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 翟洲燕等:中国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空间意象表达 ——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文摘   旅游   2024-11-14 14:37   北京  

中国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空间意象表达 

——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

翟洲燕1,安传艳1,贾梦月1,常 芳2,阿茹娜3

(1. 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2. 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8;3.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可推动中国乡土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景观。文章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以文化景观基因为切入点,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解构提取法,识别李子柒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空间意象表达。研究表明:(1)影像景观基因特征表现为以固定镜头为主的拍摄风格,以远景和特写为主的多景别拍摄手法,景别切换流畅,画面转场自然,画面的整体色调偏暗沉,后期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采用背景配乐和同期声,人物交流通常使用方言,偶尔夹杂普通话等;(2)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表现为理想的人居环境模式、“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四川民居建筑、乡村生产生活和传统技艺所需工具等;(3)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则表现为传统民俗节庆、不同地域的传统技艺和绵阳方言等;(4)李子柒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建构了田园牧歌、淳朴和谐和美好生活等文化意象。该研究旨在为短视频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有效结合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精神认同与行动感知[1]植根于传承几千年且从未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精髓已经化作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在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价值观念、风度气质和言谈举止上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是我国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城乡融合发展的文化资本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2],凝聚在乡土文化景观之中。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媒介形态,能够弥补图文、语音等信息传播方式中“在场”不足的问题,且满足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用户群体的社会交往和自我表达需求,成为公共性传播的常态表达方式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呈现乡土景观和塑造乡土文化的重要媒介方式,深度嵌入乡村生活中,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使其发生现代化的嬗变[3-5]随着记录乡村生活的网红大量涌现、媒体对乡村的大肆渲染,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乡村文化意象被重新发现与认识。挖掘与传承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基因,传播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意象,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基因(meme)最早出自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书,被视为人类社会中与自然界的生物基因(gene)相对应的文化传承基本单位[6],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通常表现为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技艺、建筑雕塑、图案纹样、制度组织等多种基因类型。20世纪80年代,Lumsden和Wilson在《基因、心灵与文化:协同进化的过程》一书中提出“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观点,认为文化进化依赖获得性状的传递,传播速度较快,基因进化则是达尔文主义式的,依赖世代相传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传播速度缓慢。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基因的影响与制约,但又影响着基因的生存,并最终改变遗传纽带的韧性和强度。20 世纪末,Dawkins 的学生Blackmore 在《谜米机器》中进一步阐述了文化基因在文化传播中的内容、功能及作用等特征[7]。之后,文化基因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传播等学科领域。文化景观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之一,是地域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我国学者刘沛林率先提出了文化景观基因,即某种文化景观形成并区别于其他文化景观的、识别地域文化特征的决定性因子,成为地理学进行文化基因识别的独特研究领域,之后其系统性地提出“文化景观基因理论”,并建立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和提取技术流程[8-10]。目前,景观基因理论及方法被大量应用于传统聚落的研究、保护与规划实践中。

Boulding最早提出,意象主要来自生活经验,受时间、空间、人际关系、心理情绪等影响,调控人的行为,会随着自身经验的变化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并逐渐接近于现实,分为物理实体性意象和评价性意象[11-12]。Lynch将意象一词引入空间领域,认为意象是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的空间形象,是从人的感知入手揭示城市特有的空间形象的方法[13],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形象设计与规划领域[14]。乡村意象研究方面,Bunce 最早提出,乡村意象,指的是田园牧歌和自由[15]。刘沛林认为,意象是人们在感觉过滤的基础上对已经历过的环境建立心理图像,并将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概括为山水、生态、宗族和趋吉意象[16]。申秀英等以景观意象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以相对一致性原则作为景观区划的主导性原则,进行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17]。熊凯将乡村意象分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认为前者是表面印象,后者是蕴含其内的文化氛围,具有由表及里的递进关系[18]。在此基础上,之后国内外学者从空间感知、环境心理学、社会符号学等多维视角,深入研究了乡村意象的构成要素、乡村意象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乡村意象的特征、社会文化内涵及其对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居民向乡村移民等的影响[12]。意象作为内在情理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人的生命与审美双重体验的具体显现[19-20],从景观基因识别的角度研究中国乡土文化景观空间意象,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乡土文化景观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而且有助于揭示受众是如何透过中国乡土文化景观呈现的独特空间意象,来深切感悟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之美,唤醒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天性、国人被尘封的乡村集体记忆以及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建构地方、身份与文化认同感的内在逻辑及其影响。

