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暑啦——林杰医师处暑手记
文摘
健康
2024-09-04 15:37
浙江
昨晚刚从上海回北京,一觉醒来,又是个阳光灿烂的早上,离处暑节气已经过去两周了。这几天,我辗转于多个城市,时而南方,时而北方,各个城市的地气相去甚远,每个人的生理心理体验也完全不同。处暑是节气的转换,一个节气的跨度是十五天。由热转凉有个过程,可以多观察几天,真实体会一下气温、气压、湿度的更替。处暑即为“出暑”,在老家,我们平时使用福州话交流。处暑在福州话中和“去暑”的发音相近。这和很多人理解的“出暑”的含义相似。处暑节气的到来,和我们期待从酷暑中松绑的节奏太合拍啦。这个节气的寓意,是期望每一个人都能从身心的缠缚中获得解脱与自在。
今年的出伏日期是8月24日,在处暑交节的后两天,这算是应景吧。出伏的到来,它意味着人们可以逐渐摆脱炎热的束缚,开始享受更为宜人的天气。炎热夏季开始渐行渐远。出伏不仅是一个气象学上的时间节点,更蕴含着传统的文化的某种象征和承载着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国民间有个谚语“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昨天下了一场大雨,天气凉爽了很多,真的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啊。出伏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早晚温差增大,空气变得干爽。在这段时间,一天中的气温跨度最大可能超过10度,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是趋势。俗话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就是这个季节的形象描述。我们的心血管对温差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忽冷忽热是对心血管的一种考验。这个时候,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注意适度锻练,晚上早点休息,在体位改变时,多一些过渡性动作,以适应气候变化。民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不像大暑时浓云成块。处暑后燥气当令,称为“秋燥”,燥邪极易伤肺,而肺主皮毛,所以易出现干咳,皮肤和口鼻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饮食养生保健的方法对“秋燥”有很好的预防效果,饮食上要尽可能少吃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防加重秋燥的症状。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性味偏寒凉,含水分多的蔬菜。如冬瓜、青瓜、西红柿、芽菜、南瓜、白萝卜、百合等。水果可以多吃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百合等。俗话说:入秋一锅汤,胜过开药方。多煲汤、多喝粥,能够有效缓解秋燥。比如海带筒骨汤、莲藕花生排骨汤、银耳秋梨汤等,都是家常方便做的,既能滋阴润燥,又能贴补秋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