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今天看到一个电视剧解说,《错位》,佟大为和马伊琍主演的。很有意思,就忍不住跟着解说,看完了结局。还是可以的,有点儿悬疑推理加爱情的味道了。佟大为在翻拍于《完美陌生人》的《来电狂响》中,也扮演过一个不出名编剧搭上富千金的故事,连剧情中的同时交往的情节,也如出一辙。哈哈,真好玩。他塑造这个角色,还真挺成功的,让人印象深刻。
爱情和悬疑,我觉得融合得最好的,我最喜欢的,还是连城三纪彦的小说。我很喜欢连城三纪彦,还喜欢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唯美纯粹的情感作品,应该是《伊豆的舞女》这种风格。诡异美丽的爱情和罪恶悬疑结合的,应该是连城三纪彦的小说。日式小说,给人一种幽远的审美距离。这种审美距离,对熟悉回避特质的读者来说,是很阅读友好。那种恨不得,把读者脑子怼到角色眼睛中,脑壳中的猛烈粗暴的表现手法,只能向下兼容。如果遇到高明的读者或者观众,只会觉得作者或者导演,努力想把自己当作傻子哄骗,然后产生愤怒和怨恨。原本是花钱买娱乐,结果变成了花钱找不开心。
我自己觉得,还是小说来讲悬疑故事最好看。电视电影画面版的叙事,看似帮助想象力有限的观众,直观理解一些,可是也反倒限制了想象力有富裕的观众,禁锢了更多基于阅读产生的想象和理解的美感。
没有想象力,就不要写作。
小学时候,有个同学,写作训练,要仿写对话。他很有意思,把前后例文颠倒顺序,一字不改抄下来,当作仿写作业。老师检查的时候,只看写没写,也不看写的内容。反复复制粘贴,倒也能蒙混过关。真是个大聪明。
《错位》中顾己鸣抄写了他人的开头,创作了自己的成名作。现实中,也有很多人抄袭的,没办法。电视剧中,似乎暗含了一种宿命论的线索,顾己鸣抄袭了别人,获得了声名,可是也背负了原作者的因果,最终成名也因为案件,利欲熏心罪行暴露也因为案件。似乎传递出来一个道理:
当个体灵魂的力量不够撑起能量深重的内容,而个体为了出名而强制抄袭搬运的话,搬运的不是文字,而是因果和宿命。文字也是有看不见的生命力,它寄生在寄主身上,就会吸食掉寄主的灵魂。
看到解释,回避为什么不结婚生子的内容。有观点说,因为不结婚,是因为回避不愿意进入关系,深度链接,回避觉得消耗和不安。即便回避结婚生子,也会成为缺失的父母角色。小学生把例文颠倒顺序,一字不落抄下来,糊弄老师的检查。成年人把风马牛不相关的内容,前后搬运不加思考牵强解释,糊弄创伤迷茫的焦虑。
按照理性的悲观视角看,这个世界,看起来时光流逝,信息爆炸,科技发展,可会不会有一种可能,现实一直在原地打转,往复循环?只是循环换了表象,通过精致炫目的包装,借此来蒙蔽所有人的五官?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我们看一下,回避为什么害怕结婚生子?
理性视角和感性视角下,同一个客观现实,却能够被阐述出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说回避害怕深度链接,就是感性视角下看问题。
这不是解释回避,这是在暗戳戳共情焦虑,获得焦虑基于共鸣产生的认同感。当然,并不是说,这个做法没有意义。有意义,对焦虑来说有意义。一人乐不如众乐乐,一人痛苦不如众人苦。只要有共鸣,痛苦就能缓解。可缓解痛苦的治疗方案,是更加蒙蔽焦虑的双眼和认知。
焦虑感到痛苦,是情感功能被外界刺激到波动。不找刺激源,反过头来把焦虑的情感功能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共鸣感,看似在降低刺激引发情感功能的波动幅度,实际上更加拉开了焦虑情感功能和现实真相的距离。
按照理性视角怎么看回避不愿意走入婚姻关系?
那不妨我们打开视野,看一下,为什么这几年婚姻登记要求逐步下调,而登记结婚意愿的人数,也在逐步下降?