综上,在当今“真实世界沦为影像,影像升格为看似真实的世界”的时代,有学者对国产纪录片、短视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了研究[21-22]。目前,从短视频中提取乡土文化景观基因的应用研究不足,探讨短视频中乡土文化景观基因与空间意象表达的研究也较少。本文从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以李子柒短视频为例,识别与提取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探讨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空间意象形成与表达的内在机理,旨在丰富地理学的文化景观基因与乡村空间意象研究,为短视频助力乡村振兴、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赋能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根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主要分为用户原创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专业化内容生产(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PGC)以及UGC与PGC 相结合的专家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user generated content,PUGC)3 种模式[3]。李子柒是一名UGC美食短视频博主,自2015年始,策划并自导自演古风美食短视频。2016年11月,凭借《兰州牛肉面》引起广泛关注。2017年,李子柒正式组建团队,创立了个人品牌,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陆续拍摄了记录中国乡村生活衣、食、住、行的系列短视频[23],在抖音、微博、优酷、哔哩哔哩、YouTube 等国内外各大媒体平台发布,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24]的传播方式,不仅传递了淳朴又接地气的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与伦理亲情,而且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丰富多彩的中国,激发起受众对世外桃源的想象和中国文化的向往,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力。李子柒先后获得“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和“2020中国文化传播年度人物”奖项,其短视频“呈现了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纷纷表示肯定,称其“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讲好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让世界认识了美好的中国”。2020 年5 月19 日,袁隆平、李子柒等6人获聘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彰显出李子柒在文化传播领域的突出成就与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2021 年1 月25 日,李子柒以1410 万的YouTube 订阅量,刷新了此前由她创下的“最多订阅量的YouTube中文频道”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让跨越语言、人种、文化背景的无数外国人了解并爱上中国。因此,选取李子柒短视频为研究案例,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综合考虑国内外短视频平台的特色、李子柒短视频发布时序的连贯性、获取的完整性以及获取渠道的正当性,本文选取李子柒在国内的哔哩哔哩网站(以下简称“B站”)自2016年7月25日至2021年7月14 日发布的短视频作为研究案例。B 站创立于2009 年,2022 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B 站日均活跃用户达9030 万,较2021 年同期增加25%;月均活跃用户达到3.326 亿,同比增长25%,持续保持稳健增长。B 站的核心用户为“Z 世代”,多为90 后和00后,具有年轻化、高粘度、高活跃度、强互动性等特点[25-27],成为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李子柒是B 站知名美食博主。截至2022 年9 月,李子柒B 站粉丝771.8 万,获赞1407.8万。剔除李子柒发布的声明类短视频,共计142 个短视频,除停更两次外,时序较为连贯,内容相对完整。短视频时长在2 分06 秒到22 分45 秒之间,共有“朝花柒拾”“东方非遗传承”和“古香古食”3个合辑,分别包含114 个、8 个和20 个视频。本文选取“李子柒”账户发布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识别短视频中蕴含与传递的中国乡土文化基因。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乡土文化景观是乡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特定地域人群出于自身生活需要,对自然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土地之上的空间及格局进行适应、创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是包括土地、聚落、建筑、风俗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是其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展现[28-29]。景观基因识别则是从微观的视角识别乡土文化景观的文化特征。本文从文化景观基因入手,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与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解构提取方法(以下简称“特征解构法”)对李子柒短视频进行分析。

1.2.1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深入分析和解释研究对象内容的科学方法,分为解读式、实验式和计算机辅助的内容分析法。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内容分析相结合的实验式内容分析法。定量内容分析可以将单词、符号、主题、段落等文本内容划分为特定类目,计算每类内容元素出现频率,将其转化为定量、直观和系统的数据资料。定性内容分析则主要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与逻辑推理,分析文本中各内容元素之间的联系及其组织结构[30]。研究步骤:(1)以李子柒发布的全部短视频为例,分析每个短视频传达的内容,根据短视频明显的内容特征,进行主题归类;(2)计算每个主题下短视频出现的频率,筛选出每类主题下频率最高的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

