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为什么冷漠

情感   2024-09-23 09:58   河南  

阅读前提示:


公众号内容硬核抽象,建议有阅读不适感的绕行,移步到鸡汤式回避内容下。不适感包括不限于阅读障碍,理解困难,杠精,缺乏思考,应激创伤未愈,黑粉,故意挑起对立争端,宣泄不满,习惯性满嘴脏话,对现实排斥,生活在幻想中等。


吴昌硕说: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和有自我觉察的小伙伴,共勉。



看下这个主题,回避为什么冷漠?

有观点说,因为回避之前一直被伤害,或者是背叛。所以,回避很警惕,身边关系亲密的人,对自己可能的伤害或者背叛,所以回避冷漠。



这么强制解释,乍一看,似乎是有道理的,逻辑也算通顺。毕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十年被蛇咬时刻怕井绳。可问题在于,回避是不是存在长期的,始终的,贯穿于成长过程的,被伤害或者背叛的经验。

当然,个别的回避,可能是存在这种情况。可大部分回避,或者说大部分个体,其实是有不开心,也有开心的经历,并不会经历长期的被伤害或者背叛。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面巧妙地删除了个体的主观反应。如果是长期被伤害,个体会不会逃离关系,逃离这种模式?如果是有开心,有不开心,个体为什么会强制只关注不开心,并且不断重复情绪反刍?

好,即便上面都存在,那回避成年之后,作为一个思维成熟理智的成年人,是怎么审视亲密关系的?个体可能在缺乏基本恋爱经验的时候,容易重复地,错位地把曾经的自我经历带来的经验,无脑应用到亲密关系中。可这个自我迷失的游戏,其实经不起推敲。个体一旦有所经历,有所反思,或者被人提醒后,就会立刻意识到:自我经历是自我经历,亲密关系是亲密关系,两者不能彼此混淆。否则的话,就是自我不断重复痛苦,而且是自己内心人为制造的痛苦。


这种唯过往论的解释,是一种情感出生论。如果个体出生在一个情感模式完美的成长环境中,个体的情感模式一定是美好的。如果个体出生在一个情感模式有缺失的成长环境中,个体的情感模式一定是存在障碍的。

过往推理现在,本身是有参考价值的。可唯过往论,从成长环境定性等同于个体情感模式,绝对化的认知,肯定是错误。它本质上是,粗浅认知后的惰性或者狭隘,一知半解而下绝对性的结论。


那我们看一下,回避为什么冷漠呢?

两年前,我们探讨过回避的冷漠。基本解题思路是,要分情况来看的。回避在亲密关系下的冷漠,回避在一般社交关系下的冷漠。两种情况,看似对外表现是一致的,可是实际上,两者根本是不同的。

一般社交关系下的,回避不仅会冷漠,还会彬彬有礼。冷漠就是冷么?彬彬有礼就是热么?如果是非回避,我们这么看,可能是对的。如果是回避的话,我们就不能这么看。

回避在社交关系下的冷漠,可能的解读:要么是回避觉得,彼此关系就是纯粹的社会角色框架下的关系。比如,客户和销售,比如,顾客和服务人员,比如,上司和员工……这种对于社交关系的定位,可能在我们习惯了人情社会的思维下,是不合时宜的。可眼光放长远,视野更广阔,未必我们要把任何社会角色的关系,都企图拉到人情关系的模式下,不是在更大的社交范围下,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人情社会,本质上是农耕文明的配套软件,而社会化生产的配套软件是边界清晰而责任义务清晰明了的,纯粹的简单社交关系模型。

回避的冷漠,可能回避认为,彼此就是简单纯粹的社交关系。各自有清晰的边界和身份角色,很省心,彼此都不费心,不吃亏。

回避的冷漠,还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个人好恶,比如规避未知风险,比如判是无效社交……如果,我们这个时候,理解回避是怕伤害,才在一般社交关系下冷漠,是不是太牵强了?社交是荒野求生么?还是太空探险?


