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刊》|2024年第11期目录及电子刊

文摘   2024-11-23 08:02   北京  

(点击图片阅读电子刊)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主持人:魏  敏


马晓龙 赵青华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李师娜 刘贤明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广义路径


徐  杰 魏  敏 魏海湘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演化博弈


李  白 李亚男 黄  莉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王金伟 李洪鑫 彭  晖 

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的逻辑与路径


张圆刚

数字文旅时代乡村旅游地劳动力返乡:新特点、新角色、新挑战



   摘要导读

1. 数字鸿沟是否加剧了旅游消费不平等?——内在机制与微观实证 HOT
杨   勇  王   静
摘要:当前,消费不平等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之一,与此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由此引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突出。鉴于此,文章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20)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测算家庭数字鸿沟指数和家庭旅游消费不平等指数,从微观家庭视角探讨数字鸿沟对旅游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鸿沟显著加剧了旅游消费不平等。而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鸿沟可以通过扩大家庭收入差距、削弱消费平滑机制加深旅游消费不平等,数字信息渠道和信息处理能力则发挥着有效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旅游消费不平等的加剧作用主要表现在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低收入水平和中等教育水平的家庭。该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数字经济发展与旅游消费间的关系,为解释和分析旅游消费不平等提供实证性研究视角,而且为分析和设计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数字鸿沟;旅游消费不平等;家庭收入差距;消费平滑机制


2. 国家旅游网络地位对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份额分散化的影响
邵雨虹  李志勇
摘要:分散供应/需求风险是国际旅游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维持相对稳定的收益。文章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利用2005—2018 年全球40 个报告国和77 个伙伴国的数据,分别从出境游和入境游两个方面检验国家在国际旅游流网络中的网络地位对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份额分散化的影响,以及国家对现有国际旅游市场的依赖程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位于核心旅游网络地位的客源国更能利用网络优势分散其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市场份额;2)位于核心旅游网络地位的目的地国更能基于网络优势分散其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市场份额;3)客源国对现有出境游市场的依赖性会削弱其旅游网络地位对旅游服务贸易进口市场份额的分散作用,而目的地国对现有入境游市场的依赖性没有明显影响其旅游网络地位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4)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发达国家旅游网络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分散其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目的地国或客源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进口或出口市场份额,而发达国家对同为发达国家的目的地国的市场依赖性将对该过程形成阻碍。此外,客源国旅游网络地位的提高对位于不同大洲的目的地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份额产生分散作用,而客源国对这部分目的地国的市场依赖性会对该过程产生阻碍。目的地国旅游网络地位的提高有助于调整对位于相同或不同大洲的客源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份额。该研究为国家合理调整国际旅游关系结构和分散供需层面风险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关键词:网络地位;国际旅游;旅游服务贸易;市场份额分散化;市场依赖性



3.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碳汇减损效应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HOT
童   昀  王灵恩
摘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生态文明战略有效推进的关键区域,“双碳”目标下考察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影响效应,有利于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研究视野,并促进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依托多源遥感影像构建733 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单元研究数据集,利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在县区精细尺度揭示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呈现微弱上升态势,但空间分异明显;2)旅游资源开发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减损,具有显著环境负外部性;3)旅游资源开发碳汇减损效应主要出现于中部、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但在生态文明战略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后得到缓解;4)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的不利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以邻为壑”特征明显。基于前述分析,文章进一步提出,理论上应探索将碳汇影响纳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框架;政策上推动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碳汇补偿制度,促进配套设施和关联产业科学布局和生态建设。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碳汇减损;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法;空间溢出效应;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4. 景区间旅游客流网络形成的内-外生机制分析 ——基于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
王永明  龚   超  范   敏
摘要:景区间旅游客流网络的形成机制是旅游流网络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主要识别了旅游客流网络形成的外生机制,而对网络内生机制缺乏研究,文章旨在更全面地揭示景区间旅游客流网络形成的内-外生机制。文章选择四川省为案例地,基于旅游社交平台的游记数据构建了景区间旅游客流的有向加权网络,通过引入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定量模拟并识别了影响该网络形成的内-外生机制。1)四川省景区间旅游客流网络为稀疏网络、无标度网络,但不具备小世界特性;核心的景区节点和网络连边大多集中在成都市。2)该网络的形成是内-外生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内生机制表现为网络内生结构效应,外生机制包括景区属性效应和外部情境效应。3)作为内生机制的互惠机制和择优链接机制促进了该网络中联系的形成;外生机制方面,在线评论分数、景区等级同质性、景区类型同质性、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均会显著影响该网络中联系的形成。
关键词:旅游流网络;内-外生机制;旅游景区;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复杂网络;四川省