1.2.2 特征解构法

文化景观基因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和提取技术流程,并被大量应用于传统聚落研究中[10,31]。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解构法是以文化景观为对象,根据其属性特征进行景观特征的类别划分,建立可识别性的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32]。短视频不仅包含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传播过程中还融合了声、光、电等新媒体技术,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立体感知,具有激发想象、催化情感表达等独特优势,形成了由感性的可观性建构起来、以影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景观——媒介景观[33]。本文采用特征解构法,面向短视频划分媒介景观特征的类别,将其分解为影像景观特征(包括视觉特征和听觉特征)、物质文化景观特征(包括环境、建筑和工具特征)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特征(包括节庆、传统技艺和方言特征)[34-36]。视觉特征包括镜头、影像与字幕3个识别因子,选取镜头变换、拍摄手法、影像剪辑、色调光线以及说明文字5 个识别指标;听觉特征包括声音与语言两个识别因子,细化为背景配乐、同期声和人物语言3个识别指标;环境特征以自然生态环境为识别因子,将自然景观作为识别指标;建筑特征选取民居建筑和主体性公共建筑两个识别因子,民居建筑特征进一步细化为传统民居的平面结构、建筑形制、屋顶造型、屋脸形式、建筑用材和局部装饰6 个识别指标,主体性公共建筑是识别村落内的公共场所;工具特征以乡村生产生活工具、传统技艺工具为识别因子,选取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特殊工具3 个识别指标;节庆特征将节日作为识别因子,以传统节日为识别指标;传统技艺特征选取民间世代传承的工艺为识别因子,细化为民间手工艺(包括非遗)、美食制作技艺两个识别指标;方言特征将方言作为识别因子,选取指标为地方方言所属的方言片区。由此构建出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表1)。

表1 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Tab.1 Gene identification index system of loc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short video


2 李子柒短视频中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结果

2.1 李子柒短视频选取

通过全面分析李子柒短视频,发现虽然李子柒绝大多数短视频最终的落脚点是美食制作,但每个短视频包含的内容会存在差异性,以短视频内容的内部相似性为前提,按照相对一致性原则,将李子柒短视频细分为3大系列(分别是饮食制作系列、农业种植系列和手工艺系列)12个类别,其中,饮食制作系列细分为日常饮食、节日饮食、调味料、甜品小吃和饮品饮料,农业种植系列细分为粮食、蔬菜、水果与花卉种植,手工艺系列则细分为非遗技艺、日常生活技艺和美妆用品制作(图1)。

图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李子柒短视频分类
Fig.1 Classification of Li Ziqi's short video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将每类短视频按照播放量由高到低进行排序,遴选出播放量最高的12 个短视频,分别是《听说爱吃螺蛳粉的朋友,都很可爱阿!》《【桃花节】骑马踏青,取花为食,才不辜负春日好时节——上巳节》《【黄豆酱油】用黄豆酿一壶传统手工酱油,中国味才养中国胃》《【冰激凌】凉冰冰甜丝丝的浆果蛋奶冰激淋,是夏天的味道》《深深扎根在中华土地上,历久弥新的茶文化》《【土豆的花样吃法】农耕之乐,劳作之美,饮食之道——土豆的一生》《【黄瓜的一生】黄瓜正当季,那就变着法来吃个黄瓜吧》《【西瓜和葡萄的一生】摘了西瓜,酿了葡萄酒,迎着月色一起喝一杯呀》《玫……瑰花…的一生?》《【绢花】捣鼓了一身看花的衣裳,和我家老小孩一起拥抱春天!》《用葡萄皮给自己做件衣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用鲜花给自己做了套胭脂,原来古代的胭脂眉黛膏是这样做出来的》(表2)。

表2 B站李子柒短视频选取
Tab.2 Selection of Li Ziqi's short videos on from Bilibili

注:表中播放量和点赞数的数据是笔者于2022年5月25日通过八爪鱼采集器获取。

2.2 李子柒短视频中乡土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通过对12 个短视频进行乡土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分析影像景观基因、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

2.2.1 影像景观基因特征

(1)视觉特征

李子柒短视频的拍摄地在四川绵阳乡村地区,场景主要选择在李子柒居住的院子及附近的田间地头。在短视频拍摄过程中,镜头运动方式既有固定镜头拍摄,又有推、拉或摇等运动镜头拍摄,形成了以前者为主的拍摄风格。短视频采用近景、中景、远景、特写等多景别拍摄手法,以远景和特写为主。如远景李子柒骑马穿行在桃花盛开的山间,中景李子柒采摘花朵,到近景马儿吃草,再到以花为主题的系列美食特写。在拍摄自然风光和李子柒获取食材的过程时,多以远景为主,近景、中景、特写为辅[37]。在拍摄美食的制作流程及最终成品展示时,则多采用微距镜头拍摄特写。此外,短视频还采用了延时摄影的拍摄手法,如拍摄星空、自然风景、生物生长等。

