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和回避相处黄金法则之一:谁更敏感?

情感   2024-10-17 09:35   河南  

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准备做个焦虑和回避相处的系列,今天是第一篇。很多观点在探讨相处的时候,总是高高在上,飘在半空中。看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总有一个又一个大道理,可实际操作起来的时候,却是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下手。

与其袖手谈心性,不如放低姿态,俯下身段,找一些切实可行而真实有效的点,去从实际互动策略中,找一些可改变的契机。

哦,对了,我们之前举过一个例子,有观点说,看到说能引导回避就想笑,回避不可被引导,所以只能谈和回避相处的心态。

这种观点,我们看起来,也是想笑的。春秋战国时候,出现了很多纵横捭阖的谋士,只是简单通过自己的语言,就能实现左右各国帝王的决策,进而影响历史走向。现代历史上,也有舆论战。心理学技术手段,也有通过催眠和咨询的方式,去改变和影响个体的惯性。

为什么说回避不能被引导呢?本质上是在转移问题,在畏难。因为很多观点,就是停留在对回避表层的一知半解上。作为回避的简单普及,还能勉强支撑,毕竟口水内容,谁都可以说。作为实际操作的时候,作为实际互动的时候,就束手无措。现在不是很多人去学习中医么?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有一类人学习成绩可以,也拿到执照,可是就不会给人看病。恐怕,原理都是一样的。


好了,我们这个相处法则,就是聚焦于实际互动层面,而尽量不去过度探讨个体早期经历上。

还是先做阅读前提示:

没有遇到类似问题,没有类似困惑的,不用看;

有明确且稳定的情感观,生活观的,不用看;

对抽象内容理解有障碍的,不用看;

总有,有任何犹豫和迟疑,都不用看。


穆视角
一个与回避型依恋伴侣相处的行动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