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最可能的路径

文摘   财经   2024-09-28 18:18   北京  

2021年以来漫长的“通缩+业绩出清+熊市”的组合最终会如何收场?无非是三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需求明显好起来了,经济彻底走强,从通缩走向强力再通胀,投资时钟彻底摆脱衰退期和复苏期,转向经济和通胀同步上行的过热期。股市基本面强力改善,进而引发市场预期改善,估值和业绩双击,走出一波真正的牛市,而债市则受到经济和通胀上行以及货币收紧的冲击,彻底转向熊市。

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2021年。

2019年虽然市场表现还不错,但更多的是估值修复,经济和市场的基本面依然偏弱。全年有8个月PMI都低于50,有效需求不足,PPI在7月之后转向负增长的通缩状态,基本面并没有跟上估值修复的步伐。所以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前,市场其实已经显示出颓势,疫情爆发后更是深度探底。

但这并没有持续太久,2020年二季度开始经济就强力复苏,基本面彻底摆脱通缩,带动股市走出一波大牛市,沪深300从低点大涨近70%,而债市则转向熊市,10年期国债利率从2.5%上行到3.3%以上。

当时需求的彻底走强有三个原因:

一是罕见的疫情冲击倒逼国内政策宽松全面升级,快速的降准降息,时隔多年发行特别国债,都对经济形成了强力支撑;

二是海外主要经济体推出了比我们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尤其是美国大规模“印钱”、“发钱”,再加上海外供应链受阻,导致国内出口需求彻底爆发;

三是国内房地产正处于上行大周期的最后一波,预期尚未扭转。虽然当时人口等中长期因素已经明显释放出危险信号,但大部分人还没意识到,所以房地产在政策刺激下迎来了最疯狂的冲顶阶段,销售和投资都在2021年创下历史峰值。

总结一下第一种情况,在内外需强力改善的共振刺激之下,经济快速摆脱通缩,“通缩熊市”也随之终结。

第二种结局:需求持续低迷,经济陷入深度通缩或低通胀状态,股市基本面迟迟没有改善,市场逐渐麻木,进而倒逼政策进一步加大宽松,最终流动性大扩张,市场“大水漫灌”。股市虽然没有基本面的强力支撑,但由于流动性太多,再加上股市估值和业绩都足够低,也可能走出一波估值驱动的“水牛市”。而债市此时也很难走熊,甚至受益于流动性宽松走出“股债双牛”。

典型的例子就是2014-2015年。

当时的那轮大通缩是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是从2010年就开始逐步回落,而到2012年正式进入通缩状态,PPI从2012年初就转向负增长。到2014年的时候,PPI已经连续负增长了近三年时间。期间虽然经历了2013年的阶段性需求复苏,但由于当时的传统产业产能出清被各地过度干预,进展极其缓慢,所以需求复苏完全没有改变通缩的趋势,到2014年底甚至出现加速下行趋势。

种史无前例的深度通缩倒逼出了史诗级的宽松。从2014年11月开始,央行放弃此前反复强调的定向宽松思路,转向全面宽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11次降息、降准,1年期贷款利率从6%大幅降到4.35%,存准率从20%降到17%。

但遗憾的是,如此大规模的宽松一开始并没有止住通缩的趋势,因为政策宽松只能解决需求端的问题,没有解决供给端的严重过剩。所以在2014-2015年,不管是宏观的经济增长基本面,还是微观的企业盈利基本面,都没有出现实质性改善,甚至有明显下降,2013年A股非金融石化板块盈利增长16%,2014年降至9%,2015年降至1.5%。

不过市场却和基本面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走势。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A股市场走出了近年来最强的一波牛市,沪深300从2000点左右飙升到5300点以上,上证指数也从2000点附近飙升到5100点以上。

显然,这是一波主要由流动性刺激、估值驱动、没有强力盈利支持的“水牛市”。做个对比,2020-21年那波“盈利牛”时期的盈利增速高达50%。这种水牛市之下,债市也没有按惯例走熊,反而又走出了一波大牛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6%一路下行到3%以下。

