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新作分享沙龙第二十六期在明德法学楼60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沙龙邀请了侯猛教授分享新作《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尤陈俊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出版社杨玉洁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陆海娜教授、李训虎教授、彭雅丽助理教授和诸多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尤陈俊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次沙龙的主题、流程及侯猛教授的学术背景。侯猛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和《法律和社会科学》主编。尤陈俊教授表示,对于他的新作《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而言,不仅书中的许多内容常读常新,而且内容本身同样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
接着,侯猛教授发表了主旨演讲。他首先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缘由、基本内容及写作目标。《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是侯猛教授主持的“学做法社科”系列之第一本。这本书是他对社科法学由盲目,到自觉,再到反思过程的体系化成果,一为传承,二为对话。同时,这本书也是为了打破学界对社科法学的刻板印象和满足教学的需要。侯猛教授将社科法学的知识分为法律的社会科学、法律中的社会科学与法学的知识社会学,对应外部视角、内部视角与自反视角,从而共同构成了法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从法社会学迭代到法社会科学,能够共同参与塑造中国法学的新的知识体系。最后,侯猛教授对由他主编的另一本新书《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进行了介绍。该书是“学做法社科”系列的第二本,分为研究进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艺三部分,本书通过11讲来指导学生如何做法社会科学研究,在注重传授如何“做法社科研究”的同时,还强调法社科研究的前沿性和体系性,为法社科的进阶研究提供指引。侯猛教授发言结束后,杨玉洁编辑分享了本书从策划、编辑到出版的幕后故事,并介绍了书籍在编排和装帧设计上的独特匠心。她指出,《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的封面颜色,侯猛教授特意选的是“人大红”。本书的体系构建,包括从序言到附录,也都体现了面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承的意蕴。她高度认可侯猛教授勤勤恳恳的治学态度,感谢他对法社会科学建设和迭代工作的突出贡献,并期待未来与更多的法社科学者合作。接下来,几位与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了精彩点评。陆海娜教授认为,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对话十分必要。侯猛教授的新作内容对法社会科学进行了出色的类型化区分,强调了整体论,既具学术深度,又兼具可读性,是一本难得的佳作。同时,她也对现在法社科研究的存在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她希望未来能够加强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的合作,以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和知识创新。李训虎教授指出,侯猛教授不仅接续了国内法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包括接续人大已有的法与社会研究传统,而且还强调了引介国外前沿研究,从而塑造了法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侯猛教授的著作为学生提供了研究视角与方法,颇有贡献,强调要关注行动中的法律,并期待有机会就相关问题与他进行后续交流。彭雅丽助理教授结合自身的背景和经历,分享了阅读侯猛教授新作后的感想。她指出,关注前后两代知识结构的代际更替十分重要,知识更新慢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同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需要更加紧密的结合,能够让整体的研究获得更具有解释力的结论。与会老师发言后,侯老师对各位老师进行了细致的回应。他指出了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知识的重要性,并对关注学术前沿、重视田野调查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之后,进入了师生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国际法的社会科学研究、法律的定量研究、研究问题的发现与写作、前沿文献的阅读等问题进行提问,侯猛教授逐一回应并进行详细讲解,现场氛围热烈浓厚。然后,尤陈俊教授对分享会进行了总结:侯猛教授主要分享了如何去做法社会科学研究,这是出于教学与传承的需要。该书对法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种为了建立可复制性的代际传承方式的努力。活动最后,尤陈俊教授为侯猛教授颁发了新作分享沙龙纪念牌,表达了对侯猛教授及其新作的高度赞扬与感谢。本期沙龙持续两个多小时,结束时,侯猛教授向参会的老师和同学赠书、签名并合影留念,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已上市
《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指南》已上市
《法社会科学田野调查指南》敬请期待
《法社会科学十六讲》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