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第十六分论坛:旅游大数据应用与创新

文摘   旅游   2024-11-05 08:01   北京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的迅猛发展,多模态数据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如何在旅游业中有效整合和利用多模态数据,成为了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24《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的第十六分论坛:旅游大数据应用与创新,旨在探索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创新应用,推动旅游数据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本分论坛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刘逸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邓宁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郑伟民教授共同主持召集,山东大学管理学院贺泽亚教授、邓宁教授与刘逸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本分论坛旨在探索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推动旅游数据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有助于打破传统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全面整合与深度分析,揭示隐藏在复杂数据背后的旅游规律与趋势。

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师生代表在分论坛上进行了汇报展示,就多模态数据在旅游研究中的整合与创新应用展开了深入交流。如天津财经大学的陈东芝汇报了“民宿和酒店中‘家的感觉’对顾客满意度和价格影响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在民宿和酒店体验中,家的感觉的各维度与顾客满意度及住宿价格之间的影响与关联。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伍雄斌通过构建仿真系统,针对旅游信息作用下景区中旅游者出行决策进行了建模与仿真,为把握旅游者出行规律、优化旅游信息服务与交通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陕西师范大学的齐子吟基于中国西安大规模街景图像,对街景形状对游客情绪的影响进行了汇报,利用随机森林回归模型(RFR)分析了街景对于游客产生美丽、无聊、压抑、活泼、安全、富有6种情感感知的影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高原汇报了“基于轨迹大数据的未完全开发景区徒步旅游时空行为模式研究——以雨崩景区为例”,以雨崩村为例,利用两阶段聚类方法,识别出未完全开发景区情境下徒步者的时空行为模式及其特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的魏雨翔通过融合旅游视频和弹幕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方法,主要探讨了旅游视频与弹幕等图片和文本的多模态数据如何影响用户的旅游意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的李晓娟汇报了“The wise delight in water while the benevolent prefer mountains: Effect of personality and self-expansion on destination preference”,深入探讨了旅游者人格特征与山水类目的地偏好选择之间的关联机制。

在此次学术汇报展示中,三位点评嘉宾分别从研究问题、学术概念、方法论、研究价值等多维度对各组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点评,与研究作者进行了互动交流,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例如,在天津财经大学师生的汇报中,邓宁教授重点针对研究的创新性以及多模态数据的运用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而贺泽亚教授则围绕“家的感觉”在中英文语境下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探讨,为研究的跨文化语境适应性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在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的汇报中,三位点评嘉宾对其研究的实践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刘逸副教授在就旅游智能体开发如何与旅游体验的逻辑结合给出建议。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汇报中,贺泽亚教授刘逸副教授分别针对弹幕滞后性的问题及研究假设的改进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中山大学学生的汇报中,贺泽亚教授对人格特质中“自我扩张”特征的研究适用性提出了建议,提示应进一步考虑自我扩张对不同情境的适配性;邓宁教授则鼓励汇报人跳出现有的理论框架,从更广泛的角度深化研究。点评嘉宾的独具性的研究视角、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深厚的理论基础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启发,开拓了数智旅游研究的新思路。

贺泽亚老师点评


刘逸老师点评

邓宁老师点评


论坛最后,三位点评嘉宾对本次分论坛进行了总结,指出数智旅游研究不应局限于多模态数据分析,还应拓展至大模型、人工智能体等前沿技术领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跨行业间的创新应用与价值外溢。此外,积极倡议加强院校间在旅游大数据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动创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开放共享与融合应用。通过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打破技术壁垒,推动旅游大数据研究实现“跨界破圈”,让创新成果惠及社会公众,为旅游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合影




撰稿 || 韩芳菲
责任编辑 || 刘鲁
责任校对 || 郑果
技术编辑 || 梁琼妹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