亲密关系下,回避也会表现的冷漠。特别是伴侣是焦虑,焦虑本来期待回避的分享,交流,反馈的时候,回避没有任何反应,焦虑就会认为回避冷漠。

这个时候,回避是不是唯一认为,焦虑有可能在伤害或者背叛自己?十分之一的可能,除非焦虑已经失控,开始彼此撕扯。

除此之外,焦虑有体现出要伤害回避,要背叛回避的征兆么?

焦虑想要肢体接触,回避冷漠,回避认为焦虑要伤害自己?

焦虑想要彼此更多分享,回避冷漠,回避认为焦虑要背叛自己?

焦虑脆弱的时候,想要回避支持,回避冷漠,回避认为焦虑既要伤害自己,又要背叛自己?

那回避是不是太无脑,太矫情,太悲观,太被害妄想症了?


焦虑想要肢体接触,回避可能会认为氛围没到。比如,相比较私密的封闭空间,回避就觉得公开场合实在不适宜太过亲密的肢体接触。

有焦虑可能不理解这一点。我们举个例子:大家有没有在大街上,或者菜市场,看到穿着睡衣出门的人,男女都有,各个年龄段都有。

《围城》里面鲍小姐决定引诱方鸿渐的时候,开口搭讪的第一句话是什么?鲍小姐,上下打量了方鸿渐,说道:方先生,你长得好像我的未婚夫啊!方鸿渐听了这句赤裸裸的暗示,内心不免心猿意马:如果鲍小姐未婚,那自己有追求她的资格。如果鲍小姐已婚,那自己自然可以得到丈夫的权利,而不必承担丈夫的责任。

那穿着睡衣,走在大马路或者菜市场的人呢?是不是默认了,大马路或者菜市场,就是自己家里一样随便和隐私呢?是不是,路上不认识的人,也像自己家人一样,亲近和亲密呢?既然你不把大家当外人,那大家也不用跟你太生分了,不是么?


焦虑想要分享更多的时候,回避没反应,回避就是冷漠。

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解读回避呢?这是焦虑和回避,两种自我基本生活观念的碰撞。焦虑认为,彼此亲密无间的证据,就是彼此知晓对方全部的信息,全部的内心活动,所有快乐,所有烦恼,所有琐碎和细节。

回避会怎么认为呢?只有读书的小女生,上厕所都要结伴而行。成年的个体,特别是更可能是回避的男性成年个体,是需要孤独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男同学,有一次很骄傲和我提起了他爸爸的一个往事:有一次,他爸爸出外地,返程的时候,不知道是花光钱还是为了省钱,就去火车站找到一列运煤的车,一路搭车回家。他和我讲这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很骄傲。当然,这件事是好多年前,火车还没提速,现在肯定不行了,不安全也不允许。

现在这个同学,自己一个人在大城市工作,也远离家乡,没能得到什么支持。但是,我猜他并不埋怨家人,相反,他会觉得靠自己独立生活,没有成为家人的负担,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

聊这些闲话,就是想说,有人觉得是幸福美好的东西,有人觉得是无聊和空洞的。相反,有人觉得是自我欣赏,自我认可的事情,有人会觉得是悲伤和哀愁。


焦虑想要支持,求而不得,也会觉得回避冷漠。

这一点,其实原因和上面差不多。毕竟,在回避看来,一个连自己情绪都照顾处理不好的人,爱上谁,本质上是以爱之名,在情感道德上套牢一个免费忠实终生的奴仆。

当然,回避这么想,对与不对,大家各自评判,我们只展现,不评价。



 必要说明:

1.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音频课列表。音频课需要一定理解能力,且不含答疑,介意勿买

2.个人微信:s4526s  

3.精力有限,只添加确实有咨询或买课需要的小伙伴,申请时请备注“需要咨询或买课,不闲聊”

4.微信好友只保留已经下单的客户,定期清理非客户,不闲聊,不陪伴,不需要交朋友,这是工作微信

5.阅读公众号,觉得不错,点赞在看分享就可以,我谢谢你。不要在公众号对话框发留言,不要发回复,造成骚扰直接拉黑。不必专门加我微信,就为说一句写得好,有心就好。


穆视角
一个与回避型依恋伴侣相处的行动指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