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精品咖啡馆:Anthracite
旅行结束,睡了一个长长的午觉。把从首尔精品咖啡馆Anthracite买到的挂耳咖啡冲泡好,回到我最熟悉的书桌前,可以安心敲打文字——这样的工作状态,也是生活的一种状态,从我全职做自媒体开始到现在,已经十年了。
这还不算以前在上班的时候,借着休闲时光,写作出书的时间。和文字打交道的日子真的是长久啊,有点“日久天长”的意思,或者说“文字是最好的陪伴”。
年纪增加,旅行让人疲惫。虽然在旅行前,总抱有期待,对旅程充满各种想象,好像内心还有那种年轻时代的一种探索欲,但体力已经明显跟不上了。不能像二十几岁那时候,一个人“壮游”半个欧洲,或者整日整月都在外面游荡。出门五日,已觉足够,想回家。四十几岁的我,时常高估了自己的旅行实力。
这次和朋友再去韩国旅行,最大的收获就是把当下的状态仔细清理了一次,明白了自己的“不能”和“可能”。看来,旅行对于我还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一直觉得在一个不同的语境(context)下,我才可以把自己从固有的思维模式里抽离出来,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状态。有时候可以帮我看得更通透一些,做出一些新的决定。
就像是去韩国旅行,疫情前从来没有去过,去年才开始去韩国旅行。客观的原因:不想长途飞行,日本和韩国,从飞行的距离上是比较合适的,在我的体力承受范围内。再者:从饮食口味到文化习惯,都相似,有一些不同,但也容易转换,除了有语言障碍。但各种手机APP,包括翻译软件等,已经让语言障碍降低了很多。今年我还想学习一些初级的韩语,以及把大学时代学过的日语捡起来。
去韩国旅行,看韩剧,学韩语,理解认识韩男,从另外一个文化维度去看待世界和旅行目的地。现在我更喜欢粗颗粒的东西,温暖一点的东西;喜欢简单明了的东西。二十几岁在欧洲,我喜欢很庞大的东西,就像是吃西餐,喜欢拥抱彻底的不同,那是年轻时代的“叛逆”心理作祟。那也是每个人在成长阶段都会由内而外做出的一种“选择”。
人到中年,尤其是近几年和情绪问题、焦虑症作斗争,由内而外改变自己,喜欢这些柔和的东西。最后我明白了:人始终需要回归自己。刚刚满40的时候,我觉得有点不甘心,但现在更愿意承认:Life is a circle,真是神奇。
今年初夏去巴黎旅行,本以为我可以借此再续“五年法国签证”的前缘。结果今年旅行前,去办理法国申根签证,最后出签,只给我了三个月的法签。疫情前,我的法国签证都是五年期限的,旧护照上几乎全是欧陆申根出入境纪录。法国领事馆的朋友告诉我,今年夏天法签因为“巴黎奥运”关系,时效都很有限。似乎是一种内心投射:“心想事成”了——我确实现在不想飞去欧洲了,太远了,飞太久,时差难受——所以三个月法签,只够去一次,一次也就够了。何况这是一次差旅,并非纯粹旅行。说这样的话,不是不爱巴黎了,巴黎始终是在我心头的。
而美国,我是坚决不会去的了,虽然我旧护照上的美国旅游签证还有效(但也是never say never)。这就是改变,随着年纪的改变,心智体能的改变,对于旅行目的地的期许和选择也变了。就像我在社交APP上写得很清楚:以前偶尔“吃西餐”,现在是only into Asians!
