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今天看到这个题目,值得探讨下:
回避讨厌被共情。当回避自己比较消极,比较悲伤的时候,如果伴侣共情自己,共情了自己的消极,自己的悲伤,对于回避来说,很痛苦。回避讨厌这样。
回避不喜欢焦虑的卑微,因为只有焦虑卑微状态下,焦虑才能共情回避的消极,共情回避的悲伤。
自信和自恋的差异是什么?
大家思考过没有?我们都喜欢自信的人,不喜欢自恋的人。那自信和自恋,在最初呈现的状态,是完全一样的,让人很难区分。
可两者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如果我们足够用心观察的话。自恋的人,自我就是世界。比如,自恋个体认为自己是回避,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代表了回避。自己就是回避的化身,自己的感受,无论是不是有局限性,都是回避的诠释。自恋,就是自然而然地认为,自我就是世界,自我就是全部现实。
自信,是自我关系融洽。自我关系融洽,并不代表了个体要尝试入侵和修改他人的感受体验。比如,自信的人也会悲伤,也会开心,可自信的人,并不会因为身边人感受不到自己的悲伤,或者开心,就认为身边人的感受体验是错误的。因为个体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体验,任何尝试自我替代和修改他人感受体验的,本质上是自我匮乏和缺失。这一点上,没有例外。
就拿我们今天的主题来看吧:
回避不喜欢被共情悲伤,共情消极。这一点是真实存在的。可如果说,因为这样,回避就不喜欢被共情,这就是以偏概全。
因为焦虑在放低自我姿态的时候,部分焦虑在回忆自我经验的时候,更容易共情到回避的悲伤,更容易共情到回避的消极,所以回避就讨厌焦虑的卑微。这个就更加偏差了。
我们可以思考下,这种情况下,焦虑是怎么想的?焦虑认为自己是通过卑微,去共情回避么?错,这么想,只是幼稚的自恋病,自以为是的错误解读。焦虑并不认为自己是卑微。
在焦虑看来,情绪是完整的,情绪是一个整体,情绪是不可分割的,不应该被区别对待的。就像是超市里卖肉类档口,背景墙上画的切割图一样,要分区分类,按照不同的价格出售。
情绪就是完整的整体,快乐是情绪,悲伤也是情绪。焦虑认可并接纳情绪,认同并理解情绪,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为什么要把情绪分类?积极的情绪,是需要警惕的,要预防自己得意忘形?消极的情绪,是需要隔离的,要防止自己自怨自艾?哦,对了,比较幼稚的个体,不仅对自己的情绪分类,还对共情自己消极情绪的焦虑,进行强制分类,认为这时候,焦虑是卑微的?
哈哈,可笑至极。这在焦虑视角下是什么?
一个医生,诊疗营养匮乏的病人,这个医生自己就是饿的头晕眼花?一个路人给路边乞讨的人一些零钱,路人就是生活拮据?如果哪个国家,救助了一些地区的难民,那这个国家自己就是衣不遮体,举步维艰的?
只有幼稚且自恋的人,才会用自己的情感好恶,去强制赋予他人行动的动机,且不允许他人进行自我解释。
有两句很糙的话,这里不得不应用一下,用来diss这种幼稚病:
马路天使看所有路上的女性,都是跟自己抢生意同行。野狗发现了一坨热翔,看路过的所有人,都是来和自己抢翔吃的。
老实说,这中自恋的幼稚病,和回避真没有什么关系。原因很简单,只有假回避,才会把自我幼稚自恋合理化为回避。而真回避认识和理解现实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去自我化,没有自我,冷眼旁观,冰冷而理性地审视情感关系,审视现实,当然也包括审视自我。
理智而冰冷地审视自我的个体,很难在成年后保持自恋的幼稚病。
那我们看下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
回避讨厌被共情悲伤,被共情消极,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自怨自艾是一种微妙的平衡。个体会在这种状态下,有个一分为二的自我角色,一个自我角色是自我悲伤,自暴自弃,当然个体也会意识到自我放弃是不对的;一个角色是自我理解,自我照顾,自我安慰,这种看似有行动而实质上没有行动的行动,恰好能够帮助个体对冲前面自暴自弃的自责感。
所以,个体无动于衷,无所行动,从感性体验上,是自洽的,是是实现了微弱的自我平衡。所以,个体一不小小心,就会掉入自怨自艾的陷阱中。这个时候,个体被共情消极,共情悲伤,是什么状态?
就是在一个自导自演自欣赏的独角戏中,加入了更多的角色,加对手戏,加场务,加道具,加配乐,加舞美,加灯光,加特写,加旁白,加导演,加观众,加摄像机机位,加助理,加影评家,加围观群众……
总之一句话,由于共情者的加入,使得独角戏变成真正的舞台剧,变成连续剧,变成无休无止。而回避冰冷而理性视角,是会很敏锐发现这种荒诞而温馨的可能性,所以回避拒绝被共情悲伤。
但是,回避并不拒绝共情。相反,我们可以观察到,回避更加期待共情和理解,甚至是共鸣。可是,回避的诉求,是复杂而隐晦的。回避有期待,回避并不追求期待,回避并不允许自己痴迷期待。回避的诉求,是敏锐的,是微妙的,是转瞬即逝的。总之一句话概括,回避的诉求,很难搞,对于焦虑来说。
那回避是不是讨厌焦虑的卑微,讨厌伴侣的卑微呢?自恋的幼稚病,会认为焦虑卑微,认为伴侣卑微。真正的回避,是不太喜欢焦虑或者伴侣,无休无止上演自怨自艾独角戏的加强版2.0/3.0。
理性而成熟的回避,并不认为焦虑或者伴侣卑微,相反回避可能不认同,但允许焦虑或者伴侣的正常合理的自我情绪调节。只是,按照回避的理解,这个过程的时间应该被适当压缩,因为悲伤不值得,不值得投入太多时间精力。
仅此,而已。
必要说明:
1.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音频课列表。音频课需要一定理解能力,且不含答疑,介意勿买
2.个人微信:s4526s
3.精力有限,只添加确实有咨询或买课需要的小伙伴,申请时请备注“需要咨询或买课,不闲聊”
4.微信好友只保留已经下单的客户,定期清理非客户,不闲聊,不陪伴,不需要交朋友,这是工作微信
5.阅读公众号,觉得不错,点赞在看分享就可以,我谢谢你。不要在公众号对话框发留言,不要发回复,造成骚扰直接拉黑。不必专门加我微信,就为说一句写得好,有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