在影像剪辑中,短视频的景别切换流畅,前后画面的转场自然,后期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如将整个植物的生长过程剪辑成十几分钟的短视频。短视频画面的色彩饱和度和亮度偏低,整体色调偏暗沉,兼有暖色调的对比,比如在黑夜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光影交替,富有电影质感。李子柒在短视频里经常身着旗袍、汉服、粗布麻衣等中国风服饰、素颜或淡妆出境,更符合其“东方美食生活家”“古风美食博主”的定位。

在字幕上,李子柒短视频在拍摄时间、节气时令、(种植、采集或饮食制作过程中所需的)食材和调味品名称、做手工艺(包括绢花、胭脂、眉黛膏等)所需的材料物品及制作环节、描述植物的生长阶段和加工处理过程、食材准备与处理工序、饮食制作流程、成品展示等处均配有说明文字,有时中途会出现提示语,如“成品谷雨茶可做花茶素坯”,又如李子柒在山林中采摘鸡枞菇时,反复多次出现“勿随意采摘野生菌类”,有时还会在结尾处附上感慨的语句,如“红颜易逝,烟花易冷,且听雨声盼永恒……”其中,字幕主要集中在饮食制作过程中所需的食材和调味品名称、食材准备与处理工序、饮食制作流程以及成品展示上,有助于受众准确理解画面传递的信息,增强短视频的视觉效果,感悟中国乡土文化。

(2)听觉特征

在声音上,李子柒短视频中的背景音乐大多选用舒缓的纯音乐、流行音乐等,带给人悠闲宁静之感。在拍摄短视频画面时,同步录入了山林田野的劳作声、清洗蔬菜瓜果的流水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柴火燃烧时的噼啪声、人们的交谈声、动物的叫声等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音乐、动作、人物和环境同期声经过精心处理后,嵌入视频中,其与画面相结合增强了短视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田园生活的景象更加真实和接地气,且经过艺术化处理后,极富视听美感。

在语言上,李子柒与婆婆、亲朋邻里、工作人员的日常交流中,间或与马、羊、狗等动物说话时,通常会使用方言,中途夹杂几句普通话。

2.2.2 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1)环境特征

李子柒短视频中出现了山间、田野、竹林、茶园、池塘、小河、当地乡村民居等地理环境要素。山间、竹林是李子柒观赏乡村四时风物,搜寻、挖掘和采摘食材(砍竹子、挖竹笋,采摘木耳、蘑菇、野草莓、青花椒等)以及生活中取用山泉水的重要场所;田野、茶园是种植黄豆、茶树和花卉等农作物的农业生产场所;池塘、小河则是李子柒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所,如清洗花生、淘洗布料、捞螺蛳、遛弯儿、踏青等;乡村民居主要出现了李子柒家和邻居家的农家院落。其中,短视频的拍摄环境主要聚焦在李子柒和婆婆共同生活的院落,院内有超大的庭院空间、起居空间和大片的菜地、果园,不仅种植有丰富多样的瓜果蔬菜和花卉林木(如玫瑰、金银花、枇杷、柚子等),而且饲养了羊、鸡、狗、猫等小动物。李子柒经常穿梭于院落各处,食材应有尽有、随取随用,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短视频拍摄辗转于上述不同场景,不仅呈现出“山环水抱、形局完整、景观秀美”的理想人居环境[38],而且动态展现了乡村地区随着四季变换与昼夜更替出现的自然景象。伴随短视频的空间场景切换和时间转换,受众可以看到山地、丘陵等地文景观,山涧、池塘、河流等水文景观,落日余晖、云雾缭绕、繁星璀璨、白雪皑皑等气象景观,四季常青的竹林、随着季相变化出现的春天漫山遍野的桃花、夏天郁郁葱葱的山林、秋天成片金黄的稻田等生物景观以及梯田、茶园等农业景观,呈现出乡村美丽多彩的四季风光和安宁惬意的生活环境。李子柒则游走在家与家、家与自然之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从古至今千丝万缕的生命联系,传递出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生活理念。

