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看到有些提及回避和焦虑不配得感的内容,觉得很不痛快,像裹小脚走路迈不开步子一样,没头没尾的片段化。一些关键的因素,并没有提及。今天我们就聊下这个主题。
很早之前,我们写过,回避是会存在一些不配得感的。具体在哪一篇里面提及的,这里就不放链接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在公众号里面关键字搜索。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们当时,探讨回避不配得感的时候,其实是有限定条件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回避的不配得感,是贯穿回避整个情感过程的么?是根植于回避内心的底层印记么?
如果是,那我们就无法解释一个普遍的现象:回避的亲密关系,大部分是向上兼容,起码是平级兼容的,很少向下兼容的。不配得感,最大的一个表现,就是喜欢向下兼容。
注意,这里的向下兼容,是一个抽象层面的描述。比如,在焦虑看来,自己情感功能强大,所以看到了情感功能看似孱弱的回避,其实有一种自发的征服欲。这种从某个自我功能的优势点上,向不具备同样功能优势的他人兼容的,就是向下兼容。它包括,可不只限于现实因素的向下兼容,不能视野狭隘了。
我们在接触到这么多回避的例子中,很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回避在选择交往对象的时候,是很看重某些方面的,甚至这些方面的要求,很多时候,是超过自己这些方面所拥有的条件。比如,回避可能自己并不是颜值出众,可回避要选择的伴侣,一定要是颜值出众的。只有这样子,回避才觉得,是彼此般配的。这就是典型的向上兼容。
向上兼容,就不是一个有不配得感的个体,能够做出的行为,或者是个体不敢做出的行为。有一部分人,在情感选择层面,是很胆怯的。为了自己的选择,自己每一次主动,都不会被拒绝,就是习惯性向下兼容。
这个思维,就是一个幻想。情感可以尝试向上兼容,勇敢一点儿,没关系。大不了就是被拒绝。被一个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人拒绝,这有什么损失呢?
《教父》小说有个情节,好莱坞一个当红男明星,邀请了一个圈外小美女,去自己家里约会。女孩欣然同意赴约,两人愉快地享用了晚餐后,男明星以为女孩会留下来过夜。可是,女孩礼貌地表达感谢和崇拜之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男明星感觉自己被戏耍了,女孩一开始就要拒绝自己的。欣然赴约,就是为了在暧昧氛围最高点的时候,拒绝自己。这样,将来女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追求者,都可以拿这个经历给自己抬高身价。
看到没有,不配得感个体,胆怯向上兼容,习惯于向下兼容。有更高阶的恋爱高手,不仅敢于向上兼容,还能巧妙利用拒绝上位者的追求,来把上位者的热情,踩在自己的脚下,抬高自己在情感关系中的身价。
这么看,是不是不配得感的胆怯,是不是毫无意义的自我内心戏?
那回避又是有不配得感的,这一点也是存在的。我们是看到,回避在某些场景中,无论是自我暗示,还是分手的理由,里面充斥了不配得感。
这该怎么解释?很多观点,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因为它们只能探讨孤立的,单点的场景,形不成自我框架体系,很多时候,就是自我矛盾,前后打脸。这种观点之所以大量存在,而且广为流传,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单点下的探讨,虽然不符合现实,可是比较契合很多二极管思维的理解能力。
大部分个体,在情感问题上的解题思路,不超过小学三年级的水平。我们没有歧视情感思维能力水平低的意思,因为这里面原因是复杂的。个体自我懒惰,只是其中一个。相反,我们探讨了这么多年回避,恰恰是在帮助更多人,提升情感思维能力的事情。
一方面回避没有配得感,一方面回避又有不配得感。这让人理解起来,很混乱。其实,是因为在观察回避的时候,没有叠加时间因素,或者说是情感过程的因素。
在情感前期,情感结束后,回避都没有不配得感。只有在情感中后期,回避产生排斥,厌恶,想要逃离,想要分手的阶段,回避很有可能产生大量的不配得感。
分手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很多时候,回避的分手,是永远不会直言真实原因的。因为在回避理性视角下,提出分手是伤害焦虑一次,如果直言真实原因,则是伤害焦虑第二次。所以,回避解释是自己不配得感,是在对提出分手的补救措施。
另外,回避提出不配得感,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自己心软,不能坚定地分手。回避自我暗示,自己有不配得感,所以想要排斥,要抽离,要分手。这种情况下,回避是不允许自己在一个卑微的,下位的情感关系中,自我消耗,自我纠结的。回避自我暗示,或者自我承认了,自己的不配得感,自我就不能允许自己长时间处于这种劣势位置上,所以回避肯定要坚定分手。
看不懂回避的配得感,不配得感,到底是怎么转化的,而直接以回避不配得感为前提,去探讨回避,是盲人摸象,是思维懒惰,是视野狭隘。
焦虑的不配得感呢?