5. 文化景观照片数字修饰的双刃剑效应及作用机制
阮文奇  唐玉婷  张舒宁  周   燕
摘要:在社交媒体平台中使用精心修饰的旅游照片进行目的地营销备受争议,如何发挥旅游照片数字修饰的积极效应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信号理论,通过3 个实验探究了文化景观照片数字修饰对用户旅游意愿的双刃剑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文化景观照片数字修饰是一把双刃剑,高度修饰的照片会引发用户更低的广告诚实感知和更高的文化价值感知;广告诚实和感知文化价值在数字修饰与旅游意愿的关系中发挥着中介作用;用户的媒体素养和照片中的人类元素分别在文化景观照片数字修饰双刃剑效应中发挥调节作用。研究实证了数字修饰技术在文化景观照片中呈现出双刃剑效应,不仅揭示了用户对旅游照片数字修饰的感知和反馈机制,更厘清了文化景观照片数字修饰的作用边界,为数字修饰技术在旅游照片营销领域的应用提供启示。
关键词:数字修饰;文化景观照片;广告诚实;感知文化价值;媒体素养;人类元素


6. 旅游发展初级阶段乡村非正规就业的形成逻辑 ——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
马悦柔  保继刚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发展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已成为共识。乡村旅游就业多为非正规、非标准形式,但这一现象尚未得到充分探讨。文章以处在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元阳哈尼梯田为例,基于非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借助文化理性理论,探讨乡村旅游正规部门中非正规就业的外在表象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这一现象的突出特征是雇佣双方共同塑造的灵活性。在旅游雇主的许可下,本地农村雇工受时空规律调控,在旅游场域与务农、务工、家庭、社会场域之间进行灵活转换。2)灵活性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交织。文化理性体现为雇佣双方受地方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灵活就业是文化的理性表达。研究结果对理解旅游情境下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解释乡村旅游就业的演化提供了理论参照。
关键词:乡村旅游;非正规就业;灵活性;实践理性;文化理性


7. “网红”旅游地“好客”形象的建构 ——以淄博为例

谢晓如  翁   晴  朱   竑

摘要:2023 年初,传统工业城市淄博因“烧烤”话题燃爆互联网,旋即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网红”旅游地。文章探讨了淄博如何以“烧烤”为媒介,通过有效呼应互联网的影响,在政府、本地居民和游客三大主体的联动下,借助城市形象打造与旅游空间塑造、居民与游客主客关系的协同,将淄博“好客”文化的地方实践与城市旅游的快速转型相结合。该研究从待客之道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政治的视角研究了淄博好客形象的建构框架,并为好客城市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同时,重点考察了城市制度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下“好客淄博”城市景观的塑造、居民对本土“好客”文化的传承,以及游客积极参与地方“好客”话语的传播与形象构建的过程。结果表明,“淄博烧烤”在互联网引流下演变为城市旅游中的好客话语,并通过政府、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主客互动,从城市物质空间、情感实践与文化意涵上建构了淄博好客的地方形象。尽管淄博的旅游市场在热潮之后有所回落,但其持续吸引游客的潜力仍然存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其旅游市场及游客对当地好客文化体验的变化,为其他新兴“网红”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总体而言,该研究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从“好客”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政治的视角强调了互联网时代城市旅游中本地居民对游客态度的好坏对城市旅游的重要性。

