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科新青年 | 冯晶:颠覆、反思,研究真问题

学术   2024-11-08 11:08   北京  




冯晶

颠覆、反思,研究真问题


编者按


近十年来,在法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中,涌现了出一批又一批青年学人。五年前,我们曾经制作过专题推送,介绍80后的“新学人”们(见文末链接)。而今,更多法社科“后浪”进入到学术研究领域。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法社会学(法社科)研究领域有四代学人。第一代学人主要贡献在于将法社会学放在学科专业设置中,解决了建制问题。第二代学人主要贡献在于不断拓展研究边界,将法社会学理论拓展到法律的经验、文化(人文)、定量研究。第三代学人主要贡献在于形成了“无形学院”,强化了学科认同和研究自觉,塑造学术传统和知识体系。当下,则是第四代学人的兴起。


为此,公众号特别推出法社科“新青年”人物专访系列。他们的优势在于,在研究中或开拓了新的研究议题,或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甚至更具有反身性思考意识。但新一代学人在学术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们也希望大家能以包容的心态共同支持他们成长。

本期推介人物为法社科新青年之一的冯晶。

个人介绍


冯晶,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博士、博士后,研究领域为法律社会学。


相比于研究“冰冷”的制度,她更热衷于研究制度中的“人”。在她看来,“人”与“制度”是相互作用的,前者会深刻地影响后者的运行轨迹。围绕这一主题,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议题涉及:感知正义、法律意识、司法公信力、法的传播、法官意识模型等。论文先后发表在《Law & Society Review》《Asi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以及《法学研究》等期刊。其论文曾获得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孙国华法学理论优秀青年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自  述


我本科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那时学校尚处于鼎盛时期,自由主义的气息甚为浓烈。大学老师是“懒散”的,学生也是“懒散”的。没有谋生压力的师生们每天热衷于讨论各种“无用”之学,不同的思潮之间常常激烈争论、碰撞。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去接触不同的学派,最终有机会找寻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命题。事实上,这也正是贺欣教授所说的研究的乐趣,因为只有真正的热爱才会令你愿意不眠不休

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法律中的“人”,这对于国内学界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方向与领域,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之处。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法律其实是一个鲜活的、正在运行中的系统——当法律被制定好,进入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其对社会生活的建构不单单基于自上而下单方面的规范和制约,也会受到当地社会中被约束群体自下而上的作用和影响。而这种作用与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的现实运行方式和具体实施效果。这种“自下而上”的影响十分复杂,涉及诸多议题,非常有趣。也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来“探险寻宝”。


代表作

Unfamiliarity and Procedural Justice:

Litigants ’Attitudes Toward Civil Justice in Southern China

载《Law & Society Review》2022年第1期

中文译文:《陌生感与程序正义:当事人对法院民事审判的态度》,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原文较长,此处仅附摘要、关键词以及目次



摘要:尽管程序正义一直被视为塑造当事人对法院态度的显著性和决定性因素,但在中国这一有着独特法律文化且经历频繁司法改革的国度,几乎没有开展过相关议题的实证研究。本文基于对中国南部某基层法院当事人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运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混合方法,研究了他们对民事审判的态度。研究发现,当事人对民事审判的态度由判决结果主导——获得有利判决结果的当事人较为满意,获得不利判决结果的当事人较易滋生不满。研究表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对司法的运作方式感到陌生,这一因素使得他们常常感知不 到程序正义,主要通过实体正义评价司法。大部分当事人既无法区分诉讼程序与判决结果,也缺乏对诉讼程序的掌控感。他们对于诉讼程序的不满主要是因为判决结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本文的发现虽未否定程序正义对于提升司法满意度的重要价值,但指出了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的当事人对于公平正义的感知是由特别的情境形成与塑造的。


关键词:程序正义;司法的陌生感;法律意识;司法公信力


目  次


一、引言

二、程序正义与诉讼经历

三、改革中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

四、数据与方法

(一)深度访谈

(二)问卷调查

五、程序正义的微弱作用

六、解释:陌生的司法

(一)误解法官的角色

(二)不懂法律规定

(三)司法的陌生感使程序正义式微

七、结论



 推荐阅读 


   法社科新青年 | 肖梦黎:平台研究是田野,更是旷野
‍‍‍‍‍‍‍‍‍‍‍‍‍‍
   法社科新青年 | 张瑞:探寻深嵌在社会中的司法
   法社科新青年 | 黄瑞:面向生活世界,走进法律实践田野
   法社科新青年 | 陈越瓯:做“循规但不蹈矩”的研究
法社科新青年 | 杨子潇:做修补匠、爆破手与发明家
法社科新青年 | 邱遥堃:在法社会学与数字法学的碰撞中续写“碰撞”
法社科新青年 | 肖炜霖:若不求新,何以学术
法社科新青年 | 王子予:研习乐“群”,研究乐“趣”
法社科新青年 | 黄骏庚:行游在法律、历史与社会之间
新学人系列丨刘磊
新学人系列丨韩宝
新学人系列丨印子
新学人系列 | 冯煜清
新学人系列 | 于龙刚
新学人系列 | 杨帆
新学人系列 | 朱政
新学人系列丨孙少石
新学人系列丨张剑源
新学人系列丨刘杨

法律和社会科学
本公号由中国人民大学法社科研究中心(Law and Social Science Center)负责,主要依托《法律和社会科学》(CSSCI、AMI核心集刊),发布法社会科学(法社科)相关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