(2)建筑特征

李子柒短视频中出现的主要建筑形式是乡村民居,集中体现在李子柒家。其建筑形制为宅院式民居,建筑布局依山就势,由庭院空间和起居空间组成,屋顶造型有平屋顶和人字形屋顶,屋脸形式为一层、二层,在门窗等局部加以直纹、“回”字锦等纹样,整体建筑装饰简洁大方。其中,庭院空间大且构成要素丰富,院内有被分割成小块、由石板路、砾石路和水泥路连接的大片菜地,设有短视频中出镜率最高的、李子柒制作美食的场所——一间半开放式的乡村小厨房以及存放各种杂物的储藏室,还有池塘、小桥、凉亭(内设博古架)、秋千沙发床、砖砌小圆桌(上架曲水流觞桌)、清洗瓜果蔬菜的流水池、花池、面包窑(自制烤箱)、仿古景观灯等多元景观要素;隔着竹栅栏,后院还开辟有大片果园。居住空间则采用“回”字形布局,具有中式田园风格。在建筑用材上,主要为砖石、竹子、木材等传统建筑用材,还包括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如水泥、玻璃、乳胶漆、瓷砖等。住宅四周用竹墙、木门、砖墙等围合。短视频中,偶尔也会出现邻居家的传统农家院落,有的保留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有的则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现代化改造,祠堂、庙宇等乡村公共场所在短视频中则较少出现。

(3)工具特征

李子柒短视频在不同场景中出现的工具存在差异,大体可分为农业生产工具(包括农作物栽培与管理工具、收获工具等)、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烹调用具、进餐用具、裁剪缝纫工具等)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技艺工具(表3)。

表3 李子柒短视频中不同场景出现的工具
Tab.3 Tools for different scenarios in Li Ziqi's short video

在农业生产场景中,短视频记录了李子柒辛勤劳作的场景,在山间、竹林、田野、菜地等获取当季食材,亲手种植土豆、黄瓜、西瓜、玫瑰花等农作物,并按照节令记录下农作物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全过程以及种/移植、育苗、灌溉、施肥、田间管理、收获等农作物栽培与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李子柒会借助铲子、锄头、铁锹、篾刀等农业生产工具。在外采摘食材时,经常会使用背篓、编织筐等工具,有时就地取材,用荷叶包裹,或者用棕榈树叶子编成篮子盛放食材,抑或直接用衣服兜住。在自家菜地和果园收获食材则会使用编织篮/盘、竹簸箕、手提竹篓等工具。

在日常生活场景中,李子柒对食材进行加工与处理、制作美食和进餐时,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传统、现代和自制用具3 类,并以现代用具为主。李子柒常用一把铁柄中式菜刀在菜墩或砧板上切肉切菜,烹调时使用蒸笼、笊篱、锅碗瓢盆等,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融入了现代文艺风格。如炊具主要有老式大铁锅、不粘锅、砂锅、瓷坛等,均采用传统的烧火方式,灶具仍使用柴火土灶,旁边设有一个铁炉子,还有一个可移动的小泥炉。在摆盘过程中,李子柒有时会用到镊子、牙签等工具,还会将树叶、菜叶等铺在竹盘、木托盘上盛放食物。餐具除与上述用具发生重叠外,还会出现不同材质和风格的茶壶和茶杯。李子柒还会采用传统的包装手法,颇具古风。如在陶瓷罐顶部盖保鲜袋,上覆一块红布,用麻绳封装酿制好的酱油或酒;用木质的手提食盒盛放食物;外出踏青时,会用一块蓝色粗布包装食物等。此外,在制作衣服时,李子柒会用到自制木尺、剪刀、老式缝纫机等裁剪缝纫工具。

在传统技艺制作场景中,李子柒会使用一些特殊工具,如在胭脂、眉黛膏等汉妆制作过程中,会使用纱布、研磨臼、毛笔等工具;在曲水流觞桌上展示茶艺时,会使用整套中式水墨风格的茶具,并将杯碟置于水上,随水流送到客人面前。特别是制作绢花时,用到的工具则极为繁琐,包括钳子、线头剪刀、镊子等,特别是绢花制作的专用工具,如圆镘、刀镘等。

2.2.3 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1)节庆特征

民俗节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凝聚民族共同体集体意识的仪式化庆祝活动,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族群情感认同符号特征[39]。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李子柒短视频中展现出不同节日的特定饮食习俗,如春节置办年货、上巳节制作花食、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七夕节吃巧酥、重阳节做重阳糕等。

