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有小伙伴留言说,想看看安全型的情感思维模式,之前也有人留言,说回避能转变成安全型么?今天,我们就把这两个主题,放在一起看一下。
有一个成语,朝花夕拾。还有一句词,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它们都是描述了一种意思,就是人对回忆的怀念,看起来是很美好的状态。
为什么要列举这两个描述呢?它们其实,恰好就是安全型的情感观,非安全型的情感观的差异点。美好的描述,对过往的追惜,其实都是焦虑型,或者回避型才有的情感观念。而安全型的情感观,很少停滞在回忆中,他们是更接近现实,活在当下的一种人。
感受强烈,而难以释怀。即便是过往很久,非安全型也会因为记忆中的强烈刺激体验,而保持一种,特有的,很奇怪的,活在过去的情绪状态中。因为,我们可以冷静思考下,个体没有在外部环境造就的场景下,是很难维持某一种特有的情绪状态的。除非,个体自己不断强化,不断细节化,不断填充,不断重复记忆的场景,而这种自我凭空的想象,其实是一种很自我消耗的行为。
而安全型个体,感受体验会粗犷很多。这就导致了,他们面对同样的外部刺激,自己本身的情感情绪波动的程度比较小。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他们不会把波动的剧烈程度,当作是情感本身。而非安全型,则很容易把自我情感情绪波动,当作是情感本身。
只有非安全型个体,才会自发地感到,朝花夕拾,才会自然而然感慨,终不似,少年游。安全型本身没有自我记忆强化的习惯,所以遇到同样的场景,并不会有明显的波动,情绪体验。除非,他们的情感功能被刻意引导,刻意酝酿,被营造(比如看一场感人的电影),否则,他们自己绝对不会感叹朝花夕拾,不似少年游。
以上,我们解析的是,两者对于情感记忆加工处理的差异。当然,我们可以发现,安全型不恋旧,非安全型很难走出记忆。这就是,我们在探讨回避是否能够转变成安全型的第一个因素:放弃自我记忆自发加工处理经验,而任由记忆淡化稀释。
焦虑也有同样的问题。焦虑甚至觉得,自我情绪就是自我。如果记忆中的情绪刺激,被稀释,被淡化,被抛弃的话,焦虑会认为,自我就会随之消失。其实,恰恰相反,不仅自我不会消失,反而自我会被从过往的记忆,曾经的情绪波动中解脱出来。在情感关系的主题上,遗忘不是背叛,放不下才是对自我的束缚。
如果是在当下呢?不是在回忆中,就是在实际的互动相处中。
印第安语中有句谚语,当你走得太快的时候,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这里的灵魂,我们看做是个体即时的感受体验,可能是情感,可能是情绪,可能是念头,可能是认知,可能是思维,等等。
如果互动中出现了某个刺激,对于回避来说,自己的“灵魂”往往是迟到的;焦虑的“灵魂”,是急不可待地跑到了个体的前面;而对于安全型来说,“灵魂”和个体,往往是同步的。
焦虑的感受体验,是一个投影仪,把现实中的刺激,放大无数倍,投射出的图像,全部镶嵌到个体的眼里和心里。回避的感受体验,是一个望远镜,即便是现实中眼下真实客观的刺激,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可是此时此刻的回避的感受体验,却游离在远处,和现实保持距离,甚至是脱节的。安全型的感受体验,就是感受体验,没有其他的艺术加工。
当然,这个点,不同人看来,评价截然不同。安全型看非安全型,就是矫揉造作,矫情,浮夸。非安全型看安全型,就是浅薄无知,枯燥乏味,沉闷得很。
有了感受体验,就会有行为选择决策。
不同的个体,就会根据自己特有的感受体验,做出相对应的反馈。所以,我们能看到,焦虑在情感关系下,不仅自己在坐情感过山车,而且焦虑本能,像坐过山车时要抓住扶手一样,拼命想要抓住回避,把回避也拖进自己的情感过山车里。如果回避不愿意,焦虑从潜意识到意识里,都会认为回避在抛弃自己,是背叛,是不可饶恕的。
回避的感受体验,远远地飘在半空中,仿佛是在上帝俯瞰舞台剧一样,看到自己和焦虑的相爱相杀。回避也会本能,想要把焦虑的感受体验,从地面上拉到半空中,而这种“灵魂”脱离身体的经验,对焦虑来说,是非常恐惧,非常抵触的一件事。所以,焦虑对回避才会有,情不自禁地妖魔化回避的倾向。当然,这一点,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加以放大,用来消费焦虑。
安全型,看起来,是正常的,很自然的感受体验。从好的一方面说,安全型不会,也不必经历感受体验波动的起伏不定,可从遗憾的角度看,安全型往往也没有办法体会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真实感。当然,安全型本身,并不这么看,安全型觉得为爱痴狂,是一种精神状态的生病。
那从实时互动的角度看,回避型转化为安全型,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活得真实一点儿,活得接地气,不要太仙儿了。
到最后,还是想说下,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里未必是一种遗憾,而是在感叹,自己年少无知,为了点儿小事,而大喜大悲。等到过了少年时期,才能平静看到生活的真相,原本就是平淡无奇,其余都是自我幻想。
必要说明:
1.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音频课列表。音频课需要一定理解能力,且不含答疑,介意勿买
2.个人微信:s4526s 。全网只有知乎账号张森,公众号穆视角,其余都是骗子。
3.精力有限,只添加确实有咨询或买课需要的小伙伴,申请时请备注“需要咨询或买课,不闲聊”
4.微信好友只保留已经下单的客户,定期清理非客户,不闲聊,不陪伴,不需要交朋友,这是工作微信
5.阅读公众号,觉得不错,点赞在看分享就可以,我谢谢你。不要在公众号对话框发留言,不要发回复,造成骚扰直接拉黑。不必专门加我微信,就为说一句写得好,有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