感性永远不愿看现实,理性是不会被感性叙事所蒙蔽的。不愿意结婚,就是结婚的收益变得越来越少,结婚的代价和所面对未知的风险,越来越多。这是准入门槛太高的问题么?这是适龄群体,认清现实的结果。
回避为什么不愿意结婚呢?是情感链接太深的问题么?敢不敢告诉焦虑,按照回避理性视角分析婚姻,是不是有无法逾越的障碍,以及肉眼可见的潜在风险呢?
焦虑感性视角,最喜欢叙述方式是:因为情感链接,所以伴侣可以携手同行,共同面对一切问题的!可有没有一种可能,回避的理性视角看,结婚选择人生伴侣这样的大事,为什么要找一个hard模式,然后再彼此携手同行,一起面对呢?这不是结婚,这是西天取经路上,等唐僧啊,主动选择九九八十一难。可取经是要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那些主动选择情感道路上,要面临未来可能出现的九九八十一难,是为什么呢?有福不享,没苦硬吃?
选择幸福羞耻,选择苦楚安心。这是我们之前在付费内容探讨过的,很常见的一种情感决策时的集体潜意识。
会不会还有另外一种,更加现实的,对于焦虑来说更加残忍的可能?在回避理性视角下看,焦虑叙事逻辑中,共同面对未来的风雨,在回避看来,风雨就是焦虑和回避彼此之间的差异所造成?如果换个人,立刻就不用面对风雨,天天阳光灿烂不好么?
到这里,有句情感关系的调侃:原本以为选择伴侣,是能够为自己在未来遮风挡雨的。可是没想到,伴侣才是自己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既然后知后觉的,感性视角下的调侃都可以这么说,那洞悉未来的理性预判,为什么不可能早已看清了这幅并不遥远的画面?
这些回避显而易见的考量,为什么不说呢?是搞不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一味哄着焦虑:回避不结婚,就是不想深度链接。链接是携手共赢的呢?还是海边轮船抛锚的链条,日日夜夜遭受苦涩海水冲击的?
至于回避为什么不想要生孩子呢?
引用一则,小学时候,看郑渊洁在童话大王里讲述自己小学写作文的故事:
小学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写作文,题目是《早起鸟儿有虫吃》,借此来说提示同学们,学习要勤奋,要上进。郑渊洁爱思考,写作文的时候发出了一思考:要不要早起,要认清自己是鸟儿,还是虫儿。如果自己是鸟儿,当然要早起,否则饿肚子。如果自己是虫儿呢?那早起,就没命了。应该懒一点儿,赖在床上,要不怎么有懒虫儿懒虫儿这种说法呢?
毫无悬念,老师批评了郑渊洁,说他胡说八道。现在看起来,是不是懒虫这个说法,很有预见性?说回故事,老师批评郑渊洁的时候,当时还是小郑同学的他辩解了几句。老师很生气,认为他在故意气老师,就叫了家长。
家长回家后,开始教育小郑同学,要努力,要向上,要奋发学习。小郑想了想,又写了一篇《早起的鸟儿有虫儿吃》:
早起鸟儿有虫儿吃,所以我们都要当早起的鸟儿,这样才能有虫儿吃。可如果,有一只鸟儿特别笨,起的再早,也捉不到虫子吃,怎么办呢?那这只鸟儿,就早早结婚,生很多只小鸟儿,让小鸟儿早起去捉吃虫子吃,然后自己就可以吃小鸟儿们捉的虫子了。
必要说明:
1.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音频课列表。音频课需要一定理解能力,且不含答疑,介意勿买
2.个人微信:s4526s 抖音,小红书同号更新
3.精力有限,只添加确实有咨询或买课需要的小伙伴,申请时请备注“需要咨询或买课,不闲聊”
4.微信好友只保留已经下单的客户,定期清理非客户,不闲聊,不陪伴,不需要交朋友,这是工作微信
5.阅读公众号,觉得不错,点赞在看分享就可以,我谢谢你。不要在公众号对话框发留言,不要发回复,造成骚扰直接拉黑。不必专门加我微信,就为说一句写得好,有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