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 李师娜,刘贤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义路径

文摘   旅游   2024-11-24 08:02   北京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全面振兴,提出加快构建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强调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本文将从产业发展以及防范返贫风险和生计角度讨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义路径,具体将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生计的双重路径展开分析。

   一、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宏观经济路径    

文旅融合通过扩大积极经济影响和削弱消极经济影响赋能乡村振兴。在分析宏观经济路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包括以下3个方面。1)文旅融合的经济活动范围界过宽,一些涉及文化而无关旅游,或者涉及旅游而无关文化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活动都包括在内。2)仅讨论积极影响,而忽视消极经济影响,例如文旅产业发展很可能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一些经济部门造成产出、劳动力、资本等挤出效应。3)没有充分考虑分配效应。在乡村发生的文旅活动并不只影响乡村经济,也可能通过产业链影响城镇经济;同理亦然,在城镇发生的文旅活动也可能影响乡村经济。把握好以上3个难点才能厘清文旅产业内部各经济要素之间以及与其他各个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能更加客观地理解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宏观经济路径。为此,比较有效和直观的方法之一就是构建文旅卫星账户。    

中国投入产出表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该表包括中国经济的各个主要经济产业部门,但其中并未单独列出文旅产业,只有分别与旅游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相关的若干部门,要从这些经济活动中比较准确和详细地呈现文旅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需要构建文旅卫星账户。由于目前我国尚未编制文化卫星账户,文旅卫星账户的构建需要基于现有的中国旅游卫星账户。笔者之前受邀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撰写会展行业影响评估指南,构建了会议会展业卫星账户,基于此,本文提出一个从旅游卫星账户延伸至文旅卫星账户的思路(图1)。首先,从现有的旅游卫星账户中分离出与文旅活动相关的传统旅游活动,并剔除与文旅活动无关的旅游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上文提到的文旅融合的经济活动范围界定过宽的问题。其次,目前可查到的最新版中国旅游卫星账户是2010年编制的,而近10多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有较大变动,各种新兴旅游业态和服务体系尚未有所体现,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最近修订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包括了旅游新业态和文化新业态。因此,构建文旅卫星账户还需要另行调查和统计在文旅活动中出现的新资源、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市场。最后,将旅游卫星账户中剥离出的传统文旅部分与新统计的新兴文旅部分整合起来,共同构成文旅卫星账户,如图1中蓝色块和红色块的有机融合所示。在文旅卫星账户中能显示各要素在文旅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配比,这是解决上文提到的第二、第三个问题(即充分考虑积极和消极经济影响以及城乡分配效应)的科学数据基础。为深入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运用经济影响模型进行分析。

    

图1 从旅游卫星账户延伸至文旅卫星账户

根据以往关于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文献以及笔者的研究发现,宏观经济路径的理解涉及直接影响、间接影响、诱发影响、溢出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6个重要概念。前3类影响是最为常见且运用广泛的经济影响类别,一般常用的评估方法是投入产出模型,该方法在文献中的讨论已较为成熟,因此不再展开陈述。由于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间接影响与诱发影响存在重复计算的局限性,这可能导致对总体影响的高估。而可计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不仅可以克服这一局限性,还能充分评估溢出、挤出和分配效应。    

在本文情境下,溢出效应主要指文旅融合不仅会对本地区产生影响,还会对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且不仅会对文旅产业部门产生影响,也会给其他相关产业部门带来影响。例如上海的演艺集团联合英国的戏剧公司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沉浸式戏剧,游客观演带来的经济收益除了使上海的公司受益外,一部分也会流向合作方英国的戏剧公司。此外,该活动不仅影响上海经济,也有可能使乡村经济受益,比如其配套餐饮可能来自乡村生产的生态食品。虽然溢出效应兼具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属性,但是关于文旅融合溢出效应的讨论大多仅侧重积极方面。为了强调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将挤出效应定义为文旅融合在对第三产业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会对农林牧副渔等第一产业和建筑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产生消极影响。笔者以往的研究也发现了挤出效应,例如笔者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评估荧幕旅游的经济影响时发现,电影《霍比特人》系列增加了新西兰的住宿、餐饮、交通和通讯等旅游相关部门的产出、劳动力和资本投入,而这一过程也挤出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配效应可以理解为文旅融合相关的产出和生产要素等在城镇和乡村居民之间的分配。文献中对分配效应也有探讨,例如笔者将双户(即城镇和农村)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与计量经济学模型相结合,首次尝试同时评估最近连续发生的大型文旅赛事活动和大型危机事件,即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农村和城市家庭的分配效应,奥运会虽然在城市举行,但其影响通过产业链上各个部门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会作用于农村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以及农村居民的经济福利,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对该分配效应也起到了叠加作用。然而,乡村文旅融合对乡村振兴的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较少,比如张科等发现,红色旅游能够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增长,也可以缩小革命老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但这些文献没有对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进一步的评估。因此,在分析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宏观经济路径时,需要全面系统地考虑溢出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鼓励城镇的文旅活动对乡村的溢出效应,补贴因挤出效应受到负面经济影响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部门,提升文旅活动的分配效应中对农村居民的分配比例。

