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后咳嗽不止?雾化前要知道这些

健康   2024-11-29 20:05   上海  

最近呼吸道感染高发,不少孩子在感染呼吸道疾病之后会出现持续的咳嗽,甚至感染控制后仍然咳嗽不止。



孩子咳得好厉害,要不要做个雾化?

听说雾化有害?比输液更伤身?


为解答家长们的疑惑,我们邀请了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赵丹医生来跟大家聊聊“儿童咳嗽与雾化治疗”,帮助大家了解雾化治疗。


Q1

雾化治疗有哪些特点?


雾化吸入是众多给药方法中的一种:即用雾化装置使药物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让药物随呼吸气流进入体内。


相较于其他的给药方式,雾化治疗优点多多。


雾化吸入疗法在体内的过程(来源文献[1])



定位直接

吸入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相对较好。



安全系数高

相比口服药物、静脉输液,雾化治疗全身吸收更少,给药剂量不需要很高,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操作便捷

市面上有很多正规厂家生产的雾化机/呼吸面罩,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可以在家庭环境下进行雾化治疗,且药物剂量可调节,操作更灵活。



使用范围广

雾化治疗对于儿童的协同性没有过多要求,相对来说是不需要刻意呼吸配合的吸入疗法,尤其适用于婴幼儿、配合性差的小朋友。


Q2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进行雾化治疗?


雾化治疗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包括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感染后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


还适用于儿童慢性、化脓性肺疾病,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囊性纤维化等。


近年来,雾化治疗也逐渐应用于耳鼻喉科的临床治疗中,包括急性鼻窦炎、急性喉炎等。


那么,孩子咳嗽、有痰,就要做雾化吗?



儿科医生提醒:目前对感冒引起的咳嗽、痰多,不建议通过雾化治疗止咳化痰。


雾化药物虽然有诸多优点,副作用小,但这也仅仅限于短期应用。


研究统计表明,如果患哮喘的小朋友长期连续使用布地奈德(一种激素药物),可能会影响身高增长(停药后可恢复生长),有的甚至还会影响一部分发育。


Q3

常用的雾化药物有哪些?


1)β受体激动剂


包括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适用于哮喘急性发作、喘息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等。


2)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类


比较常见的有布地奈德,适用于哮喘、喉炎等。


3)祛痰类药物


如乙酰半胱氨酸,伴有强烈的臭鸡蛋气味,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除非产生大量粘痰,且以上治疗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再考虑使用。使用时也要注意,如果孩子使用后症状并没有改善,一定要及时停用。



还需提醒的是:有的家长谈“激素”色变,其实已经陷入了误区。

激素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尤其对于哮喘的孩子,可以改善肺功能,减轻气道阻塞,控制气道炎症,降低哮喘的急性发病次数和病死率。如果一味地拒绝使用激素,反而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不管使用哪一种药物,雾化之后,多注意给孩子洗洗脸、漱漱口,能够减少药物在口腔、皮肤表面的停留。尤其激素药雾化之后,能够减少口疮的发生。


Q4

做雾化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雾化过程中

  • 最好在安静状态下吸入,嘴巴张开,保持呼吸的动作,不能完全地闭嘴。

  • 防止药物进入眼睛,以免增加眼压。


雾化结束后

  • 用清水给孩子清洗口腔及面部,减少药物在口腔、皮肤表面的停留,减少口疮的发生。


Q5

有必要买雾化机,在家做雾化吗?


如果出现相应的呼吸道疾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做出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包括是否应用雾化治疗,以及使用的药物剂量、频次和安全的使用方法。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孩子,可以购买正规的雾化机,在医生指导下在家做雾化,不需要每天往返于医院,也减少了交叉感染。


但在家做雾化时,家长需要注意:

  • 雾化仪器是否卫生安全?

  • 药物的存放是否恰当?

  • 雾化后出现不适如何处理?

  • 如何避免药物滥用引起的副作用?


因此,在家中进行雾化治疗有它独有的便利性,同时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家长们切记不可以自己给孩子下诊断、擅自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循证地用药。


Q6

用生理盐水代替激素药物做雾化,可以吗?


生理盐水,即0.9%的氯化钠,很多家长在使用雾化治疗时,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用量,有的可能会用5ml,有的会用10ml甚至更多。


小朋友的咳嗽反应相比于成年人来说更弱,大量的生理盐水进入气道后,如果不能及时排出,肺部堆积大量液体,易滋生细菌,反而会容易加剧症状,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不推荐使用生理盐水代替激素药物做雾化治疗。



「温馨提示」

点击图片可查看医生简历

-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4版)[J].医药导报, 2024, 43(9):1355-1368.DOI:10.3870/j.issn.1004-0781.2024.09.001.
-
图源:Bigstock
-
本文仅为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个人情况请遵医嘱。
著作权归和睦家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和睦家医疗
医者仁心,一路相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