那天,我和朋友坐在首尔的出租车上,横跨汉江。车行驶过首尔的桥,江面开阔,远处有丛林般的城市景观。我终于做好了一个释怀的决定。非常好,过去十年,一直在消耗自己的能量,霎时得到了缓解。我如此热爱文字,经常在这个平台上交付出自己的灵魂和情感,那也是我对于文字和文学有一些执念。时移世易,单纯写作,在当下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式的行为,有点“壮士断腕”的意思;以及,我始终没有发展出一个团队创作模式,我还是那个二十几岁开始就在博客上不停写作的“张小朴”。
我累了,我不愿意再交付了。
市场的改变,阅读习惯的不断更迭,让单纯写作必定成为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行为,一种必然饿死自己的行为。连续几年,市场都很差。但我不允许自己胡乱抱怨,起码我写过、我分享过、我拥抱过、我开怀过——在博客、在微博、在这个微信公众号的时代。
不喜欢一些现象,但也能欣然接受,因为人不能死磕。还有就是这几年的各种训练,始终是让自己活得更包容、开阔与学会“原谅”和“接纳”,而不是“对抗”。“钝感力”也是我这两年在修行的品格,包括“正念”练习,觉知练习,重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以及更新自我。所以也就不去比较了;不比较,人就非常平和,我觉得非常好。
不喜欢当下的一些现象,比如像我们这样的古早“媒体人”在参加媒体活动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和“媒体”相关的很多东西了。我记得,我当记者和编辑的年代,去参加活动,去做采访报道,在现场,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与人交道,进而提升和修正自己的。但现在,这样的克己时刻是鲜有了。在活动现场,几乎每个人都在拍照,而且要拍同样的照片,摆出同样的pose,说同样的话,最后写出同样的“千篇一律”的东西(我觉得那只是“东西”,连起码的“文字”都算不上,因为这些东西显然缺乏逻辑思维,更不要说具有个人情感投射和思想内核了。)举一个例子:就比如为了讨好“某书”的标准,都要拍相似的美照、装逼、制造fancy、刷存在感,什么city不city,next level……这个时代被极力推崇的价值观之一尽然是“show off“(敢秀,作秀)以及过分的“showy”,是很可悲的。越来越没有精工细作、深耕和匠人精神了。
与此同时,主办方越来越被这样看似”美丽“但却很空洞的东西裹挟,它们也不得不选择这样的”美貌“,去传递自己的品牌调性,去硬讲述自己的品牌故事。传统”媒体人“的专业、克己与职业操守,在这些”美丽“前,似乎变得一文不值。对于这样的媒体活动邀请,我现在只能婉拒参加。因为我真的不是一个美丽又帅气的博主,我做不了美丽的”工具人“,我更看重灵魂和心灵的交流,智慧和思想的砥砺。
这是一个平庸的时代,每个人都想拥有流量。拥有流量的快捷途径就是复制。所以在上海,在深圳,在成都,在某某城市,都可以看到一个穿着相似衣服,画着相似妆容甚至发型,说着相似话语,拍摄同样画面和角度的”家居博主“男孩的身影,他们确实很帅气,很多可盐可甜,颇有文艺风度。但是张三李四,面貌模糊,因为他们都遵从同样一个”流量密码“的话术——这只是一个例子,没有攻击谁的意思。
我真的不是一个长得美又长得帅,可以穿奇装异服,和每个人谈笑风生,又“八面玲珑”的人。我也不会摆pose,我是一个i人,我面对镜头始终充满了紧张感——其实,社交媒体的工作就是制造着无止尽的焦虑,包括文字和内容的焦虑。现在更增添了“容貌”的焦虑,一种“攀比”的焦虑。
我从釜山著名的胶囊小火车望出去的海岸线
我在釜山真的很放松,在海边安静坐了下来,只听得到海水拍打岸边的声音。这样的感觉真的太好了,而且从成都到釜山的距离并不遥远,但却可以把我从一个能量场特别焦虑的环境中解放出来。我知道,韩国这样的社会也很内卷。韩国人卷身材、卷容貌、卷学历、卷社会地位,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地步,但是因为我不是生长于这个社会,此刻的我只和釜山的大自然发生一种连接,大自然就能让我做出有“正能量”的生活抉择。所以,我还是需要旅行。
把做了十年的东西切断,尝试新的东西,未尝不可。之前也是辞掉正式又体面的工作,成为全职作者。人生在不同阶段就应该做不同的事情,是一个不同的自己。既然我不是一个美丽又帅气的人,既然我们“媒体人”已经不太属于这个市场和时代,就应该放手、转身,找寻新的能量场,去获得更多的人生快慰。
釜山,2024年7月
在釜山的海边,这样一想,心里觉得明亮、踏实又快乐!
釜山,尾浦,2024年7月
2024年,夏,釜山,韩国
撰文、摄影:张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