在《桃花节》短视频中,展现了上巳节的传统习俗。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形成于东汉时期,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朝代的发展演变,由最初水滨盥洗、祓禳消灾的巫术仪式演变为曲水流觞、走马游春的民俗节日,后又上升为官方和民间共同参与、雅俗共赏的盛大节日,宋以后,逐渐衰落并退出人们的生活[40]。上巳节当天,李子柒骑马到山上采摘新鲜的花朵,准备了以花为主题的系列美食,包括梨花蛋卷、酒酿山药桃花丸、紫薯萝卜花糕、辛夷花煎、芍药饭团、水晶樱花钵仔糕等,带着婆婆、助理“民国”和摄影师一起去踏青。

(2)传统技艺特征

传统技艺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传统生产技术精华,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41]。在以绢花为主题拍摄的短视频作品中,绢花是绫、缎、纱等原料制成的人造假花,有“天下绢花出北京”之说,又称“京花”。绢花艺人注重认真观察、研究并熟悉花卉的自然生长规律,在技艺上讲究“追真仿鲜”,形成了造型逼真、生动活泼又精致美观的传统手工艺品。绢花制作技艺目前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2]。李子柒以绢布、丝线、铁丝等为原料,选取镊子、剪刀、窝锤等工具,沿用了凿、染、捼、粘、攒等传统绢花制作工序,经过在绢布上按照桃花的形状描绘并剪裁花瓣、提取天然色素染色、捼出花瓣的造型、制作花蕊、粘成花朵、攒花茎等步骤,最终制成一件桃花发冠。绢花还可作为室内装饰品和鞋子配饰,几可乱真。又如在螺蛳粉视频中,李子柒从食材的获取,如上山挖笋和采摘木耳、菜地里摘豇豆、辣椒和马齿笕、池塘里捞田螺等,到食材的处理,如晾晒并泡发笋衣和木耳、腌制豇豆和笋、清洗田螺等,再到煮螺蛳粉的全过程,如熬制汤底,加入煮好的米粉与处理好的各种配菜(炸腐皮、木耳、酸豆角、酸笋等),最后一碗鲜美的螺蛳粉搭配小菜被端上饭桌。此外,短视频中展现了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形成的农业传统技艺(种植、移植、采摘等)、炒茶、酿酒技艺,以及烧火做饭、染布、制作衣服、化妆品和家具等传统生活技能。李子柒还展示了泡茶、插花和制作微缩景观等技艺。

(3)方言特征

地域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着地域的形成历史、发展变迁和地方百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的一扇窗口[43-44]。绵阳方言隶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45],短视频中李子柒与婆婆、亲朋邻里和工作人员日常交流,大多都是讲绵阳话,偶尔夹杂几句普通话,如“婆婆,桃花开的好多,给你戴一朵花花,好看好看好看(绵阳话)……岁月从不败美人(普通话),婆婆是美人(绵阳话)……风吹了你回去啊,婆婆”“晓得”(绵阳话)。虽然短视频中无字幕对照,但并不影响观感和理解,反而让受众更有代入感。在短视频被不断播放的过程中,李子柒也在无形中传播着我国的方言文化。



3 李子柒短视频中乡土文化意象的表达

乡村文化意象是乡村营造的一种氛围[18],是人们对乡村的深层次感悟,通过物化的文化景观表现出来。通过识别与提取李子柒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发现,在物质文化景观基因与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的基础上,加入影像景观基因中声音、语言与画面等特效,会营造出一幅完整、生动的中国乡村生活图景,使受众脑海中建构出乡土文化意象,进而引发强烈的精神共鸣与情感认同。

3.1“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文化意象

在一个位于四川绵阳山区的环境优美、遗世独立的小村落,李子柒和婆婆有着一处竹篱笆墙围合、木头门楼的农家院落,院内有小桥、花池、凉亭、竹屋等,种植有大片的菜地和果园,饲养着猪、羊、鸡等畜禽,还养了几只猫狗做宠物,院内瓜果飘香、繁花似锦。厨房清水泥墙壁上挂着大蒜、干辣椒和腊肉,墙角放着泡菜坛子,平日用土灶铁锅烧柴做饭,将精心制作好的菜肴盛进石盘、竹盘、木碗等餐具中。平日李子柒耕作、采摘,闲时做手工艺,间或与婆婆、亲朋好友用方言交流着生活日常,邻里之间互相交换食物,呈现了一幅烟火气十足的乡村生产生活景象。其中,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地理环境的产物,具有风格灵活多变、组合形态和布局方式多样化、建筑空间布局因地制宜等特点[46];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也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如围绕二十四节气的各时令节点,李子柒开展传统农业生产活动,在山林中或田里或池塘边获取食材,种植并精心养护自家土地上的农作物和动物,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天然材料制作日常生活用具和各种美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做到了顺天应时,取之自然,不仅展现了中国天人合一哲学生态观,而且激活和唤醒了受众对业已消逝的乡村田园世界之情感[47],建构了未有过乡村生活经历的现代人对田园生活的浪漫想象[21]