总结一下第二种情况,需求持续低迷,经济逐步陷入深度通缩,倒逼货币极致宽松,最终带来了流动性主导的“股债双牛”。

第三种结局:从宏观来看,需求端改善不多,生产端产能出清缓慢,产能依然过剩,倒逼政策从供给侧以行政手段强制出清,恢复微观的供求平衡,推动通胀周期和微观景气周期重启,经济宏观上没多强,但微观很强。股市基本面改善,走出非常健康的微观业绩驱动的“盈利牛”。则债市则会受到经济通胀上行以及货币收紧的冲击,逐步转向熊市。

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2017年。

前面讲的货币极致宽松虽然带来了股债双牛,但对经济并没有那么显著的作用,通缩仍在继续甚至进一步加重。2015年之后,PPI在低基数的基础上再次下行,最低的时候一度负增长6%左右,经济达到深度通缩。

所以,到2015年底,在通缩的倒逼之下,政策也开始改变刺激需求的思路,启动了史诗级的“供给侧改革”,核心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去产能。大量国企主导的传统产业开始行政关停、加速出清,比如三年时间内全国煤矿数量从1.08万处降至7000处,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对症下药之后,产能过剩明显改善,通胀从2016年开始逐步反转,2016年9月PPI正式转正,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史上最长通缩周期,通胀开始加速上行。

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基本面和股票市场的走强。从经济来看,在2014-15年需求端大宽松以及后续供给端改革的双重刺激下,经济逐步走向健康复苏的正轨,实际GDP增速一度重回7%,名义GDP一度重回两位数增长。

从市场来看,股票市场在经历水牛和股灾、熔断的洗礼之后,也在2016年到2018年初迎来了一轮非常健康的“盈利牛”。这轮牛市的特点和前一轮水牛市以及后来的宏观盈利牛都明显不同。一方面,虽然指数涨幅并没有很大,但呈现稳步持续上涨的慢牛态势,而且以优质的核心资产为主,结构分化特征明显。另一方面,虽然宏观经济并没有很强,但微观的盈利改善明显(受益于消费升级等结构性原因),业绩增长十分强劲,2017年A股整体盈利增速达到20%以上,非金融石化板块盈利增速达到35%。与此同时,债市结束漫长通缩的牛市转向熊市,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6%飙升到4%左右。

总结一下第三种情况,宏观需求有改善但没那么强,叠加供给侧加速出清,微观结构明显改善,通缩周期反转,带动股市业绩反转,走出非常健康的结构性的“盈利牛”,而债市则在经济和通胀的冲击下转向熊市。

梳理完这三种情况,问题来了,当下这轮通缩最终会如何收场呢?我们认为应该介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之间。

首先,宏观经济没那么强。从长周期来看,目前的经济基础和2016年、2021年相比都不一样,传统周期性产业没有那么大的弹性,所以很难出现类似第一种情况的宏观经济强力复苏,更可能是宏观经济边际改善,但力度不强。

其次,微观比以前更有质量,盈利更有弹性。从微观结构来看,目前虽然没有2016-17年的强力行政去产能,但目前的企业质量其实比那时候更健康,大量的科技企业加入指数,他们在完成阶段性的内卷去产能之后,盈利的弹性可能比2016-17年的周期性行业还要大。

第三,流动性扩张的力度会很大,但比以前更规范。目前的货币政策已经逐步走向超宽松状态,甚至超过了2014-15年那轮宽松,而且目前M2已经300万亿,后地产时代私人部门又有大量资金需要重配,从这个角度看支持资金驱动的水牛逻辑。但和2014-15年不同的是,目前的流动性进入市场的渠道更规范,杠杆更低,所以可能很难像当时那么疯狂。

所以综合来看,最可能出现的场景是,宏观经济很难有历史上那种强力复苏,宏观需求驱动的牛市比较难,但流动性和微观盈利驱动的结构性牛市依然可以期待,因为有两个逻辑依然成立:一是“水牛市”逻辑,流动性必然会逐步走向极致宽松,而且从房地产到金融资产的资产搬家势不可挡;二是“微观盈利牛”逻辑,即便宏观经济不强也会有很多盈利弹性极大的行业,尤其是科技创新驱动的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现在市场已经处于通缩的后期,流动性和微观盈利的逻辑都在积聚能量,虽然爆发的具体时间不确定,但未来1-2年应该可以看到。
本文节选自渐近投研8月会员内参
最新观点请关注10月9日会员策略会



END


策略会直播间链接,欢迎会员朋友提前留言提问


渐近投研
顺势而为,循序渐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