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科新青年 | 黄瑞:面向生活世界,走进法律实践田野

学术   2024-11-03 11:03   北京  




黄瑞

面向生活世界

走进法律实践田野


编者按


近十年来,在法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涌现了出一批又一批青年学人。五年前,我们曾经制作过专题推送,介绍“新学人”们(见文末链接)。而今,更多法社科“后浪”进入到学术研究领域。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法社会学(法社科)研究领域有四代学人。第一代学人主要贡献在于将法社会学放在学科专业设置中,解决了建制问题。第二代学人主要贡献在于不断拓展研究边界,将法社会学理论拓展到法律的经验、文化(人文)、定量研究。第三代学人主要贡献在于形成了“无形学院”,强化了学科认同和研究自觉,形成研究传统,开始构建知识体系。当下,则是第四代学人的兴起。


为此,公众号特别推出法社科新青年人物专访系列。他们的优势在于,在研究中或开拓了新的研究议题,或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甚至更具有反身性思考意识。但新一代学人在学术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也希望大家能以包容的心态共同支持他们成长。


本期推介人物为法社科新青年之一的黄瑞。

个人介绍



黄瑞,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在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在云南大学法学院取得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云南大学社会学博士后。


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人类学、法律社会学、司法制度。在《法学家》《西北民族研究》《思想战线》《人大法律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


自  述

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和探讨法律在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是我从读研究生以来在老师教导和鼓励下不断坚持和耕耘的学术路径。这条路径不仅需要透过社会来认识法律、借由法律来理解社会,也需要在宏观制度结构、中观组织运作和微观个体行动中不断转换视角对实践展开分析和探讨。这样一条独特的路径,也为我打开了法社科的大门。法社科这所“无形学院”,有智识上的碰撞,更有良师与益友,为学人的成长发展提供着不断的动力与支持,我亦在此受益良多。


法学始终是面向生活的,而理论也生发于我们对生活、生命和世界的思考。走进法律实践的田野,“做”田野,是探索法学、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对法院长期的田野和接续的调查中,我关注作为整体的法院系统和作为法院组织重要构成的微观个体,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相关制度和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努力在前人的基础和法社科的知识火花中探索一条有趣、有益的学术之路。


代表作

立信持疑:法官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生产逻辑

载《法学家》2023年第2期

原文较长,此处仅附摘要、关键词以及目次



摘要:司法信任是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微观和具体化的过程,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信任累积的结果。对司法信任生产逻辑的研究,通过聚焦于主体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可以提供对司法公信力形成的过程性认知。基于以上逻辑预设,在对Y市基层人民法院的田野调查中发现,面对当事人,法官一方面需要努力建立当事人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则需要时刻保持对当事人的不信任,并充分利用这种不信任来开展工作。“立信持疑”是法官生产司法信任的独特逻辑。法院组织合法性的日常实践、法官对风险的把控、程序性权力的行使是这一逻辑形成的核心因素。上述结论进一步拓展了关于司法场域中信任问题的讨论,亦即研究法官等司法主体之信任行动的意义不容忽视,个体行动的“双面性”和“不信任”行动有着丰富的背景与意涵。


关键词:立信持疑;司法信任;司法公信力;法官视角;不信任


目  次


一、司法场域中的信任问题
二、法官如何以及为何积极建立当事人对其的信任
三、法官如何以及为何不信任当事人
结语:“立信持疑”对司法场域中信任问题研究的拓展



 推荐阅读 


‍‍‍‍‍‍‍‍‍‍‍‍法社科新青年 | 陈越瓯:做“循规但不蹈矩”的研究‍‍‍‍
法社科新青年 | 杨子潇:做修补匠、爆破手与发明家
法社科新青年 | 邱遥堃:在法社会学与数字法学的碰撞中续写“碰撞”
法社科新青年 | 肖炜霖:若不求新,何以学术
法社科新青年 | 王子予:研习乐“群”,研究乐“趣”
法社科新青年 | 黄骏庚:行游在法律、历史与社会之间
新学人系列丨刘磊
新学人系列丨韩宝
新学人系列丨印子
新学人系列 | 冯煜清
新学人系列 | 于龙刚
新学人系列 | 杨帆
新学人系列 | 朱政
新学人系列丨孙少石
新学人系列丨张剑源
新学人系列丨刘杨


法律和社会科学
本公号由中国人民大学法社科研究中心(Law and Social Science Center)负责,主要依托《法律和社会科学》(CSSCI、AMI核心集刊),发布法社会科学(法社科)相关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