3.2“传承传统,孝悌仁爱”的淳朴和谐文化意象

在乡村,节日氛围是最浓的,美食构成了国人独特的饮食记忆,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里,李子柒会按照传统习俗做各种准备工作并制作节令美食,让乡村生活更添活力和仪式感。如春节时,李子柒写对联、做雕版年画、剪窗花、糊灯笼、做新棉服、插花等,将房屋和院落各个角落布置得红红火火,还准备了糖葫芦和糖画、炸虾片和馓子、炒瓜子和松子、烤猪肉脯、糖霜橘饼和蜜枣等年货,充满了喜庆吉祥的年味儿和对生活的热爱。李子柒还用镜头呈现了绢花、竹编等传统制作流程,让受众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时代魅力和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此外,李子柒短视频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是李子柒和婆婆,当地的邻里乡亲、助理和摄影师偶尔出境。在短视频中,经常出现李子柒和婆婆的日常相处、邻里之间交换食物以及与工作人员分享美食等温馨画面,透过简短的言语交流,将李子柒和婆婆的温馨互动、以及与邻里乡亲、同事之间的和睦相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延续着农耕社会的亲情伦理与脉脉温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3“古今融合,包容并蓄”的美好生活文化意象

李子柒的生活方式在延续传统农耕生活的同时,拥有与城市等值化的生活,且充满着浪漫文艺气息。如李子柒家中的卧室是现代中式简约风格,拥有大衣帽间、卫生间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又有用树干、树枝、茅草、竹子等天然材料自制而成的灯具、坐垫、脏衣篮、家具等家居用品,门窗属于现代风格但采用中式传统纹样,充满古朴之美;院子里自己搭建的凉亭里放着吊床,外围纱幔;还有出镜率较高的红瓦砖房挂满爬藤花,内部摆放有木质桌椅和博古架,亭前是小桥池塘花园,不仅可以吟诗作画、观鱼赏花,还可以和家人纳凉用餐。李子柒制作的美食既保留传统,又与时俱进。如李子柒自制了面包窑,经常使用酿酒桶、花瓶、玻璃盒、瓷瓶等现代化的器具,盛放饮食的餐具却又精致复古,且摆盘精致,寓意吉祥。此外,李子柒短视频展现的传统技艺,不仅突出四川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如“竹子”“泡菜”“辣椒”“腊肉”“香肠”“蜀绣”等,还展现与传播了我国其他地区的非遗技艺,如绢花、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等,还有一些现代技艺,比如酿制啤酒和葡萄酒、制作雪花酥和费列罗、做化妆品等,做到了传统与现代、民俗与流行、生活与艺术的兼容并包。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缘起于追问李子柒短视频为何能够引起国内外跨地域、跨种族、跨阶层受众广泛关注与喜爱的深层原因,从文化景观基因视角,将短视频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媒介景观,建构了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旨在通过识别与提取李子柒短视频中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乡土文化意象的表达,分析乡土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乡土文化意象与受众情感认同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影像景观基因特征表现为在视觉特征上,形成了以固定镜头为主、运动镜头为辅的拍摄风格;采用了以远景和特写为主的多景别拍摄手法;景别切换流畅,前后画面的转场自然,后期运用了蒙太奇的剪辑手法;短视频画面的整体色调偏暗沉,兼有暖色调的对比;字幕说明主要集中在饮食制作过程中所需食材和调味品名称、食材准备与处理工序、饮食制作流程以及成品展示上;在听觉特征上,背景音乐大多选用舒缓的纯音乐、流行音乐等,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流基本使用方言,偶尔夹杂普通话,音乐、动作、人物和环境同期声均经过精心处理后,嵌入视频中。