二、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微观生计路径    

本文中的微观生计路径是指文旅融合通过提升乡村生计恢复力、减弱乡村旅游地生计风险、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赋能乡村振兴(图2)。传统的生计恢复力理论框架中包括缓冲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组织能力3个方面,笔者在该框架中引入赋能,并重点关注数字技术赋能和心理赋能。

    图2 文旅融合通过提升生计恢复力赋能乡村振兴

首先,在文旅融合中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也符合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和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指示。随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普及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将成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从事文旅业农户的数字技术赋能,即农户不仅依靠文旅资源、物质、人力、金融和社会等资本,还利用数字技术资本抵御外界冲击。由于新冠疫情期间的出行限制,反而促进文旅融合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农户生计恢复力。例如乡村旅游目的地借助网络直播技术,探索出了云旅游、文旅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从事文旅业的农户提升自我能动性,意识到数字技术在乡村文旅发展中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宣传乡村风土人情、营销文旅产品。二是乡村组织和制度的数字技术赋能,即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例如,文旅部门及相关文旅企业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收集、整理、挖掘和活化乡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不仅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有利于乡村文旅资源和产品的知名度提升。此外,通过乡村电子政务平台与网络系统的搭建,使农户及时了解政府鼓励文旅发展的政策以及办理相关手续。再有,利用云计算统计人车流量,在举办大型文旅活动中智能化管理游客量和引导游客流动。    

其次,扶贫攻坚阶段时曾强调扶贫先扶志,现今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笔者认为,提升农户的志气同样重要,即通过提升农户的认知能力和情绪能力,增强农户的自我认同、自我意识与自我激励,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强化防止返贫致贫风险意识,改变落后思想观念,同时培养对家乡的积极情感,帮助树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引导积极主动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只是该方面的文献还较少,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讨论文旅融合对游客的心理赋能。例如,刘欢等以江西井冈山为例,分析了红色旅游对游客情绪的唤起及其对个人认知的改变,从而达到学习教育的目的。笔者以及Yu和Xu分别探究了非遗旅游中戏曲和中国古诗词对游客积极情绪的激发以及审美欣赏的影响。笔者还以美剧《权力的游戏》为例,探讨影视旅游对游客幻想倾向和原真性感知的影响。这些文献表明,文旅融合能够有效激发人们健康向上的积极情绪,从而提升其热爱生活、地方认同和文化自信等志气。尽管已有文献极少涉及文化旅游对农户的心理赋能,但笔者发现,文献中讨论的红色旅游、非遗旅游和影视旅游很多也是在乡村情境下进行的文旅融合,这为理解文旅融合对农户心理赋能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此外,在非遗旅游方面,女性农户通过参与非遗刺绣,感受到来自家人、游客及其他访客的尊重,从而增强了自信心、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对个人能力与价值的认可。很多乡村地区也还保持着“正月里来唱大戏”的风俗,很多传统和现代戏曲展现当地人文风貌、弘扬传统美德、传颂奋发精神,激发村民对故土的热爱与建设家乡的热情。由此可见,文旅融合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对当地村民进行心理赋能。

最后,数字技术赋能和心理赋能是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未来可考虑通过针对农户开设现代文旅信息化技术培训、搭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的乡村文旅数智平台、实现乡村文旅公共服务供给和管理决策制度的信息化等,多渠道构建完善的乡村旅游地数字技术赋能体系,并重视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之力量,构筑乡风文明,培育农户文化认同、自信、共生与共建,提高心理韧性,为防止返贫筑起精神防线。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可作为打通三大产业发展壁垒与提升生计风险抗逆和调整能力的战略性创新途径,通过综合考虑溢出、挤出和分配效应的宏观经济之策与生计恢复力的微观之道的双重路径,为防止返贫注入可持续动能,并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简介:李师娜,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贤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本文

李师娜,刘贤明.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义路径[J]. 

旅游学刊, 2024, 39(11): 3-6.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毛秋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图片来源 || Pexels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