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这么做,就是在和你建立链接?

情感   2024-09-26 10:23   河南  

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七年前,我们开始在公众号上分享回避内容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微弱的声音

如何与回避型依恋者相处?

当时最多的反馈,并不是回避怎么样?而是回避是不是存在的声音?以至于过后四五年,还有人和我交流时候说,我专门咨询了心理学博士,他说根据教科书的解释,回避依恋是儿童依恋的一种表现,并不存在于成年人身上。

我们当时最开始的分享,也很有意思,是因为看到了《读懂恋人心》之后,觉得这本书对回避和焦虑的解释,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太不痛快了,所以就尝试做些分享。

五年前,当发现有人一字不改抄袭我们关于焦虑回避相爱相杀的解释,把我们在高铁上用vision画的示意图,打上自己水印,搬运到自己的知乎回答中,不伦不类地强制塞进去,前后文字风格截然不同的时候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我们就知道,将来肯定有高高低低,良莠不齐,旁逸斜出对回避的一知半解的搬运拼凑式内容,会批量产生。

没办法,不同类型的个体,理解和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而任何个体,都会本能相信自己想要的声音。所以,这个过程,必然会发生。

有一个中文互联网内容的搬运路径图,太恶心了,这里就不贴了。对高质量内容,有要求的群体,都会有一个共识:中文互联网内容的质量,太低了。很多就是复制粘贴的拼合怪。原创的高质量内容,永远赶不上搬运工制造的拼合怪内容。这就是现实。

 

回避和你聊过往,聊童年的经历,就是在和你建立链接,而且很微妙,是在和你,在过往的维度上,建立链接。

这种说法,大家有什么样的看法?反正,我们有不一样的看法。不过聊这个之前,我们先要解释一个思维模式的问题。搞不懂思维模式的差异,就不大容易理解这个主题,而且多半无法理解回避和焦虑的问题。

思维模式,有很多种。我们看两种,一种是看似松散,凌乱,单点的抽象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模式;一种是精确,严谨,细节的具体理论框架下的思维模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语感和计算。

语感是有明确知识框架的么?好像是,也好像不是。字,词,句,文,一步步升级,看起来,只要在每个阶段,准确掌握住知识点,就肯定能培养出来优秀的语感。

可是,很遗憾。我们见过,很多每个环节,知识点,掌握很好的人,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语感。他们养成的,更多是一种华丽的学院风表述,看起来浩浩荡荡,实则空洞乏味。可能知识点掌握并不好的,也许能有良好的语感。比如,有一个短视频里面说,好歌词都是病句。一条大河波浪宽,看起来就好像是病句。大河宽,波浪怎么能是宽的呢?

那我们看,语感就是有建立在知识点上的,可是它的培养,是一种看似没有逻辑,抽象,缺乏严谨关联的框架下的产物。它没有明确的规则,规律,更多时候携带的是个体的自我风格的特点。

可是计算不同,任何人来计算一道题目,结果永远是确定的,唯一的。即便是计算过程是不一样,可是支持计算过程的计算规则,也是确定的,唯一的,不变的。

 

聊这两种思维模式,并不是说哪个对,哪个不对。如果是这样,就太低级了。相反,我们提出两种思维模式,是为了帮助我们去看情感主题的时候,综合两种思维模式,放在一起看。

有小伙伴,总会问,对方是回避么?为什么还有焦虑特质?我们的观点也很明确,因为两种特质,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任何人肯定既有回避的特质,也有焦虑的特质。区别就是,在某个阶段,某段亲密关系,某个选择上,个体那种特质呈现得更鲜明,更强烈。

 

为了弄清楚,回避分享过往经历,是不是在和焦虑建立链接,这件事,我们还要补充另一个知识点:

主动无意识,被动有意识。

看到这一点,肯定有人不同意。主动肯定是有意识的,比如个体要表白,要分手,要约会,要静一静。这怎么可能是无意识?