(2)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不仅静态呈现出理想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四川民居建筑风格和乡村传统生产生活工具,而且动态展现了五彩斑斓的乡村四时景象。其中,李子柒短视频中出现的环境要素有山间、田野、竹林、茶园、池塘、小河、当地乡村民居等,也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场所。民居建筑主要是李子柒和婆婆共同生活的院落,建筑形制为宅院式民居,屋顶造型有平屋顶和人字形屋顶,屋脸形式为一层、二层,建筑用材主要为砖石、竹子、木材等传统建筑用材,还包括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乡村公共场所在短视频中较少出现。在短视频不同场景中出现的工具,可分为农业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具以及非遗传统技艺所需工具等3种类型。

(3)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特征则展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特定饮食习俗,绢花、螺蛳粉等不同地域的非遗制作工序和在漫长农耕社会中形成的农业生产技艺和传统生活技能;方言则属于西南官话川黔片成渝小片的绵阳方言。

(4)李子柒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建构了“天人合一,自给自足”的田园牧歌文化意象、“传承传统,孝悌仁爱”的淳朴和谐文化意象、“古今融合,包容并蓄”的美好生活文化意象,体现了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观影响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承载着人们对土地的深切情感和对故乡的依恋,满足着现代人对世外桃源般田园生活的想象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2 讨论

李子柒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发挥短视频的视听功能营造出立体、生动的乡村生活图景,展现了独特的乡土风貌、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方式和默默流淌的人性温情,无形中渗透着中国乡土文化基因并使受众脑海中建构出乡土文化意象,恰恰迎合了当下人们的审美品味和心理诉求。

第一,激发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子柒在短视频中展现的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农耕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与婆婆之间亲情的自然流露和乡亲邻里的和睦相处,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归于自然的“天人合一”实践途径[48],又充满着烟火气和人情味,恰是当今全球化时代城市高压力、快节奏生活以及陌生又疏离的人际关系下,人们所渴求的理想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城市居民的身心,缓释了在城市生活的空虚感和焦虑感,唤醒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故乡的依恋。

第二,印证了现代人对乡村的诗意想象。现代人对乡村持又爱又恨的态度,既喜欢乡村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宁静茂密的山林、广阔无垠的田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宽敞自由的居住空间、天然绿色的食材等,又厌恶乡村建筑的混乱无序、乡村生活的种种不便和生产劳作的艰辛,但李子柒的短视频似乎跳脱出乡村世界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文化困境和“村不如城、愚昧落后”的社会生活认知[49],过滤掉了乡村生活的艰难辛苦,将乡村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受众,让人们感到即使居住在小山村,依然可以过着比城市更加悠闲舒适的高质量生活,并享受在乡村生活的一切便利,满足了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世外桃源”的想象。

第三,满足了海外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李子柒将传统美食、手工艺和生活美学结合在一起,从吃、喝、玩、乐(器具)等方面满足了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好奇感,将传统文化巧妙融入乡村田园生活,把抽象的文化具象化,让受众看到中国年轻人别有意趣的生活方式,破除了外界对中国固有的刻板印象。李子柒以其独特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展现新时代的中国形象,彰显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促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另外,本文尝试了从新媒体形态的传播内容中识别与提取文化景观基因的可能,将短视频视为一种媒介景观,通过建构短视频中的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在既往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影像景观特征识别的相关指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基于此,本文还探讨了李子柒短视频中乡土文化景观基因的特征及乡土文化意象建构,尝试从理论上回答“李子柒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这一问题,并剖析了“为什么李子柒短视频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欢迎”的内在机理。研究印证了文化景观基因不仅存活在静态的、实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而且潜藏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如今,新媒体传播使其以更便捷、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大众眼前,让人们能够通过观感建构文化意象,激发内心深处的地方依恋和文化认同,进而促发自觉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但短视频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扭曲文化、脱离现实生活的可能,关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滋生的话语霸权问题显得较为必要,也为后续探讨如何在新媒体场域中开展“影像(符号)-认知-行为”研究、从文化景观基因视角探索短视频对地域空间意象的建构或重塑以及影像背后传递的价值认知和权利博弈等课题提供了思路。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文章发表于《旅游学刊》2023年第11期,脚注、参考文献略。

责任编辑 || 宋志伟
责任校对 || 王  婧
技术编辑 || 梁琼妹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硕士研究生

封面图片 || 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图片如有版权保护请与我们联系,E-mail: lyxk@vip.sina.com

Tourism Tribune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科类)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 (A刊)权威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