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式沟通,只会加重回避

情感   2024-10-11 17:04   河南  

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很多时候,焦虑在面对回避的时候,就是喜欢内耗式沟通。这里的内耗的含义,是通过对话,期待回避反思自己的错误,可是这种启发式反思的谈话,不仅能启发人自我反思,还会让人引起内耗。

可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去责怪焦虑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焦虑本身,也是被这种内耗式沟通塑造起来的。包括焦虑特质本身,很可能就是被内耗式沟通带大的。


聊两句教育模式的问题。有不少小伙伴,关注我们的内容,是在情感关系中遇到了困惑。可是,也有不少小伙伴,目光更广阔一些,关注我们的内容,是为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避免出现自己成长中的问题的。

孩子的教育,是个大事情。依恋理论的提出者,就说养育孩子,比世界上任何一项职业都古老,都重要,只是人们习惯性忽视它,并不把它当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小孩子很有趣,包括青少年时期,甚至包括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在父母眼中看,都是小孩子。从社会经验和思想成熟的维度看,这些阶段,都可以约等于,小孩子。

教育小孩子的难点,在于我们和孩子的对话,不是对等的。在小孩子看来,我们的谈话,是在用家长或者大人的权利,去压抑小孩子的诉求。可真正的困难,在于我们如果想要说服小孩子,是要站在小孩子的世界观上去对话。只有这种对话,对于小孩子来说,才能可接纳,可交流的。

这对于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孩子对于世界的感知,并不是一个平面,可能是一个斜面,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可能是一个局限的,并不是清晰的,可能是一个模糊的……总之,对于家长来说,需要先看懂小孩子的世界观,然后拉低自己的认知水平,去在小孩子的世界观内对话,并尝试说服,或者启发小孩子。

从灵魂维度看,这个难度,就像是要在斜面上和小孩子赛跑,还要去纠正小孩子的跑步姿势。


王小波举过一个例子,如何帮助姐姐,去做外甥的思想工作:外甥在清华大学读书,很聪明,可是喜欢摇滚,因此并不用心读书。父母很担心,可是外甥坚定决心,自己应该走摇滚的道路,并打算将来以此为生。每次和父母分歧的时候,外甥就说,舅舅也是自由撰稿人,应该能理解我。

没办法,王小波就被姐姐要求,去做外甥的思想工作,劝外甥认真读书,将来去找个好工作。王小波就问外甥,为啥要摇滚,知道摇滚可能让他生活艰辛么?外甥说,痛苦是艺术的源泉。王小波直接列举了一大堆,功成名就财富自由的艺术家,说明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别人的痛苦,才可能是艺术家的创作源泉;而你的痛苦,可能是别人艺术的源泉。

外甥听了之后,沉默不语,回过头去,认真念书,去找了一个好工作。


我当时看到这个故事,觉得很受启发,一直就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用类似的思维模式,去对待小孩子。昨天中午,小学生放学的时候,告诉我说,自己很不开心,和同学比赛竞选一个表演节目的名额,自己输了。我问她,为什么输了,那你不挺厉害么?她说,对手是她好朋友,可是在比赛背诵诗词的时候,对手直接背了《滕王阁序》和《出师表》,就赢了比赛。我问她:之前让你背书,你都不想背,说不是课本内容,你看人家背的都是高中背诵内容,赢了也理所当然。

小学生就很不开心,堵着耳朵说,我不听。我一想,不能这么说,这么说,可能就是内耗式沟通。因为她下次再面对额外任务的时候,一方面肯定抗拒,不想多做作业,一方面又会担心,觉得自己不背的话,可能失去一些机会,这就是典型的内耗导向的思维。

我就对她说:你比赛输了,完全不用不开心。你看,人家和你一样小学生,背诵了高中的课文,背诵的时候,肯定是很痛苦的,现在会背了,就能享受会背的荣誉。你虽然比赛输了,可是你并没有面对,背诵的痛苦啊。所以,很公平,你享受了不用背超过你学龄课文的快乐。大家享受的快乐,不一样而已。

果然,小学生就没有在继续,遗憾自己背诗比赛的事情了。我猜,将来如果有类似的场景,她一定会想到这件事,快乐是都有的,只是看自己喜欢什么,选择哪个而已。而不是,选择了不背书的快乐,又内耗自己为啥赢不了比赛,选择了背书的痛苦,又内耗自己为啥要承担额外的任务。


两个小故事,似乎有点儿跑题了。可对于聊内耗式沟通,我认为是值得的。焦虑和回避的沟通,就是延续了焦虑,自己曾经熟悉的,内耗式沟通。焦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这就是很明显,内耗,就是一件向后看的事情,不是向前看的事情。向后看,也回不到过去。向前看,却能影响未来。

焦虑的内耗,就是假如我当初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回避就不会排斥,就不会结束关系……这也许有道理,可这种道理,反思一次就足够了。持续地反思,就是毫无意义地内耗。

焦虑的内耗式沟通,就是尝试把回避拉入这种思维模式中:当初就是回避做了某某事,说了某某话,所以自己才会失控,自己才会发脾气,自己才会口不择言……可是,一般来说,回避并不接纳这种思维模式。即便,回避偶尔被拉入这种思维模式中,本能也会跳出来了。跳出来之后,回避就更加警惕焦虑。


还有一层不容易看清内容:

凡是给你做内耗式沟通,启发你内耗导向思维的人,其实并不是在想帮你解决问题。起码,并不是主要为你解决问题的,这些人只是为了在和你的关系中,获得更高的社交位置。


结尾留个彩蛋:再高明的教育谈话,可能对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上,作用很有限。

王小波的外甥,当时参加的摇滚乐队是水木年华。他后来认真读书,当了程序员,做出款游戏,叫QQ炫舞。

有时候,思考我们认为无比正常的教育思维,先吃苦,再享乐。这句话,其实也有前提的,就是个体首先要能坚持到痛苦结束,其次个体要能熬到享乐的阶段。

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候,才22岁。如果按照先苦后甜的惯性思维,他应该韬光养晦,不要这么年轻就毫无保留地锋芒毕露。这样,将来才堪当大用。可他26岁就去世了,如果小心翼翼,那直到去世,也寂寂无名。

姜子牙遇到周文王的时候,72岁。在此之前,就是普通人一个。


教育焦虑,似乎也是一个内耗导向思维。因为教育焦虑的前提是,教育是绝对有效的。可是,很明显,在个体的人生轨迹上,教育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天赋聪慧,自我发挥就行。天资愚钝,教育也拯救不了。资质平平,又自我意识过分强烈,教育影响也很有限。只有资质平平,没有过于强大的自我意识的,教育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最大。




 必要说明:

1.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音频课列表。音频课需要一定理解能力,且不含答疑,介意勿买

2.个人微信:s4526s  

3.精力有限,只添加确实有咨询或买课需要的小伙伴,申请时请备注“需要咨询或买课,不闲聊”

4.微信好友只保留已经下单的客户,定期清理非客户,不闲聊,不陪伴,不需要交朋友,这是工作微信

5.阅读公众号,觉得不错,点赞在看分享就可以,我谢谢你。不要在公众号对话框发留言,不要发回复,造成骚扰直接拉黑。不必专门加我微信,就为说一句写得好,有心就好。


穆视角
一个与回避型依恋伴侣相处的行动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