当我们看很一些观点,也是直接基于焦虑不配得感去探讨,去解析,这同样是思维懒惰,视野狭隘的表现。
焦虑是一直不配得感么?我们看到很多焦虑,在没有遇到回避的时候,是样样优秀。注意,不是优秀,而是样样优秀。
有个印象很深刻的经历,好多年前,一个焦虑小伙伴在疑惑:为什么自己一个从小到大,处处优秀,自我关系融洽,自我目标明确的人,会这么卑微地讨好回避,一次次打破自我原则和底线?不行,自己一定靠意志力,处理自己的情感失控状态,要从这段畸形的关系中抽离出来,一定要开启新的生活状态。
焦虑不全是始终不配得感的,起码不是在情感经历中始终不配得感的。只有面对回避,某些特定的场景下,才触发了焦虑的不配得感。
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这么解读焦虑不对。因为很多焦虑,就是始终不配得感的。哈哈,很有意思,有人冒充回避,自我理解自我回避,也有人自我冒充焦虑, 自己理解自己焦虑。个体把自己的主动性丧失,把自己所有问题打包,放在情感问题中,幻想自己经历的生活,工作,自我心态,等等问题,都通过一个情感关系,来解决掉。就像电视剧凡人歌一样,自己人生一塌糊涂不重要,总有一个舔狗霸总,等着自己把一切都搞砸之后,来接盘。
这不是焦虑,只是不愿意面对不堪的自己。这不是焦虑面对回避后,特定场景下的自我失控,瞬间产生的不配得感,而是个体习惯性放纵自我的任性作妖,去搞砸一切,而始终不愿意面对和约束这部分不堪的自我。
当然,从客观角度看,总有人无法享受美好的情感关系,自己一定会搞糟掉,这也算是内心底色中的自我不配得感。可这种深植于灵魂底色中的不配得感,和我们探讨的独立自主的焦虑,特定场景下的不配得感,不是一个内容。
焦虑瞬间的不配得感,是焦虑无法理解回避对自己的排斥,疏离,冷漠后,必然的应激创伤和强制自我解释结果。
因为焦虑自我经验中,自己做得好,自己就能收到积极反馈,就能获得好的结果,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可是,在面对回避的情感关系中,回避会刻意地压制积极情感波动,回避会刻意地不去面对消极情感波动,这种情感起伏上的削峰去谷,会让同处于情感关系下的焦虑,感受到周期性地自我丧失。
焦虑的自我,是密切关联现实互动的。现实反馈好,自我就积极。现实反馈差,自我就消极。可是经过回避在情感起伏上的削峰去谷,现实反馈部分消失了,焦虑的自我也凭空消失了。
焦虑的自我经验中,没有办法处理,甚至没有经验去面对这些情况。焦虑就会有两个必然的体验:一是焦虑会受伤,而且是密集地,剧烈地创伤;一是焦虑尝试去自我解释,自我接受创伤的时候,按照焦虑有限的自我经验,唯一能够自我说服,自我合理化的解释就是:肯定是我做的不好,我才会受伤。这就是不配得感产生的原因。
看不到这些非视觉化,深层次的过程变化,只是在直观视觉化的表象上,探讨认可自我,自我边界,自我需求,自我独立,在我们的观点看来,就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
必要说明:
1.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音频课列表。音频课需要一定理解能力,且不含答疑,介意勿买
2.个人微信:s4526s
3.精力有限,只添加确实有咨询或买课需要的小伙伴,申请时请备注“需要咨询或买课,不闲聊”
4.微信好友只保留已经下单的客户,定期清理非客户,不闲聊,不陪伴,不需要交朋友,这是工作微信
5.阅读公众号,觉得不错,点赞在看分享就可以,我谢谢你。不要在公众号对话框发留言,不要发回复,造成骚扰直接拉黑。不必专门加我微信,就为说一句写得好,有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