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回避太好,会怎样?

情感   2024-09-25 10:13   河南  

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今天看下这个主题,对回避太好会怎样?


开始之前,先聊一个常见的,个体自我视角下的思维局限性。有讨论说,回避是不是对焦虑有伤害的事情。一个表明自我是回避的,就会直接说,我是回避,可是我并没有伤害别人。

这个观点,是不是看起来,很合理。一个人表示,自己是回避,自己没有在情感关系中,伤害过对方。这恐怕是回避,最为常见的思维局限性了。原因很简单,情感关系下的伤害,是不是发生,是不是被定义为伤害,是伤害一方决定的。

一个人正常走路,踩死了一只蚂蚁。蚂蚁觉得这个人,伤害了自己。这个人,很委屈,我正常走路,谁会盯着路上蚂蚁看,蚂蚁被踩死,是因为蚂蚁太渺小,太脆弱了。我虽然走路,我虽然相比蚂蚁是巨人,可我并没有伤害蚂蚁。

按照这个逻辑,这个观点对不对呢?

对不对,取决于我们站在谁的立场看问题。如果站在路人的视角看,那就没问题。如果站在蚂蚁的视角看,那伤害就是伤害。


情感中的伤害,也是这个情况。是不是伤害?并不是回避自我判定的,因为被回避伤害的是焦虑。焦虑觉得自己情感被伤害了,自己就是被伤害了。焦虑觉得自己情感没有被伤害,才是没有被伤害。以自我是回避,自己没有做伤害焦虑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没有伤害焦虑,这个做法本身就没有什么客观性可言。

如果这个回避本性就是一个海王呢?男海王,或者女海王。电影《佛利达》里面,男主角是一个著名的画家,他有一个著名的话语“ML如同握手般普通”。对于一个自我情感道德底线比较低,甚至没有底线的人来说,ta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遵循自己本心的正常行为,这根本不是对别人的伤害。如果别人感到了伤害,那肯定是别人的情感观念有问题,太保守,太落后了。

所以,别再相信什么:我是回避,可我从来没有伤害过别人,之类的谎话了。吴镇宇在教小鲜肉演技的时候说,演员要进入角色中,而不是在角色之外旁观。你扮演反派,就应该进入反派的角色中看一切,反派认为自己是坏人么?错,大部分反派,会打心底里相信,自己是好人,自己是被逼的,自己没有选择。同样的道理,我是回避,我从没伤害过别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总有人自我欺骗后,本能想欺骗其他人,跟自己一起梦游。

再重申一遍,是不是伤害,不是伤害的一方的自我表述,而是被伤害一方的感受体验。


不聊伤害,聊伤害的对面,对回避太好会怎样?

有解释说,焦虑对回避太好,是因为焦虑把回避当亲人,当家人。因为亲人,家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可是亲密关系是不同,情感可以好,可以分手。所以,焦虑应该有相对独立的情感状态,有了回避更好,没有也可以。

这个观点,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可是,不是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解释这个逻辑的时候,是帮助焦虑处理,无法走出和回避分手的阴霾时。

而把焦虑对回避好,把双方恋爱的高甜阶段,解读为焦虑不独立,误认为恋爱是亲人的说法,真是大煞风景。

恋爱的甜蜜时光,很长么?很久么?我们相信有,一辈子无比甜蜜的情感关系。只是这个,可遇不可求,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奢求。大部分人的情感关系,甜蜜时光就是转瞬即逝的。有花堪折不许折,回首像林妹妹一样眼泪涟涟,唱着葬花吟?有美好月色,不许赏月,不能和所爱之人把酒言欢,反倒是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这可轻可重:往轻了说,是个体的情感功能紊乱,在本该快乐的时候,给出悲伤消极的反馈;往重了说,这就个体内心深处的,深深的,自虐烙印。这是情感观念上的,赞美苦难,没苦时硬吃苦,有苦时自我感动,自我歌颂痛苦。


有成熟情感观,就不能,不允许,不可以享受情感关系的甜蜜时光?两个场景,一下就可以帮助大家看到,什么是小孩子,什么是成年人:

小时候,父母上班,自己在家,偷偷看电视,不写作业。看电视,本来是快乐的,可因为时刻怕父母回来,而看得提心吊胆,还要竖起耳朵,随时听着父母下班回来。

武侠小说里写过一个佛经故事:

一个人在沙漠中行走,饥渴交加,突然遇到了一群饿狼,这个人拔腿就跑,遇到一口枯井,毫不犹豫跳下去,坠落在一颗枯树枝上,没有掉下去。他低头一看,井底没有水,一群毒蛇,吐着芯子,在仰头等他掉落。他吓得赶紧抱紧枯树枝,可是抬头发现一只硕大的老鼠,在啃树枝,眼见不久树枝就要被啃断,这时候,他意外发现,树枝上面有一个蜂巢,正在往下滴着蜂蜜,他用舌头舔了一滴蜂蜜,由衷地感叹:这蜂蜜真甜美!


对回避太好,会怎样?

要分开看,对回避太好,回避会经历短暂地满足和幸福,然后会瞬间清醒,觉得太过甜蜜的情感,是要影响自我独立性的。

这个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快乐的时候,不能快乐,本质上是一种幼稚的情感观念。回避一方面自己会沉浸这种美好中,一方面会自我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这种过分的美好中,想要推开焦虑。

但事实上,是回避太紧张了。因为情感的美好时光,不用主动打破,本来就不大可能长期存在,后面肯定还有日常的琐碎和繁琐。

对回避太好,对焦虑而言呢?是一种情感关系的自我催眠。焦虑会沉浸这种美好中,甚至会失去自我生活工作的重心,就全身心投入这种美好状态中。

因为焦虑本身,就是会接纳认可自我感受体验。美好的感受体验,当然是要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只是,这种沉浸式体验,几乎必然会让焦虑陷入自我失控的状态:要么是只追求美好,失去做其他事情的动力,要么是看到美好,可能会失去,患得患失,没有办法去做其他事情。

当然,从感性视角出发,我们也希望,美好可以常驻,快乐永远用不完。





 必要说明:

1.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音频课列表。音频课需要一定理解能力,且不含答疑,介意勿买

2.个人微信:s4526s  

3.精力有限,只添加确实有咨询或买课需要的小伙伴,申请时请备注“需要咨询或买课,不闲聊”

4.微信好友只保留已经下单的客户,定期清理非客户,不闲聊,不陪伴,不需要交朋友,这是工作微信

5.阅读公众号,觉得不错,点赞在看分享就可以,我谢谢你。不要在公众号对话框发留言,不要发回复,造成骚扰直接拉黑。不必专门加我微信,就为说一句写得好,有心就好。


穆视角
一个与回避型依恋伴侣相处的行动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