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家里,他就是‘王’一般的存在,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
● “为什么会反复吸引来NPD?被NPD摧毁的人生还能重建吗?”
● “NPD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幸存者潜意识深处的情感缺失,并给了我们进一步认识自我、疗愈自我的机会。”
近期,伴随着综艺节目热播,NPD成为继PUA之后,进入大众视野的精神心理类名词。疑似人际关系中的“NPD”、“被NPD支配”的经历等在网络上被分享与热议。那么,NPD究竟是什么?网友口中的“NPD”是真正的NPD吗?
今天我们邀请到上海和睦家医院浦东院区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周千为大家从专业角度解读NPD。周千医生是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耶鲁大学访问学者,拥有7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是上海医学会精神专科分会青年委员会成员。
Part1.
烟花般的恋爱?
NPD让人很“上头”?
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具备 “互惠、真诚、平等、尊重边界、独立、适度依赖和共同进步”这七个特点。但是,在与NPD们的恋爱中,是都不存在的。与NPD建立关系的伴侣,常常因缺乏来自他人的赞美和认可而对NPD产生依赖感。NPD可能会在初期给予伴侣强烈的满足感,使其误以为找到了合适的人。
一开始,
烟花般的恋爱
在恋爱初期,NPD个体会极力展现自己的魅力,制造浪漫氛围,以吸引伴侣的注意。TA们会表现出对他人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善于赞美他人,以此来获得对方的认可和欣赏。这种行为使得伴侣感受到被重视、被爱的感觉,可能会导致对NPD个体的理想化。在这一阶段,NPD个体会刻意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掩盖其真实性格,节奏异常快,给人一种如烟花般绚烂的幻觉。
随着关系的发展,NPD个体的真实性格逐渐显露出来。TA们的自私、控制欲、缺乏同理心、易怒等特征开始显现,伴侣可能会感到失望和困惑。这一阶段常常伴随着矛盾的产生,因为NPD患者难以接受批评,倾向于将责任推卸给他人,甚至可能对伴侣进行攻击和贬低。这种行为使得伴侣感到无力和困扰。
一段时间后,
“爱”的幻觉与伤害反复循环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冲突后,NPD个体可能会短暂地表现出良好的状态,制造出爱的幻觉。这种循环的爱与伤害让伴侣感到困惑,NPD个体可能会通过情感勒索的方式来维持关系,例如威胁分手或自残。伴侣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感到疲惫和自我怀疑,尽管希望改变NPD个体,但往往难以实现。
当伴侣意识到NPD个体的行为模式并考虑离开时,往往会面临重重困难。NPD个体缺乏同理心,无法理解伴侣的感受和需求,常常将问题归咎于他人。他们可能会通过制造爱的幻觉来操控伴侣,使其难以做出离开的决定。此外,伴侣可能会因为对NPD个体的依赖和对未来的恐惧而犹豫不决,进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和感情。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常常面临较大的外部压力,而健康的亲密关系能够为人们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在这样的关系中,个体能够展现真实的自我,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无需戴上社会面具,因而感到更加自信和轻松,从而有效减轻心理压力,促进合作与理解,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提升整体幸福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入一段关系之前,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对方的行为和性格。通常建议至少观察一至三个月,以避免过早陷入不健康的关系。
Part2.
遇到NPD了 ?
可能不是,自恋≠NPD
自恋的英文“Narcissism”,源自古希腊神话中那位因爱上自己水中倒影的英俊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在中文里有个意境相似的东方美学韵味表达——“顾影自怜”。这种对自己形象的关注和珍视,某种程度上在细腻之人身上尤为显著,但这并不等同于心理障碍。
自恋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正常范畴内的时候是健康的。然而,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 1980年被纳入《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
人格障碍的诊断并非易事,NPD的诊断标准也是非常严格的,一般只有精神科医生有诊断资格。因此在讨论人格障碍时,尤其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我们应当谨慎,不要轻易给他人贴上标签。
NPD并非单一的表现形式,患者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总体而言,NPD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高功能型、自大显性型和脆弱隐性型。
高功能型
这类NPD患者可能在社会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乍一看似乎没有任何障碍。TA们通常具有强烈的竞争心和傲慢态度,以及明显的夸大自我感。由于其较高的功能水平,TA们能够利用自身的特点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显著成就。
有些老板可能具有这种特质,TA们可能会利用自恋特性来取得成功。然而,即便如此,TA们的自我意识仍然较为肤浅,人际关系和信任感普遍缺乏。
自大显性型
这类NPD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傲慢,但其社会功能水平不一定很高。TA们认为自己拥有特权,几乎不感到焦虑。然而,TA们很难建立亲密关系和依赖感,人际关系常常表现为剥削他人,缺乏真正的共情。当感觉被攻击或被威胁时,TA们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
脆弱隐性型
与前两者相反,这类NPD患者的自大是隐藏在内心的,实际上长期感到自卑。为了提升自信,不断寻求外界的认可,并对他人的批评表现出过度的敏感性。
尽管NPD患者可能在外表上显得自信,甚至自大,但也会经历痛苦。TA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不太成功,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可能会将这种失败归咎于对事业的追求,认为人际关系对TA们来说并不重要。然而,实际上,当独自一人时,TA们可能会感到痛苦和孤独,因为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和接纳。
Part3.
