泪水。(图片由木木美术馆 提供)

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e)是卡拉瓦乔反复描绘的一个主题。在生命的暮年,因叛逆暴躁的性格而丑闻缠身的天才画家,将自身的命运投射在作品中。借助刻画耶稣的这位忠实信徒,他隐晦地表达对往昔罪行的忏悔和对宽恕的渴望。此次木木美术馆展出的作品《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 in Ecstasy,1606 年)完成于卡拉瓦乔的晚年,是他逝世前随身携带的三幅画作之一。


有欧洲艺术史的“备书”,我很好奇:如何在一次艺术展中,仅以一幅画作,去策展和陈列关于这幅经典艺术品的创作、修复与保存的故事?


策展人Ashley Vidler在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来自意大利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Ashley Vidler是一位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士,专攻绘画的非侵入性研究和诊断分析。Ashley在重要艺术品和纪念性装饰的诊断成像和分析方面有着深度的参与和研究。自2018年以来,Ashley成为修复公司Arcanes的重要合作伙伴。2023年,他在卢浮宫开展了多项诊断活动,研究了诸如安德里亚·索拉里奥的《圣体安放》(Deposition of Christ, Andrea Solario)和洛伦佐·迪·克雷迪的《圣母与圣朱利安和圣尼古拉斯》(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Julian and Saint Nicholas of Myra, Lorenzo di Credi)等重要艺术作品。



《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抵达木木美术馆,开箱后,工作人员对画作进行检测


画作背后有一个印章,为印证画作是真迹,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此次展览,Ashley将自己聚焦的专业领域以艺术策展的形式带给了中国西南地区的观众,亦让本次木木美术馆的展览充满了学术价值。


第一个展厅展出了六种光测试下的“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


非侵入性诊断的不同光照条件能够显示画作的不同层次和状态


与此同时,《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是西方古典绘画修复领域的范例,其修复工作由著名艺术品修复师Cinzia Pasquali等专家共同展开。当我们走进木木美术馆展厅,第一个展览为我们展示了鉴定画作状态的不同“剖面”。我们看到了六种光测试下的“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可见光、侧光、红外反射成像、假色、紫外线、X射线。这些审慎的而复杂的前期步骤,像是为即将进行“手术”的古画来了一次“体检”,帮助修复师在尊重画作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为修复寻找最佳方案。看来,艺术品和文物的修复和研究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的修复时间大约在半年左右。


展厅内有关于修复过程的详细讲述


当然,为了帮助大家更为直观和形象地了解《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画作、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关于它的整个修复过程,木木美术馆在策展中还加入了纪录片等媒介形式,让观展过程变得丰富立体。


通过纪录片可以看到画作修复过程,这是在对画作进行光测试


画面的清洁


弱化裂纹


修补缺失部分


来到二楼前,我还看到了一张照片,拍摄了《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画作背后的画家签名。上面写着:“在基亚亚的卡拉瓦乔所绘仰身的抹大拉,敬献罗马红衣主教博尔盖塞。”似乎是为我们即将看到的真迹来了一次文字的预演。



走进陈列真迹的展厅,即是本次展览的高潮部分。被布置成如“教堂”一样的空间内,《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安静“绽放”。画作的热烈不减,在经过了修复后,似乎焕发出深邃的魅力,它蕴含着一种神秘力量,以及卡拉瓦乔画笔下的一份热力,由人体细节中鼓胀着的张力加持和放大,这份热力真的吸引人心。


二楼展厅,《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真迹, 摄影:Simon©ZSDC


当我们面对真迹,惊叹于艺术品修复师的手笔,修复科学技术的发达。它们真如魔法,让沉浸于时光深处的艺术品可以在当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展示真迹的空间宛如圣洁“教堂”,摄影:Simon©ZSDC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了解《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的修复过程,再到看到修复一新的真迹,观者能感受到修复艺术品的内核之一其实是在传递一种审美:对于经典画作的修复其实更多的是在修复艺术家最初的一种“审美”。因此,Ashley Vidler认为:“修复师的任务并不是完成或完善一件作品,他们必须尊重艺术家,理解别人的作品。在意大利和法国,我们重视并力图保留文物自身古老的特质,而不是去创造,这才是修复的意义。”