这当然是对的,个体只要头脑清晰,所有主动,肯定是有意识的。主动有意识,这就是精确细节严谨的具体理论框架下,我们看到的事实。

可当我们换一种思维模式,用模糊的抽象理论框架下,再看主动,是有意识的么?比如,焦虑和回避,最初的吸引,双方是明确感到的事情,乍一看是有意识的。可是,如果双方真的合适,为什么后期相处,举步维艰?为什么彼此撕扯,彼此消耗?这个主动的, 有意识的情感关系的背后,是不是无意识的?因为但凡有意识的决策,肯定一边看到彼此的吸引,一边立刻冷静判断出彼此相处成本过大而收益过小。

在比如,回避要静一静,要独处,要封闭自我空间。这是回避,被动自我保护的结果。我们用具体思维框架去看,回避被动是无意识的。因为,回避要排斥,要疏远的理由,要么不说,要么即便勉强给出理由,也是荒谬的,经不起推敲的。焦虑根本不会认可,一眼假,回避就是在说谎,还是蹩脚的谎言。

这个时候,是不是,具体思维框架走到了死胡同,我们没有办法通过它去理解回避被动的行为。那我们换一种,用抽象思维框架去解析,被动是有意识的。回避的被动,并不像他们口头解释的那样荒谬,反而是有明确意识动机的:回避是为了维护自我状态,不被情感关系打破自我状态的稳定,平衡。

 

那我们再回过头,看回避分享过往,分享童年,是不是在过去的维度上,和你建立链接?

这个说法,本身就很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很玄的解释,看起来很光鲜亮丽,很高大上。可是,它无法落地,它既没有踏实可靠的现实证据支持,也没有办法形成现实可操作的行动指导。

我们看它的理由:因为回避过往是未被整合的,是被伤害的。所以,分享过往,是把未整合的自我,被伤害的自我,交付给焦虑,让焦虑帮忙整合自我,帮忙弥补伤害。所以说,回避是在和焦虑建立过往维度的链接。

如果这一切成立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回避自我暴露,自我打开之后,会立刻变冷漠,立刻排斥,立刻抽离?刚刚建立的链接,弃之不要?焦虑修复过,整合的自我,回避不接收回来么?

更重要的一点,重新整合过往的自我,需要弥补曾经被伤害的自我,内心哭泣的小孩,这是回避的诉求,还是意淫脑补出来的,回避的诉求?其实是焦虑内心自我意愿的投射?

 

没错,有一部分回避,是会有创伤经历。可所有人,对创伤,都是渴望被支持,渴望弥补的态度么?还记得我们前两天讲偷偷坐上拉煤火车回家的故事么?把自我定义为悲剧英雄自我角色的回避,会不会不仅认为自己创伤经历,带给自己并不是哭唧唧缺爱,自己是等爱的玫瑰?相反,回避还会认为,自己遭受的痛苦,是一笔笔雕刻出自我内在自我悲剧英雄主义的塑造过程?每一个伤口,到底是未风干的眼泪,还是象征功勋卓越的,英雄脸上的伤疤?

醒醒吧,对回避的意淫和脑补。

 

知道分过往,现在,和将来,是具体思维框架的应用。知道在过往维度上建立链接,是抽象思维框架的应用。这还不错,思维方式的工具,是有的。可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脱离现实两万五。再华丽的操作技巧,再华丽的辞藻堆砌,如果脱离了现实,就像是董宇辉采访李娟。

回避分享过往,分享童年经历,是主动,主动无意识。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这是无意识的行为。比起这种主动无意识,我们不妨认真关注思考下,回避被动有意识的时候。

当然,有人勤奋好学,一定要搞懂回避分享过往,分享童年,到底是为什么?

可能是聊天氛围还不错,回避愿意多聊聊。相比较聊现在,聊未来,聊过去,是最安全的,最不容易产生分歧的话题。

可能是回避在给焦虑打预防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可能是回避为了要泡你,有一个简单的恋爱技巧:聊过往,聊童年,是很容易让两个刚认识的人,产生暧昧的话题。所以,如果你不认可对方,却发现对方把话题往过往引的时候,你应该礼貌告辞了。

就这些。不过,什么叫过往维度上建立链接?我想到韩寒提到过,看足球解说的时候,解说员说:真可惜,刚才那个球,要不是踢歪,就进了。




 必要说明:

1.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音频课列表。音频课需要一定理解能力,且不含答疑,介意勿买

2.个人微信:s4526s  

3.精力有限,只添加确实有咨询或买课需要的小伙伴,申请时请备注“需要咨询或买课,不闲聊”

4.微信好友只保留已经下单的客户,定期清理非客户,不闲聊,不陪伴,不需要交朋友,这是工作微信

5.阅读公众号,觉得不错,点赞在看分享就可以,我谢谢你。不要在公众号对话框发留言,不要发回复,造成骚扰直接拉黑。不必专门加我微信,就为说一句写得好,有心就好。


穆视角
一个与回避型依恋伴侣相处的行动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