NPD是患者,
TA们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NPD的主要特征包括自大、肤浅、过度需要赞美、剥削性的人际关系等。这些特征背后,往往还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因素,如身份认同障碍、依恋和依赖困难,以及长期的空虚感和无聊感,使得TA们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且容易受到生活转变的影响。
自大
自大是NPD的核心特征之一。自恋者通常会夸大自己的重要性,认为自己优于他人,并期望获得特殊的对待。这种优越感可能源于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缺陷感。TA们常常对成功、外貌、才华等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并对他人的关注和赞美有过度的需求。如果感觉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会感到被轻视或愤怒。
肤浅
NPD的人际关系往往较为肤浅,TA们倾向于基于他人的表面特征(如财富、美貌)来建立关系,而非关注他人的内在品质。TA们在认为人际关系有价值时才会重视这些关系,通常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或提升自尊。
缺乏共情
NPD缺乏对他人情感的共情能力。TA们可能过度关注他人的反应是否与自己有关,或完全忽视他人的感受。TA们对他人的情绪需求和体验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感受。
脆弱,非常需要正反馈
尽管外表表现出自信和优越感,NPD患者内心实际上是脆弱和空虚的。TA们的自我认同感不稳定,依赖外界的正面反馈来维持自我价值感。当面临威胁到TA们自大的言论时,TA们可能会感到崩溃,会逃避或否认,甚至反驳别人。
依恋与依赖困难
NPD在依恋和依赖方面存在困难。TA们将人际关系视为工具,以支撑自己的自我状态,因此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可能暴露TA们的不足,因此TA们往往会避免这种关系。
空虚与无聊
NPD常常感到内心空虚和无聊,因为TA们过于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当得不到关注时,TA们可能会感到不安、疲惫或抑郁。这种内心的空虚感,使TA们在深度经营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下降。
虽然某些特征可能在个体中显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一定存在人格障碍。只有当这些特征显著影响到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时,才能考虑进行专业的诊断。认识理解NPD的常见特征,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和应对与NPD的互动,同时也为后续的治疗、干预提供了基础。
在经历了与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患者的不健康亲密关系后,NPD患者的伴侣需要重新接纳自己并重建自我。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方向。
Part4.
走出“孤岛”,
重建自己,包括NPD患者
在与NPD患者的关系中,应牢记:TA对你好的时候可能是伪装,而对你不好的时候则是真实的。经历过的痛苦已经无法改变,要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境地,建议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将精力投入到疗愈和自我成长中。
避免被“孤立”,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
NPD患者常常会试图孤立伴侣,贬低其周围的人,以维护自己的控制权。
在此过程中应意识到,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爱情,亲情和友情同样重要。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能够获得支持和客观的反馈,以便更好地判断伴侣的真实情况。
关注自身需求,建立健康边界
要学会不被NPD患者的情绪所操控。面对对方的批评时应理性分析,想想自身的优点和成就,而不是再次自责。重要的是,要关注自己的需求,定期问自己:“与他在一起,我真的快乐吗?”
与他人交往时,时刻警惕对方是否在侵犯自己的心理空间,及时提出自己的感受,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NPD的产生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复杂过程,涉及遗传、生物、社会和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影响。
NPD,不全是天生的
首先,遗传因素在NPD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具体的遗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此外,生物因素也可能影响NPD的发生,例如一些研究通过磁共振成像发现,NPD患者的某些脑区活动可能存在异常,但这些发现仍需进一步验证。
社会心理因素同样对NPD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产生深远影响。例如,过度保护、过度赞扬或溺爱可能导致孩子形成夸大的自我意识,持续寻求他人的关注与认可。而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忽视或情感虐待,可能会导致其自我保护机制的过度发展,则可能促使他们寻求外部的验证,以弥补内心的缺失。
此外,不健康的依恋模式,如不安全的依恋(焦虑型或回避型),也可能导致孩子对他人的不信任和对自身需求的不稳定感。
近年来,除了NPD(自恋型人格障碍),讨好型人格和回避型依恋等心理学术语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网络热词。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服务逐渐被更多人接受。
实际上,除了医学问题,人们还可以就职业发展、学业、文化冲突、工作环境适应等问题寻求咨询,不必等到出现严重问题时才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感到不适或遇到心理困扰时,不妨试试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服务。
任何理论都难穷尽生活之复杂,但也正是这种多样性和深度赋予了生活无限的魅力。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活,探索中感受世界的精彩与美好。
-
文:Bululu
图源:pexels.com/Bigstock/网络
-
本文仅为科普,不作为诊疗依据,个人情况请遵医嘱。
著作权归和睦家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