关键词:互联网;淄博烧烤;好客山东;城市转型;“网红”旅游地


8. 媒介驯化视角下导游“抖主”的角色演化历程 HOT

何文俊  吴   恒  李晓丹  叶   慧

摘要:在移动短视频媒介全面渗透并赋能旅游业的背景下,部分尝试转型的导游正在面临角色分解与重塑的机遇与挑战,有必要结合新的媒介技术背景,系统剖析导游角色的动态演化历程。文章结合媒介驯化理论与导游角色模型的分析框架,以12 名重庆市导游“抖主”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持续1 年的跟踪式观察,并开展两次半结构化访谈。研究发现,导游“抖主”的移动短视频媒介驯化实践中,不仅包含导游与外部媒介技术的互动协商,更涉及其对自我职能角色的深度思考,导游在驯化抖音成为其角色表达组件的同时,也通过“角色映射-角色适应-角色整合-(角色剥离)”的角色演化路径赋予传统角色以新的内涵,并演化出数字投射角色、数字演绎角色、数字运营角色和数字大使角色4 类导游数字角色。研究通过刻画导游媒介驯化实践,揭示了人与技术关系背后蕴含的人之发展路径,为数字时代传统职能角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补充与案例参考。
关键词:导游;数字化转型;角色演化;媒介驯化理论;移动短视频


9. 被污名的她者?——社交媒体中女性搭车者的社会表征及其生成机制
邓梦巧  王学基
摘要:随着搭车旅行在中国的兴起,女性搭车现象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讨论,鲜有研究关注到这一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涵。文章聚焦川藏线女性搭车群体,采用深度访谈和网络数据爬取收集数据,并利用主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借助社会表征理论探讨社交媒体中女性搭车者的形象表征与生成机制。研究发现:1)社交媒体中的女性搭车者形象在自我表征与他者建构作用下呈现出多面性和争议性,表现为自我表征中“女汉子”的性别展演,以及他者建构下“低劣她者”与“勇敢女性”之间的矛盾对立;2)其形象争议生成于传统异性恋话语影响下对女性搭车者的污名化及其抵抗,受到“他”者直接经验、主流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中的社会互动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这既指向了传统性别关系不平等在旅游语境中的再现,也暗含着旅游流动对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促进和主流媒体对女性自由流动性增强的压制。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社交媒体建构女性旅游者形象的理解,并拓展对旅游语境下性别问题的再认识。
关键词:社会表征;流动性;女性旅游者;搭车;社交媒体


10. 申遗历程和政策引领视角下中国大运河研究演进脉络与特征 HOT
汪德根  王   旭  陆   林  汤恒亮
摘要:中国大运河是新时代宣传国家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明晰中国大运河的研究特色、构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剖析了中国大运河在申遗前期(1992—2005 年)、申遗时期(2006—2014 年)和后申遗时期(2015—2023 年)3 个阶段的研究演进脉络;同时,依据新时代中国大运河发展的政策指引,分析7 大主要领域的研究特征,并进一步剖析中国大运河研究的尺度特征与方法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大运河学术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适应性与政策导向性,文献发文量与关注热度随着政策发展与申遗工作推进呈持续增长态势;2)中国大运河研究顺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政策导向,形成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为基石、生态环境修复与河道治理提升为保障、文旅融合和城乡区域协调为抓手、文化带和文化公园为载体的7 大领域齐头并进的研究特征;3)中国大运河“三阶段七领域”在行政尺度与流域尺度上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尺度差异性;4)中国大运河研究方法总体上以定性分析为主,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三阶段七领域”上呈现明显差异性。最后,从立足国家战略和中国情境的学理探索、理论方法集成与范式创新、统筹协调合作联动机制、遗产话语体系确立与国家形象传播等4 个方面展望中国大运河未来研究。

关键词:中国大运河;演进脉络;申遗历程;政策引领;世界文化遗产




   相关阅读


《旅游学刊》|2024年第9期目录及电子刊
旅游学刊2024年第10期目录及电子刊


   订阅入口

(点击图片订阅本刊)


HOT=封面文章
本期责编 | 刘   鲁
责任校对 | 周小芳
技术编辑 | 刘凤敏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