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人的心态,真的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好几年前,在高铁上,还能写东西,还能画visio图,当时觉得很开心,能够有效利用时间。现在,坐在高铁上,打开电脑,只会觉得头晕恶心,眼干反胃。
之前,看到很多中年人,一边出差,一边打电话处理工作,当时觉得还挺酷,他们肯定能获得很多的自我认同,认可自我价值。现在只会觉得,如果生活安稳,谁会喜欢不停奔波呢?当然,有些人就喜欢四处游玩,除外。
之前,看到有人在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衣着讲究,容貌精致,觉得真厉害。行程仓促而重视形象,真是认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现在只会觉得,真正的,最大的自由,就是只用对自己负责。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只要自己觉得好,还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才是真正实现了自我。
之前,看到说,人老了之后,就慢慢变得包容了,不再过于尖锐了。现在突然明白,也许并不是包容度越来越大了,而是个体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越能看明白现实的局限性了。所谓的包容性变大,只是老了,自己不愿意再和外部较劲儿了。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而见识狭隘,看到什么自己不理解的,就忍不住较劲儿。慢慢年纪大了,精力下降了,有劲儿维持自己状态都不错了,没功夫浪费到其他地方。就好像,人在低温环境下,血液会从四肢回流到内脏,只维持最基础的生理功能。
聊这么多,什么意思呢?很多小伙伴,觉得情关难过,那只是因为,自己还在和外部较劲儿。自己应该开心,自己还很年轻,心态很轻松。虽然体验有点儿痛楚,可未必是坏事。一旦觉得自己包容性越来越大,反倒可能是衰老的表现。
之前,我们聊过,有时候,焦虑的付出,在回避看来就是焦虑单方面的,自我感动。今天,看到了这个主题,可是仔细看下去,也没有讲明白,到底什么样的付出,才会让回避觉得是自我感动,我们就尝试解析一下。
焦虑什么样的付出,在回避看来是“自我感动”呢?
从焦虑角度出发,从回避角度出发,答案是不一样的:
焦虑如果觉得,此时此刻,自己要的事情,要说的话,是自己从情绪,从情感层面,克制不住的,必须要做,必须要说,必须要付出的。这种情况,就是回避认为的,自我感动。因为能被标注为自我感动的,必须要实现两个条件,一个是以己度人,一个是忽视对方。
以己度人,就是焦虑按照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审美,自己的情感偏好,去观察,去理解,去互动回避。这个动作,更多是潜意识层面的东西,焦虑个体一般觉察不到自己的动机和认知思维。
举个最典型的场景:
如果个体受伤了,抑郁了,失落了,情感能量比较低的时候,焦虑会怎么做?怎么想?对于焦虑来说,自我能量比较低,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当然是提高自我能量了。怎么才能是提高自我能量的事情?就是通过链接互动来实现。
所以,焦虑伤心的时候,最本能的渴望是,希望能够和回避恢复链接互动。如果这个时候,回避还能做出,或者说出能够让焦虑感受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认可的动作,那焦虑的自我能量匮乏的问题,会立刻消失。
可是,同样的问题,如果出现在回避这里,回避会怎么做呢?回避获得自我能量的方式,是自我依赖。自我依赖实现的前提是,自我状态稳定。所以,其实回避解决问题的路径,是焦虑从来没有见过的情况:虽然回避的自我能量低,虽然回避看起来,是孤独而无助的,可是回避最需要的,既不是陪伴,也不是支持,而是切断自我和外部的联系。自我能量虽然低,自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孤独而无助的,可是只要自己独处的时间足够久,自己不需要带着社交面具去客套迎合,自己的低能量,就能慢慢地恢复。
所以,当焦虑只有自我视角的时候,一旦看到回避受伤或者失落,自己就会爱心泛滥,保护欲上头,自己立马想要去照顾回避,去给回避支持,去拉着回避外出互动。这些种种,恰好就是阻碍回避恢复自我能量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焦虑这个时候,往往自我价值感爆棚,根本没有功夫,也没有精力去观察思考回避,到底是不是需要这些?焦虑满脑子的念头,就是自己必须要这么做,自己如果不这么做的时候,就无法克制,无法平静。
可焦虑一旦这么做了,在回避看来,就是自我感动。甚至,回避不认为,这是自我感动式的“付出”,因为回避根本不承认,这是一种付出。
从回避角度出发,焦虑什么样的行为,是自我感动呢?
这里的标准,倒是很简单,可以归纳为一条:只要焦虑在推销自己的情感,情绪,并且强制、胁迫、道德绑架回避,要求回避必须共情焦虑的情感情绪。比如,焦虑悲伤,回避就必须要也要悲伤,并且对焦虑的悲伤表示同情。
我们之前提到过,焦虑是怎么确认链接的存在的?就是通过情感情绪的流动来实现了。如果焦虑自己悲伤,那对方也要悲伤。这个时候,焦虑的悲伤,就通过无形的链接,流动到对方身上了。如果对方还能给悲伤的焦虑,表示支持和关照,那就更好了。这代表了,对方的悲伤,又通过链接流动回到焦虑身上。这整个有来有往的过程,就是焦虑感受并验证链接存在的证据。
可是,同样的过程,回避是怎么想的呢?
这在回避看来,就是情感胁迫,情绪绑架。焦虑通过,自我受伤者,或者情感受害者的角色扮演,表面上楚楚可怜,表面上英雄落泪,实际上就是通过看不见的胁迫,强制半强制回避来放弃自我的感受体验,去采纳焦虑的情感情绪。
毕竟,在回避的理性视角下,这个世界上,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必要说明:
1.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音频课列表。音频课需要一定理解能力,且不含答疑,介意勿买
2.个人微信:s4526s 。全网只有知乎账号张森,公众号穆视角,其余都是骗子。
3.精力有限,只添加确实有咨询或买课需要的小伙伴,申请时请备注“需要咨询或买课,不闲聊”
4.微信好友只保留已经下单的客户,定期清理非客户,不闲聊,不陪伴,不需要交朋友,这是工作微信
5.阅读公众号,觉得不错,点赞在看分享就可以,我谢谢你。不要在公众号对话框发留言,不要发回复,造成骚扰直接拉黑。不必专门加我微信,就为说一句写得好,有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