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 | 李 白,李亚男,黄 莉: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文摘   旅游   2024-11-24 08:02   北京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文旅融合作为一股强大的驱动力,正逐步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文旅人才这一核心要素的支撑。文旅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不仅是乡村文旅产业升级的推动者,也是乡村文旅资源挖掘、传承与创新的推进者,还是乡村文旅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更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守护者。为此,文旅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文旅知识和能力,还应具备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等特质,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乡村实际、助力农民增收的文旅产品和项目,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然而,目前我国乡村文旅人才建设存在本土人才基础薄弱、外部人才长效支持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加强系统顶层设计、夯实本土人才基础和强化外部人才支撑等策略来加以解决。

一、人才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引领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文旅融合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而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他们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引领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挖掘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乡村拥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如民俗风情、历史遗迹、自然风光等。但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需要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人才能够深入挖掘乡村文旅资源的内涵和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运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文旅融合项目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高效的运营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水平。人才在运营管理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制定合理的运营策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满意的旅游体验。    

四是规划设计,推进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具备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的人才能够有效制定符合乡村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文旅项目规划,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特质    

乡村与城市在文旅资源禀赋、发展模式、市场需求、文化特色以及经济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不仅需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具备创新能力、数字思维、沟通协作等通用能力,还应掌握文化、旅游、市场、管理等跨学科知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等专业能力,更需具备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以下特质。    

一是认同和传承我国丰富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植根于我国广大农村,它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挖掘和传承。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要对乡土文化有着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深刻理解和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文旅项目和产品,使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从而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是具有浓厚的乡村情怀。乡村情怀是一种深植于心灵深处,对乡村生活、自然风光、淳朴民风和悠久文化的深切眷恋与向往。它不仅仅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怀念,更是对简单、宁静、和谐生活理想的追求与颂扬。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要对乡村拥有深厚的感情,要将他们自己对乡村的自然之美、淳朴民风、田园生活等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转化并设计出打动人心的文旅产品,从而激发游客更加珍惜乡村的宝贵资源。    

三是熟悉和热爱我国广大农民。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和智慧,还形成了勤劳坚韧、朴实善良、务实肯干、坚毅顽强和热情好客的特质。这些特质不仅是中国农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要热爱、关心和尊重农民,善于与其沟通和合作,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文旅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是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具备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够制定符合乡村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文旅项目规划,在文旅项目的开发和运营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现状和问题    

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客观上导致乡村人才大量外流,对外来人才吸引力不足,从而致使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严重缺乏。    

一是本土人才基础薄弱。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来源于乡村,但基础十分薄弱。根据《中国农业农村统计摘要》,2021年乡村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37.3%,其中,本地农民工占乡村就业人员的43.32%。另据《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全国乡村就业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82.79%,50 岁以上占42.19%,从事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就业人员占3.68%。可见,本土人才总量不足,年龄老化,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文化和旅游的专业人才。    

二是外部人才长效支持不足。国家从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开始,就组织各类人才助力乡村扶贫和乡村振兴。根据《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精准帮扶;2015—2020年,东部9个省份共向扶贫协作地区互派干部和技术人员13.1万人次。自2006年以来,已累计选派5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服务。这些人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乡村脱贫和乡村振兴。但是,由于选派的人员都有一定的服务期限,且选派人员岗位较多,还会随着服务期满进行调整,导致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在外部人才支持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系统性、连贯性和长效性。虽然也有部分创业者或企业自发到乡村进行创业或经营,且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和成果,但规模和产业带动还不够大,受益面还不够广。

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策略    

一是加强系统顶层设计。首先,制定有关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规划。该规划应涵盖教育、文化和旅游、农业农村、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其次,出台住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完善服务、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更多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文旅产业。第三,建立奖励基金、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选优秀等人才的激励与留任机制,增强文旅人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是夯实本土人才基础。本土人才对乡村具有天然的归属感和发展的责任感,他们认同乡土文化,具有乡村情怀,熟悉广大农民,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他们更能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和旅游以助力乡村振兴。第一,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基础教育。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需要长期的积淀,这种积淀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还体现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吸收。在乡村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述本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知识,传授本地的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使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本地文化的熏陶,为未来传承、发扬、开发本地文化旅游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发挥文旅带头人作用,健全各类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本地返乡创业人员、创业致富带头人、村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乡创客、自媒体达人等资源的优势,系统开设各类工作坊、传习所、工作站、培训班等,培养乡村文旅后备人才,完善乡村文旅人才梯队。加强基层文旅干部和文旅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外出培训、挂职和引进专家进行指导等方式,使其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新理念。第三,建立青年学生归巢机制,鼓励学生学成后返乡。例如实施文旅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可设置高校文旅专项计划或“订单班”,定向培养的人才毕业后返乡工作;设立乡村文旅教育基金,资助优秀学生继续深造,并鼓励他们学成后投入乡村的文旅事业,助力乡村振兴;设立返乡创业扶持政策,通过提供创业基金、创业指导、税收优惠、房租减免等方式,吸引青年学生返乡创业。    

三是强化外部人才支撑。外部人才来源广泛,要实现长效支撑,应通过相应的机制、政策加以引导。第一,选派文旅人才支援乡村振兴。在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三支一扶”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大学生西部志愿服务、东西部人才挂职交流、中组部博士团等人员时,可单列文旅相关专业人才选派计划,通过持续选派专业人才、文旅管理干部、企业文旅技术人才、创业人才进行挂职和交流等方式,推动乡村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第二,组织高校、科研院所、文旅企业对口帮扶乡村。例如在高校开设有关乡村振兴的课程和讲座,增强大学生对乡村的认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可实施“千校帮万村”计划,每个高校对接一定数量的乡村,持续开展文旅专业学生实践、文旅人才培训等,提升乡村文旅产品的管理服务质量;建立乡村文旅专家智库。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学者在文旅产业研究、文旅项目规划等方面的能力,为当地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路径选择。    

总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人才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只有加强人才支撑,才能推动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振兴。



作者简介:李白,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李亚男,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黄莉,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引用本文

李白,李亚男,黄莉.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J]. 旅游学刊, 2024, 39(11): 9-11.



责任编辑 || 吴巧红 
责任校对 || 宋志伟
技术编辑 || 毛秋琳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图片来源 || Pixabay


欢迎转载,转载请联系《旅游学刊》编辑部授权

(lyxkwx@163.com)

旅游学刊
服务读者和作者,关注中国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分享旅游研究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最新文章