在现场观摩修复后的《沉醉中的抹大拉的玛丽亚》


邓盈盈向媒体分享道:“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认同卡拉瓦乔,是因为他们在其作品中看到的是‘真实的美’(real beauty),而不是‘完美的美’(perfect beauty)。欧洲的文保从业者在艺术审美上往往追求真实性,所以他们很少把一个东西修得焕然一新或非常极致,因为他们普遍是以审美为核心去开展工作的。”


随着当代修复行业的不断革新与扩展,国际经验交流也成为了中西方在文化保护上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了展现中西方在文物和艺术品修复方面的交流砥砺,此次木木美术馆结合自身馆藏:克孜尔石窟(公元3—8世纪)的重要文物,策划了特别单元“木木馆藏呈现:克孜尔石窟壁画修复”。


木木馆藏呈现:克孜尔石窟壁画修复


克孜尔石窟的壁画展现了早期传入我国的佛教艺术


如果说卡拉瓦乔的《沉醉中的抹大拉的马丽亚》根植于巴洛克传统,其强烈的情感和身体表达展现出富于戏剧性的现实主义绘画传统,由木木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兼艺术总监王宗孚策展的“木木馆藏呈现:克孜尔石窟壁画修复”展现了一份独特的东方审美。


克孜尔石窟壁画修复”展览现场展示的部分文物修复工具


克孜尔石窟位于丝绸之路北线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龟兹国境内,保留了最早传入我国的佛教艺术壁画。展览以比较分析的方式,让其与卡拉瓦乔的巴洛克杰作之间搭建起了跨文化对话的桥梁。


木木美术馆期冀通过举办艺术展拉近美术馆同社区、大众的距离


为了拉近艺术展览与社区之间的距离,让西南地区的观众近距离感受世界名画的风采,此次,“天生狂才:神迷卡拉瓦乔”展览根据观众的不同观展需求,推出了观展卡(分为ABCD四个档位),并搭配展览推出的各种周边纪念产品,甚至是深度导览,很有意思:


A.  ¥19.9,搭配展览周边贴纸

B.  ¥24.9,搭配展览周边扇子

C.  ¥49.9,搭配展览笔记本

D.  ¥77.9,搭配帆布包➕专属深度导览


此举体现了木木美术馆的创办初心之一。木木美术馆(成都祠堂街馆)开馆一年以来,诚如副馆长邓盈盈谈到的:“木木来到成都的这一年里,一直在考量,什么样的形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呈现木木美术馆所一直坚持的理念和独特性,同时又能扎根于成都、与本土的观众产生粘性。美术馆关注艺术史的当代语境,而这绕不开对关键大师的再释。如何区别于常见的大师展览,是我们慎重思考的问题。”“天生狂才:神迷卡拉瓦乔”展览是一次精彩的尝试。



说回关于文物与艺术品修复的话题,全球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在身体力行,为保存和延续人类文明、审美、遗产作出贡献。毕竟,我们能从这些文化遗产中提取多少珍贵的价值,就能为下一代留存多少夺目的思想与精神的荣光。




策展人 :阿什利·维德勒(Ashley Vidler)、

王宗孚(木木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兼艺术总监)

主办方:木木美术馆、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

展览时间:2024.7.27-10.27

展览地点:木木美术馆(成都祠堂街馆)




撰文、编辑:张朴

旅行摄影:Ethan,Lily

除去署名和部分来自网络的图片,

其余展览现场图片由 @木木美术馆 提供


推文内容未经同意,严禁转载,

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 / Follow me
新浪微博:@Blonde小朴时态
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小红书:
张朴好时光
Instagram:@ethan_zhangpucd

我是张朴,写字的我,翻译的我。
挪威奥斯陆大学媒体学硕士,曾供职于伦敦BBC中文部、美国驻华使馆。
全职写作,旅行人生。

《孤独要趁好时光》(我的欧洲私旅行,2012);《香港的前后时光》(内地与港台版,2013);《仿佛,一场告别》(和光影记忆相关的旅行,2014);《而我只想去巴黎》(巴黎城市与文化影踪,2019);译著《流动的盛宴·修复版》(欧内斯特·海明威著,2020)

张朴好时光
这是一个关于美好生活方式的平台。主理人张朴,留学北欧,游历欧美各国,出版文集。这是美好品味的秘密花园,这里有我的旅行,住的酒店,爱的艺术话题,让我们穿得漂漂亮亮去旅行,人生总有大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